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事理学方法论:一本讲设计方法论、设计思维的书(珍藏本) - 中国大设计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相关类别图书
作 者:柳冠中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用 途: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中 图: 艺术理论
专 业:文学艺术>艺术类>艺术设计
制 品:图书
读 者:
最新可供书目

战争与文明:从路易十四到拿破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本书读懂30部管理学经典

清华大学出版社


算法传播十讲

苏州大学出版社


人文职场英语(第2版)学生用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数字时代的银龄行动——亚太地区老年人数字素养与技能现状调研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书名: 事理学方法论:一本讲设计方法论、设计思维的书(珍藏本) 中国大设计
ISBN:978-7-5586-0975-6 条码:
作者: 柳冠中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198.00  折扣价:¥188.10
折扣:0.95 节省了9.9元
字数: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页数: 296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8-08-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相关评论

内容简介:
“事理学”是柳冠中先生提出了有别于西方的设计理论,它超越了现代设计的“功能论”“生活方式说”等在设计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思想,而将设计问题与中国哲学的思辨结合起来,是探索设计造物的“事”“理”关系并应用于设计尤其是复杂产品设计和系统的社会设计问题解决的重要理论,提出以来,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广泛影响。

珍藏版中增加了很多珍贵的照片、实际案例等珍贵资料。

本书可作为本科和研究生教材、必备参考书。

作者简介:
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清华大学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荣誉副会长兼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所长
中国光华龙腾奖委员会主席
创立了“方式设计说”“共生美学”“事理学”“产业创新”等理论,在该专业国际学术界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中国设计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章节目录: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事理学概要
第一章
设计本体论
第一节 源设计与元设计
一 源设计
二 元设计
第二节 设计的流变与支配逻辑
第三节 设计与人为事物
第四节 设计与科学、技术与艺术
一 科学、技术与艺术
二 设计与三者的关系
三 作为“科学”的设计
第五节 设计与文化
一 文化的概念
二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三 设计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
四 文化多样性与设计创新
第二章
设计认识论
第一节 对设计的认识
一 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
二 目标与目标系统
三 使用的意义
四 方式与合理
第二节 设计的观念
一 设计的生态观
二 设计的美学观
第三节 设计的原则
一 有限理性原则
二 适应性原则
第四节 设计思维
一 基于观察
二 重在分析
三 精与归纳
四 善于联想
五 意在创造
六 勤于评价
第三章
事与物—中国古代传统
设计中的设计思想
第一节 从轮子看设计趋势
一 轮子的起源
三 由车轮演变看设计趋势
第二节 从中国传统升水器械看
古代设计思想
一 升水器械——“水往高处流”
二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
三 中国传统升水器械设计思想
当代解读
第三节 从中国古代“金”属物看设计思维
一 中国古代“金”属物
二 中国古代设计思维探析
三 对中国古代设计思维方法的评说
四 中国古代设计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化
第一节 “事”的结构分析
一 时间与空间
二 人与物
三 行为与信息
四 意义
第二节 “事”“物”“情”“理”
一 “事”与“物”
二 事“情”与事“理”
三 实事求是,合情合理
四 从设计“物”到设计“事”
第三节 设计事理学
一 作为方法论而非方法的设计事理学
二 针对外部因素的研究
三 理论特点
四 事理学是重组资源、知识结构创新
的系统设计方法论
第四节 事理学与生活形态模型
一 宏观事理学与微观事理学
二 事系统——生活形态
三 生活形态模型研究
第五节 事理学与商品设计的评价与决策
一 关于商品及商品设计
二 商品设计评价
三 商品设计评价的宗旨
四 商品设计评价的原则
五 商品设计评价的“目标系统
附录一
我与工业设计——王丽丹、郭秋惠访谈柳冠中
设计不是目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孟繁玮访谈柳冠中
事理学——席田鹿访谈柳冠中
设计与人类以及当代中国
——楚小庆对话柳冠中
标准化•组合化与“美”
——从现代灯具设计谈起
当代文化的新形式——工业设计
共生美学观
——对当代设计与艺术哲学的初探
设计与文明
工业设计方法论——再论“使用方法”说
当前工业设计教育的重大研究课题
论重组资源、知识结构创新的创造方法论
——事理学
设计思维方法——从“物”到“事”的认识方法
附录二

精彩片段:
我的祖籍是浙江宁波,而出生在抗战时的重庆,在那里待了两年,然后又到汉口待了两三年,五岁时到了上海。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是在上海市五四中学,这所学校是解放前的圣约翰大学附中和大同大学附中合并的,有些教会性质,是个重点中学。这个学校对我的影响很大,教文学的老师辛品莲是辛弃疾的后代,很有文采;教历史的老师蒋书文、地理的老师姚秉立知识也非常渊博,所以当时我对人文科学比较感兴趣。中学时因自己爱好,业余活动时就组织出黑板报,当时赶上大跃进,就到里弄、农村去画些招贴画、大标语之类的。







我喜欢画画,但是考中央工艺美院是个偶然。1961年工艺美院到上海来招生,招生老师是张振仕和另外一位老师。那时录取的人少,一个班只有15个人。像奚小彭先生创办的建筑装饰专业,以前一个班只有四五个学生。当时我对工艺美术没有概念,就是冲着建筑装饰专业去的。文化课主要参考中学各科的成绩,我在班里的成绩算是较优秀的的,不必参加文化课的高考。口试主要问各人的理想,我当时主要想搞建筑。专业的考试:素描画的是“海盗”,色彩是写生玻璃花瓶中的美人蕉,设计考卷是让设计一个台灯。虽然之前没学过设计,但毕竟生活在上海,见的还是多些。在上海,我们系一共招了三个人。







按照现在的标准,我们的绘画都没受过专业的训练,只是小学时,在上海少年宫学过国画。那个时代上海的大环境比较左,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很严格,但这些对后来都有好处。







考入工艺美院后的第一门课是陈圣谋老师的图案课,他和韩美林是同班同学,是个非常优秀的老师,后来到江西去了。韩问老师教素描,他严格按照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来教我们,同时要求画速写,提倡用多种工具,教我们自己做苇子笔。当时我们用钢笔、苇子笔在颐和园画了大量的写生。一年级就是画素描、色彩、图案。一年级下学期奚小彭老师给我们上图案课,他上的图案课不是现在的方法,而是让你从生活中找素材做一个适合图案——建筑装饰版。在上课时他还带我们去看人民大会堂和十大建筑,向我们介绍设计的观念,细部处理的思路、工艺,使我们感受到了建筑的尺度、比例和对美的评价角度。另外有个老师崔毅,她让我们临摹敦煌图案,现在想想临摹图案对颜色的敏感度训练大有好处。摹本是前人临摹的敦煌藻井图案印刷品,临摹的作品颜色都发旧了,色彩间有微妙的差别。当时都是用水粉调色,画的不合适就撕掉重来。老先生教的图案课留给我的就是色彩的判断能力。三个老师的图案课风格不同,奚小彭是结合专业,陈圣谋是动物写生变形图案,崔毅是传统纹样图案。动物图案也是到动物园写生回来做单独纹样的变化。在我们系图案不算大课,到二年级就没有了。当时都是五年制,到了文革以后才改成四年制。再有的是装饰工程课,是顾恒先生教,他长得特别像周恩来。让我们懂得了装饰效果与材料、构造、工艺的统一。胡文彦先生教制图和明式家具。还有谈仲萱,教测绘明式家具。罗无逸老师教家具设计,这个老先生特别好,很慈祥。他指导的东西都很具体、实在,还带我们到北京木材厂实习过一个多月。







当时的教学有一点特别好,不仅在课堂学,奚小彭先生和潘昌侯先生还带我们去参观,一边参观一边讲。当时奚小彭先生虽然不是院领导,但是他起到了一个学术带头人的作用,他的设计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评价能力。他和很多专家在一起,有很多实际经验,又搞了很多大工程,大工程的领导又很挑剔,需要来回改,推敲得非常细腻。他经常带我们参观,参观时就评价这个颜色现在看来太深了、柱子看来太高了点、线脚看来太细了点等。当时我们虽然没有现在这样的眼界和机会看如今的花花世界,但在有限的案例中一开始就伴随着分析和评价,而不像现在学生们淹没在无方向的信息海洋中。他的评价无形当中使我们受益匪浅,从奚先生那里学到了必须和实践结合,以及鉴赏和判断能力。







另外一个印象很深的老师就是潘昌侯先生。奚先生还是有艺术家的气质,而潘先生是搞建筑的,更严谨。他教我们时的题目我还记得非常清楚:庭园联立式住宅设计,类似于小别墅、Town House。这牵涉到很多生活方式、功能组合、建筑结构问题,如坡顶作法的散水问题。因为是联立的,坡顶之间相互有影响,设计的时候坡顶之间的关系要处理,这就要解决空间的变化问题。在这之前也搞方案,但那一刻才明显地感觉到要多出方案,而且自己要推敲,拿出方案的同时要拿出根据来,对方案要分析,说出理由根据,不能只是好看不好看。奚先生对事物的评价标准也是有力、浑厚、层次清晰、简洁等,这是从图案的角度或艺术角度的评判。但是从建筑设计角度,必须理性地把各个方面想周全。像地面落差问题、空间转角问题、转角之后怎么处理,顶、墙和地面的交接问题、朝阳问题、散水问题,还有气候的影响问题等。通过潘先生我们接触了建筑设计的一整套的观念、程序。使我真正理解设计,是从潘先生那里学到了基本的方法和理念。







当时我们的学制是五年,其中有一年参加了“四清”(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三年级那年到了邢台,当时那里是重灾区,在那里经历了所谓最艰苦的底层的生活。“四清”时生产队里的干部都靠边站了,我们白天要当生产队长,晚上领着群众搞运动:访贫问苦、串连、批斗“四清”干部、查账。现在回过头来想,除却它是一场政治运动外,也锻炼了我们城里长大的青年,能吃苦耐劳,又学会了社会的组织能力。“四清”以后学雷锋、学毛选,文革前期已经很左了。1966年6月6日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前的五年级下学期毕业设计开始,我们的毕业设计就是到昌平木器厂设计一套农村家具。当时也是早晨带着工人军训,白天和工人一起干活,晚上才能自己搞设计。自己去当地农民家庭调研,研究农村的生活,起居以及炕桌、炕几、炕柜等,怎么结合新的大生产“语言”设计一套家具体现新农村的农民生活。







我们刚刚回到学校,文革就开始了,把一切全都打乱了,本来回来是要毕业答辩的,这些都取消了。原来的分配方案是辛华泉和我都是要留校的,我留下来当老师,辛华泉到党委办公室,作为后备的领导干部。辛华泉是非常能干的一个人,很有组织能力,当时是我们班的班长。文革开始后,分配也没有进行,全年级都留在学校搞文化大革命了,1966-1969届四届放在一起在1969年3月统一分配的。







在读期间也搞了好几次教学改革。现在沉下来想想,那时在建筑装饰系获益最大的,也正是我们学院现在存在的或者说是潜在的一个问题。建筑装饰系在学院里可以说是最活跃的,因为它比较结合工程,结合社会实践,再加上奚先生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关系非常好,能够拿到国家的大项目,所以别的系的老师都非常羡慕。当时奚先生就说我们是“导演系”,就是能够将所有的系组织起来体现这个学院的整体实力,包括十大建筑的成功也是学院各专业整体合作的结果。







我们的系名字也改了好几次,开始叫室内装饰,后来奚小鹏老师提议叫室内陈设,后来因为搞十大建筑,奚先生就改系名为建筑装饰,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后又改成工业美术系。当时理解的装饰和后来的就不一样,当时毕竟对设计的理解还不够深,对于装饰的概念没有很反感或抵触,也没有深入的思考。后来接触到潘先生的课以后,才知道外表的东西没那么简单,画下了一道“线”,能用什么材料和工艺技术做出来呢?不能只是用颜料在纸上描,必须是有起伏,是线脚还是接缝?这时就有了空间、材料、结构、工艺的概念。每一条线画下去要考虑好是怎么做出来?







说实话我们当时对理论的重视并不够。潘先生常会给我们办一些讲座,我们听了以后才开始关注一些,原来的认识是很模糊的,看的书也有限。看一些中国的古典文学,外国的小说,真正的专业书看得并不多,也没有条件。当时的图书馆有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我们进不去。但是教学楼走廊两边经常展示各系同学们的作业和老师们的作品,这开启了我对姐妹专业的视野。何镇强老师比较热情,和同学的关系比较融洽,他有时约好时间专门带我们去看外国杂志。那时只要有展览,我们全班都会去看。当时“东四”有个情报研究所,里面有各种外国杂志,别的地方看不到借不到,我们打听了以后就自己去看,那时觉得非常宝贵。当时已经有了意大利的《Domus》杂志。







那时的学生都非常用功,班里自然就形成一种竞争的态势,比如老师布置两张作业,肯定有学生画三张,有人画三张就会有人画四张,行情不断地长,学生都是拼了命地学。我们系当时就是“加班系”,画完了就展示在走廊上,互相间交流挺多的。那时学院并不大,人也不多,各系都比较熟。从这一点上来看,学风和现在有差别。现在获取信息都是上网,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比较少了。我们班的男生比较多,10个男生集中住在一个大屋子里——原光华路校区老行政楼的五楼南端,出去就是一个阳台,到了晚上大家就争论专业的话题,谁也不服谁。那时的学术活动是很少的,大家就非常珍视这个讨论的机会,这种争论也特别有好处,激发想法。







那时学院的规模比较小,相互间比较熟悉,很容易讨论起来。现在大了,反而有距离感。世界上的艺术设计院校规模都不大,交流合作的气氛比较浓厚。搬到这里来以后,很糟糕的就是人气没了,一下散到这个大机器里了。过去每天都能在校园里见到老师、同学,现在几个礼拜见不到人是很正常的,我们的公共空间要考虑调整。大学的校园建设本身就是一个课题,清华大学这么大,学生真正能够聚合的地方很少。前几年有一个搞设计的国外专家到这里的校园来参观,进来以后沿主路走到主楼,往西拐,就问清华在哪里,我们说这就是清华,他很直率地说这里像个公司,直到走到二校门以后才感觉到像大学。当然他有西方人的概念,但也的确值得我们反省。
书  评:
以读者角度评论此书,由编辑填写,文字格式柳冠中创建了最先进、最系统工业设计高等教育体系,造福几代数万学子;柳冠中形而上思考,共生之哲学,事理学方法论等为中国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柳冠中尽全力呼吁政府和企业重视工业设计,几十年如一日,普及设计价值观。这三势之柳冠中何其伟哉!







尹定邦







广州美术学院前副院长、教授、博导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前代会长、







在我的记忆中,柳冠中先生是一个有学识有风度的长者,是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界唯一不断提出思想理论的专家:“生活方式说”、“共生美学观”、“人为事物”、“事理学”、“第三种智慧”,每每到了国家工业设计发展的结点,柳先生都会提出一些思想指导这个学科的发展,单凭这一点,现在社会上给柳先生冠以“中国工业设计之父”的美誉,一点不为过。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何小佑







在中国工业设计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柳冠中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设计教育专家和工业设计专业的创始人之一,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我国工业设计界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和学术带头人。所谓“设计事理学”就是以“事”作为思考和研究的起点,从生活中观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归纳、判断事物的本质,以提出系统解决问题的概念、方案、方法及组织和管理机制的方案。从设计“物”到设计“事”的飞跃,就是“设计事理学”,是知识经济社会的设计方法论。“设计事理学”的提出和应用,是我国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在设计发展历史上必将有其重要的地位。







——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







何人可 教授















柳冠中先生长期从事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和艺术设计实践,同时潜心研究设计理论。他善于把教学、设计、科研中的理论思考加以积累和总结,本着求实的精神苦心探索,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不仅在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在设计理论方面也有重要的建树。他所探索和构建设计“事理学”的理论体系是符合设计实践的客观规律,有助于建立正确的设计理念,掌握科学的设计方法。







——杨永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































柳先生比我年长30岁,和柳先生算是忘年之交了,相识是在十几年以前,当时我还在海尔集团负责工业设计的工作,作为副理事长单位到北京参加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的会议,在会议间隙,柳老师对我说“在企业工作是很好的平台和机会,学工业设计的人应该在企业里得到实践”,这句简短的话,给予我很大鼓励和支持,也潜移默化地使我在企业设计岗位上一干就是15年。2011年,我离开企业,来到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工作,因此和柳先生有了一个共同的工作目标,那就是推进中国的工业设计健康发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柳先生主张的“设计是人类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谋事而不是造物”等发展理念,对很多地区和企业发展工业设计都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 刘宁















通过跟随柳老师的学习,让我获得了思考设计的能力,完成了从一个简单的形式创造者到生活方式的思考者和设计者的提升。柳老师有个非常经典的“杯子”的事例,“杯子”之所以是“杯子”是因为在特定的使用环境、特定的使用需求、特定的使用者等外在条件所限定,使用目的是“解渴”,我们平常用的器物叫“杯子”;但在不同环境下,杨白劳用的是“大海碗”,林黛玉用的是“茶盏”,在沙漠中人们用的是“皮囊”,在旅行用的是“易拉罐”……。事例如此通俗,但凡听过的人大概都能记住,但是否又都能明白其中“事理学”的玄机呢?这道理就好像敲破天窗的棒槌,一旦领悟即豁然开朗。在奔驰工作的八年多里,我一直专注于汽车造型设计的修炼。在汽车造型设计能力一天天提高,由我主导设计的作品纷纷面世的同时,有时也会反思这种纯粹沉浸在形体创造中的设计缺少一点大格局的视野和革新性。汽车发明一百多年了,经历了非常扎实的积累而形成今天的状态。下一步,路在何方?于是,我开始再次从“杯子”的角度去审视汽车设计的未来。







广州汽车集团研究院设计总监 张帆















《事理学论纲》其实是一部普及现代设计思维的巨著,其所在的高度和角度和IDEO的招牌的Design Thinking暗合,但是又更为系统和宏观,无论是否从事与设计相关的工作,这本书都会给你很大的启发和收获。







菲利普香港设计中心资深产品设计顾问 李剑叶















柳冠中先生多年来一直不遗余力的倡导设计师对设计方法论和本体论的重视。“事理学”作为其核心的设计思想早在十几年前就提出了。今天,我们惊讶的发现事理学思想和国际上高调倡导的整体设计的思想没有本质差异,都强调理解和梳理“物”所置身的环境--“事”的重要性,清楚了“事”,才会导致合理的“物”的产生。







GEHC通用电气医疗集团设计主管 杨瑞







说来有巧,在看到柳冠中先生(平日里我称他为“老柳”)发给我短信,问我可否为他新书写点感言时,我正在灯下又一次查阅他送给我的大作《事理学论纲》,此时正被书中“设计思维”这一节所吸引,文中讲到“最终目标就是要学会用‘系统方式’来解决问题”并提出6个环节,颇感精辟,可作参考。说到老柳的著作特别是设计理论,在设计界影响是很大的,但凡是我见到的,无一不学不读。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前会长 朱焘















老柳思想很超前,那是因为他在德国学习很到位,彻底弄明白了。但是彻底弄明白对于当时中国的社会条件,无论是思想准备还是学术积淀、行政等等,全都格格不入。再说到底,就是我们现在的思维还停留在农耕时代,根本没有转变。现代化还很远。一夜间物质转化了,但是观念没有转化。所以老柳各种问题都悟到了,就很痛苦,一直呼吁,但是没人理他那一茬。到现在真明白这一点的也还是没有几个人,原因就是这几件事。1999年与清华合并之后,老柳研究“事理学”算是真正的纯粹学术研究了。如果老柳能当上院长,那也许是另外一个样子。他和张绮曼同样都是有学术理想的,那个劲儿我们这代人远远赶不上。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国务院设计学科评议组组长 郑曙阳















事理学强调关系和语境,由此来理解今天的事物,并创造明天的产品和服务。对于认识设计本身来说是一样的道理。按照经典的理解,设计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最古老的人类造物活动到今天的工业产品设计,人们总是有目的的、创造性的改造世界,解决问题。只不过问题在不断变化。







刘新















柳冠中先生是中国现代设计理论的先驱和奠基者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在中国倡导“现代设计”观念,思考中国设计与欧美设计的发展关系,寻绎设计教育的学科特色,并通过身体力行的设计实践,推进富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设计与产业的发展,取得了社会公认的成就。







他近年来的设计思想,集中体现在10年前出版的《事理学论纲》,“事理学”是柳冠中先生提出了有别于西方设计的独特理论,它超越了现代设计的“功能论”“生活方式说”等在设计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思想,而将设计问题与中国哲学的思辨结合起来,是探索设计造物的“事”“理”关系并应用于设计尤其是复杂产品设计和系统的社会设计问题解决的重要理论,提出以来,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广泛影响,论著出版以来,被广泛引用并列为许多设计院校的本科和研究生教材、必备参考书。现在,出版社将它充实再版,增加柳冠中先生最新的思考,我觉得非常有必要,也很期待。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第六届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高等教育本科艺术学理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全国文物与博物馆研究生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国家出版基金、国家艺术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







杭间







其  它: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