电能质量监测与高级分析技术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电能质量监测与高级分析技术
|
ISBN: | 9787564378691 |
条码: | |
作者: |
郭成 况华 覃日升
相关图书
|
装订: | 0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88.00
折扣价:¥83.60
折扣:0.95
节省了4.4元
|
字数: |
264千字
|
出版社: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200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20-11-01 |
|
内容简介: |
电能质量问题是社会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会引起重视的问题。开展电能质量技术研究首先要解决电能质量监测问题,包括提出科学有效的电能质量监测方法、研制高精度的电能质量监测装置、建立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等。本书结合云南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在电能质量监测与高级应用分析领域的多项研究成果,重点阐述了电能质量监测和数据的高级应用分析问题,包括:电能质量干扰源的实测数据分析、电能质量分析方法、多通道便携式电能质量监测技术、面向用户的电能质量在线监测技术、典型电能质量事故分析、电能质量高级应用技术等。本书为提高电能质量监测提供了技术指导和方法,同时适合从事电能质量分析领域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
|
作者简介: |
郭成,工学博士,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中国电源学会电能质量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电能质量监测与分析、新能源并网技术、配电网无功电压控制研究等工作;
|
章节目录: |
第一章 电能质量问题及发展趋势 第一节 电能质量基本问题 第二节 电能质量在线监测技术现状 第三节 电能质量的研究趋势 第二章 非线性负荷的电能质量特性及危害 第一节 电气化铁路负荷的电能质量特性 第二节 城市地铁负荷的电能质量危害 第三节 电弧炉的电能质量危害 第三章 电能质量监测技术 第一节 电能质量监测方法 第二节 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 第三节 基于无线通信的电能质量监测技术 第四章 电能质量分析方法 第一节 电能质量数据分析的基本流程 第二节 谐波与间谐波分析方法 第三节 谐波阻抗分析方法 第四节 蒙特卡洛法 第五章 干扰源辨识技术 第一节 基于阻抗法的谐波源辨识 第二节 基于阻抗法的谐波源辨识 第三节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谐波源辨识方法 第六章 电容器谐振监测与分析技术 第一节 并联电容器谐振点的动态特性分析 第二节 电容器谐振预警方案研究 第七章 基于电能质量暂态数据的负荷建模技术 第一节 电力系统的负荷模型 第二节 基于电能质量暂态数据的负荷建模技术 参考文献
|
精彩片段: |
电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形式之一。电能质量通常被认为是供电质量,其质量问题也往往被认为是由供电公司产生的。然而,与其他商品质量的概念不同,许多电能质量问题其实与电网无直接关联,是由电力用户产生的(如谐波),再通过电网传输到其他电力用户侧。因此,电能质量问题同时涉及发、供、用三方的技术与经济问题。 多数情况下,电能质量问题并不会立竿见影地影响到电力用户的生产运行,也正因如此,多数电力用户对电能质量问题的感受并不是十分深刻。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非线性干扰源用户的数量和用电量占比在逐步增多,电能质量问题日益突出,也日益受到重视。 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我国电气行业内电能质量问题才开始逐步受到重视,包括谐波、频率偏差、电压偏差等多项指标类电能质量国家标准相继颁布实施,国内的多家省级电科院开始开展电能质量测试相关工作。随着网络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能质量在线监测技术成为行业内的研究热点,短短十余年内,几乎我国所有省级电网公司均建立了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电能质量问题开始逐步受到供电公司、电力用户以及科研院所的关注。 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的数据具有采样率高、数据质量好的优点,如果仅把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数据用于判断电网公共连接点(PCC)处是否存在超标问题,确实是太可惜了。因此,近几年,针对电能质量监测数据的高级分析与应用开始成为了电能质量行业的研究热点。 本书第一章综述电能质量问题及发展趋势,以便于读者能初步理解电能质量问题。第二章分析电气化铁路、城市地铁、电弧炉等典型干扰源负荷的电能质量问题。第三章分析电能质量监测技术,包括电能质量监测方法、电能质量监测系统,还重点分析了基于4G无线通信方式的针对电力用户的电能质量监测技术。第四章阐述电能质量分析方法,探讨将Prony方法用于电能质量分析的可行性。本书第五章至第七章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针对电能质量监测数据的高级分析技术,其中第五章分析电能质量干扰源辨识技术,第六章分析电容器谐波谐振的监测与预警技术,第七章探讨基于电能质量监测的电力系统负荷模型建模技术。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多位同事及研究生的支持。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况华主要参加了本书第一章的编写工作,云南电科院覃日升主要参加了本书第二章的编写工作,西南交通大学陈志远和杨亮辉参加了本书第四章的编写工作,西南交通大学朱润林参加了本书第七章的编写工作,此外,硕士研究生张艳萍、尹轲对本书的校对和整理也做了大量工作。在此深表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