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时评写作十讲(第二版)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相关类别图书
作 者:曹林 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用 途:
中 图:
专 业:
制 品:图书
读 者:
最新可供书目

战争与文明:从路易十四到拿破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本书读懂30部管理学经典

清华大学出版社


算法传播十讲

苏州大学出版社


人文职场英语(第2版)学生用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数字时代的银龄行动——亚太地区老年人数字素养与技能现状调研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书名: 时评写作十讲(第二版)
ISBN:978-7-309-14324-9/G.1976 条码:
作者: 曹林 著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58.00  折扣价:¥55.10
折扣:0.95 节省了2.9元
字数: 292千字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数: 287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9-07-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相关评论

内容简介:
后记: 做一个知识上诚实的评论教员

真是对不起,怪我懒,这本书早就该修订了。评论写作的理论框架和技巧范式虽然是稳定的,但时事是快餐,热点是速朽的,第一版书中的很多案例都过时了。作为一门有着很强实操性,必须依附时事案例的课程,一本冠以“时评”之名的讲义,必须跟上时代、时事、时间的节奏,把时事基因融入评论写作的方法论中。
米尔斯在《社会学想象力》中的一段话常被社会学家引用:不断联系个人关怀与公共议题,而且任何重大问题都必然放在历史(时间)的视野和全球(空间)的架构中考察。——其实,不仅社会学研究需要这种“想象力”,时评写作更需要这种勾连个人关怀和公共议题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需要时事的激荡和活络。“时事”不仅是评论写作的一个“由头”,因时而论,因势而新,时评写作是一种离不开“热点”的文体,它让“略显笨拙和踌躇”的思维、思想在热点的空气中深呼吸,在大众停止思考的地方多思考半小时,然后写上1500字。
我在北大讲授新闻评论课程已有8年,同时在人大开设评论课也进入第二年。春季在北大,秋季在人大,与中国最优秀的一群年轻人为伍,影响他们的同时,也被他们所感染,每周两小时的课程是我每个星期最快乐的时光。讲了8年,理论框架已经很成熟,但每次课程的课件我都会重做,必须把新近一周发生的时事融入课件之中,以最新热点为案例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几年前发生的事作为案例,学生是无感的,新近发生的事,他们身在热点的舆论场中,了解热点的基本面和“讨论点”,但自己又没有深入地想过。这种带着时事温度的案例是活络学生思想最好的话题,在课堂上形成了一个有感染力的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
在回答“为什么每代人都要重写历史”这个话题时,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我们每一代人都需要重写历史,因为每个时代都会产生新问题,探求新答案。另一位史学家希尔说:每一代人都要重写历史,因为过去发生的事件本身没有改变,但是现在改变了,每一代人都会提出关于过去的新的问题。评论写作的方法论没有变,但时事变了,必须基于新问题、新案例而进入评论写作的框架中。此次修订主要是加入了一些最新的案例,与时俱进,保持案例的新鲜度。
另外修订的部分内容是增加了北大课堂的一些讨论实录,思想的火花很多时候是在讨论中迸发的,评论写作需要保持这种思想的活性。理论一总结出来,可能就成了教条,但愿课堂讨论能让梳理出来的理论保持那种能让人“举一反三”的活性。其中我还加进了一些与学生的通信,主要内容是帮学生修改评论,以及为什么这么改,为什么有些内容必须“舍得放弃”,如何找到评论的抓手,标题如何让人眼前一亮等,来来回回的邮件我都保存下来了,这也是带着“课堂活性”的案例。
还有,此次修订删掉了原先批判传统新闻评论教育的内容,这部分也是原来少华老师在第一版序言中觉得不太妥当的内容。确实,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越发理解了少华老师说的“一本书打不垮现有的评论教学体系,只会帮助它吸收更有生命力的东西”。那时候年少轻狂,觉得自己的想法很牛,前辈的思想都落后了,现在看来,真的太肤浅了。前段时间看希尔斯的《论传统》,我更加意识到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我们也都终将成为自己曾经鄙视的传统,我们都活在传统的掌心中。
我想起那个有意思的段子,描述的是学者写论文的过程:初定下选题的时候,有一种改写整个学术史的幻觉和冲动;开始写的时候,有一种困难重重、在所不惜的坚韧;写到一半的时候,有一种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痛苦;写完了之后,终于明白自己就是一个学渣。——说真的,我当年写《时评写作十讲》的时候,真有那种“改写整个评论学术史的幻觉和冲动”,但教了近十年书,读了一些文献后,才知道自己的无知。越读书,越深入这个专业的知识殿堂,越看到自己的知识欠缺。
修订有变,当然,更多的是不变,《时评写作十讲》的基本框架没有变,毕竟,无论时事和时代如何变,评论写作基本的方法论不会有太多变化。这几年正是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和传统文体的狂飙突进的几年,脸上写满“10万+”欲望的新媒体文风,似乎要改写所有传统新闻写作、评论写作、特稿写作的方法论。结构似乎越来越不重要,“一句一段”割裂了传统评论的完整,逻辑被煽情、修辞、带节奏所碾压,标题变得越来越“妖艳”和“狰狞”,角度成为“为流量而流量”的婢女。新媒体上那些“10万+”爆款评论有个共同的特征:情绪化、反逻辑、碎片化、三观不正。文章越写越长,堆砌金句,却经不起推敲,缺乏真正的思想含量。
这时候,评论写作更需要保持不变的能力,尊重逻辑,守卫三观,与流量保持距离,老老实实地写评论,别把读者当“韭菜”,保持事实、知识和思想的诚实。想起韦伯在《以学术为业》中那段充满思想感染力的演讲:一个教师所应当做的,不是去充当学生的精神领袖,不是立场鲜明的信仰灌输,而是尽力做到“知识上的诚实”,去确定事实,确定逻辑关系和数字关系或文化价值的内在结构,因为没有对手和不允许辩论的讲台,不是先知和煽动家应待的地方。
讲台如此,笔政也是如此,鼓吹、煽动和带节奏是在封闭读者和学生的心灵,让人变得愚蠢,让人“韭菜化”。评论应该是一种让人变得开放和聪明的文体,不是灌输读者以教条和结论,而是向读者提供让他们作出明智判断的事实、角度和思维方法。
感谢读者的包容和严谨,对第一版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第二版中尽可能作了相应的调整。光阴似箭,我亲爱的同学,本书第一版的编辑黄文杰兄,已经离开上海到另一所城市去教授新闻学。感谢他的精心策划和编辑,才有了赢得那么多好评的第一版。感谢第二版编辑刘畅,帮我治好了拖延症,每当我想偷懒时,她总能及时、有原则却又不失礼貌地提醒我,让我迷途知返,保持修订节奏。感谢我北大、人大、中传、复旦、华科的学生,这群中国最优秀的年轻人,在课堂上总能给我很多启发。

曹林
2019年6月于北京未名湖畔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目录

序 马少华

第一讲 评论的知识准备

评论写作是一个不断吸收新思想、不断形成新观念、不断习得新经验的开放过程。我们应该在对时事的观察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积累新的知识,而不是在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中透支自己的所学和积累,把自己写空。
一、新闻评论不只是一门写作课
二、多读书
1. 读书为评论储备知识
2. 读书积累评论的问题意识
3. 读书培养评论敏感
三、多写作
1. 写作培养评论语感
2. 突破写作的心理障碍
3. 积累评论分寸感
四、多看新闻
1. 培养时代感
2. 训练评论思维
3. 培养时事联系感

五、怎样将理论应用到评论中
六、培养积累资料的习惯
七、对初学评论者的几个忠告
八、培养“付出成本”的阅读习惯
九、把手机和社交从你床边赶走
十、写字的人离开文字什么都不是
十一、培养点评论之外的非职业兴趣

第二讲 评论的附加值

现在每天纸媒和网络生产出来的评论多如牛毛,在这信息海洋中,让人读你的评论总得有一个理由吧,凭什么读你的而不读别人的,你的总得比其他人的有可取之处,能让人收获一点儿东西,那就是你文章的附加值。
一、写评论的要比读者知道得更多
二、建立政治人脉——向李普曼学习
三、亲自去调查——以“接地气”戒除键盘依赖
四、专业取胜——专注领域积累的优势
五、亲身经历讲故事——“我”的附加值
六、超越道德判断产生的智识附加值
七、耐心论证带来的观点附加值
八、“同情的理解”带来的情感附加值
九、洞察社会细微变化带来的思想附加值

第三讲 评论的表达效率

1935年8月,当时正在天津《大公报》工作的萧乾接受了总编辑张季鸾让他写一篇关于开学时勉励师生的社评任务。结果稿子没通过,不能用。萧乾从张季鸾办公室拿退稿时问:“张先生,学着写社评应该看些什么书?”张季鸾沉吟了一会儿说:“《佛经》。”张季鸾之所以向萧乾推荐《佛经》,主要原因可能就是让其学习文字的简练和浓缩。
一、公民表达的实用文体
二、最短时间最快理解你的观点
三、切忌信马由缰的发散性思维
四、尽量少谈抽象概念
五、让人琢磨的不是好语言
六、精彩要体现在标题中
七、漂亮的开头迅速征服读者
八、评论的结构和节奏
九、表达效率,当然还要求出手迅速
十、表达效率让评论付出的代价
附录 《新闻评论》课堂深度讨论案例

第四讲 评论的选题

《南方周末》的广告语是: 在这里,读懂中国。我们这些以评论为业的人,在选题上也应该有这样的大视野、大关怀: 将自己的选题与你身处的时代结合起来。在你的评论中,要能读懂中国。
一、选题就是对评论价值的判断
二、大时代的观念——将选题与时代结合起来
三、从你的选题中读懂中国
四、新闻本位时代无法回避热点
五、有冲突的话题更有评论价值
六、追逐热点之外拓宽选题途径
七、带着问题意识,等待新闻由头
八、平庸的评论时代需要现象级评论

第五讲 评论的角度

一位教徒在祈祷时犯了烟瘾,就问神父: 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神父瞪了他一眼说: 不可以!另一位教徒在祈祷时也犯了烟瘾,他问神父: 抽烟时可以祈祷吗?神父赞赏地说: 可以!
一、角度不是迷信,角度非常重要
二、新角度切入,提起对老问题的关注
三、小角度切入,让大问题有贴近性
四、跳出思维局限——“无话可说”也是一种角度
五、见人之未见——在细节中寻找新的角度
六、寻找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角度
七、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几个案例
八、评论写偏多是违反了批判的次序
九、避免刻意标新立异的天使角度

第六讲 评论的观点与判断

关于评论写作的判断次序,一个资深媒体人是这样说的: 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断是非,再说利害。这句非常精辟的话,基本上涵盖了评论中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判断。先问真假,作的是事实判断。而“再断是非”和“再说利害”涉及价值判断中两种最重要的判断: 是非判断和利害判断。
一、观点是对事实或价值的明确判断
二、法律判断是一种事实判断
三、价值判断中最普遍的判断: 是非判断
1. 简单的是非
2. 完整的是非
3. 深浅的是非
4. 比较的是非
5. 现实的是非
6. 辩证的是非
7. 反躬的是非
四、利害判断
五、北大学生讨论王海的“打假与正义无关”

第七讲 评论的思维

大爷挑了三个西红柿放到秤盘里,摊主说:“一斤半,三块七。”大爷说:“我就做个汤,用不着那么多。”说完去掉了个儿最大的那个西红柿。摊主迅速又瞧一眼秤:“一斤二两,三块。”正当我看不过去想提醒大爷注意摊主秤时,大爷从容地掏出了七毛钱,拿起刚刚去掉的那个大的西红柿,扭头走了。这就是逆向思维。
一、评论的批判思维
二、经验思维: 不能空谈抽象的事物
三、不可不重视的求新思维
四、时评写作需要开放性思维
五、时评写作中常用的几种思维
1. 跳跃思维
2. 逆向思维
3. 联系思维
4. 归纳提炼思维
5. 对比思维
6. 辩证思维
7. 发现思维
8. 思维无定法
六、时评写作需要警惕的几种思维
1. 刻板思维
2. 二元对立思维
3. 愤青思维
4. 极端思维
七、公共政策批评的三个思维误区
1. 制度洁癖
2. 根治预期
3. 立竿见影的苛求
附录 话题讨论: 35岁外企女经理晕倒无人相扶急救,死在深圳地铁口

第八讲 评论的逻辑

网上有个笑话,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恶搞成“不想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搞笑之处就在于违反了逻辑同一律。评论中经常有这样的概念偷换。
一、一个典型的逻辑谬误案例
二、演绎推理
三、归纳推理
四、类比推理
五、评论中常见的逻辑谬误
1. 以偏概全
2. 推不出
3. 假性因果
4. 滑坡谬误
5. 概念偷换
6. 诉诸非逻辑
7. 反问谬误
8. 稻草人谬误
9. 虚假两难
10. 复杂问题谬误
11. 词语歧义
12. 小众统计
13. 实体化谬误
14. 感觉谬误
15. 烟幕谬误

第九讲 评论的理性

最应该警惕的就是符合你愿望的谎言,符合你想象的假消息。当一种传言非常符合你的愿望,或某个消息非常符合你的想象时,你要警惕了,有人在利用你的弱点。作为以理性为分析工具的评论人,一定要有“一事当前,先问真假”的理性,不能让自己偏爱消费冲突的弱点轻易被别人操纵和利用。
一、理性成为自我阉割术
二、评论为何要尊崇理性
三、理性是公认的规则
四、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判断真假的理性
五、是非永远高于立场——公正旁观者的理性
六、谨慎地衡量社会后果——社会责任的理性
七、理性不是一种霸权——自我反思的理性
八、远离正义躁热,做传播静能量的冷评论
九、坚守理性,警惕暴力情境
十、坚守理性才能成就舆论领袖

第十讲 评论伦理、评论版与评论员

李普曼告诉他的同行们: 在自己正确的时候,要克服那种不必要的激情。为什么呢?因为过多地陷入那种激情中,会影响自己的判断。激情容易感染别人,但不妙的是,激情在感染别人之前,首先容易使自己深深地被感染和欺骗,陷于某种自以为是、自以为掌握着真理的激情,使一个人的思想变得封闭,将一种观点推向极端。
一、中国人普遍缺乏职业精神
二、评论人的角色定位
1. 公正的旁观者
2. 冷静的介入者
3. 勇敢的说不者
三、评论的伦理规范
四、应警惕的一些时评病
1. 警惕拔高和过度阐释
2. 警惕大词、俗词和套话
3. 警惕自我设限
4. 警惕自己的期待
5. 警惕道德优越感
6. 警惕修辞与比喻
7. 警惕野鸡数据,学会咀嚼数据
8. 警惕表达冲动
五、评论人的基本素质
六、评论版概况
1. 评论版在当下中国的发展
2. 评论版在媒体中的位置
3. 评论版的编辑体制
七、评论的样式
1. 社论写作
2. 评论员文章
3. 评论专栏写作
4. 评论访谈
5. 评论记者
6. 系列评论
7. 新闻述评
8. 不同载体的评论
八、国内时评版的几种风格
1. 《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
2. 《南方都市报》评论版
3. 《新京报》评论版
4. 《晶报》评论版
5. 红辣椒评论
九、时评家的风格
1. 鄢烈山
2. 马少华
3. 叶檀
4. 郭光东

附论 新媒体时代时事评论的八大弊病

后记:做一个知识上诚实的评论教员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