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美术心理学(有课件) - 中国艺术通识名师精品课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美术心理学(有课件) 中国艺术通识名师精品课
ISBN:978-7-5586-1420-0 条码:
作者: 丁宁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88.00  折扣价:¥83.60
折扣:0.95 节省了4.4元
字数: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页数: 328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33
出版日期: 2020-01-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在涉猎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美术心理学做了系统、深入而又精湛的探索,不仅清晰地凸显该学科的发展脉络,而且鞭辟入里地论述了美术的发生、美术的心理功能、美术的形式心理、美术的创作心理、美术的接受心理以及美术史的心理学研究等。作者一方面注重提供密集的学术信息,另一方面则以充满启示性的文字描述和剖析各种美术现象的深层意蕴,有助于读者掌握一把独特的钥匙,通往对美术有一种沦肌浃髓的体悟与理解的迷人空间。

作者简介:
丁宁,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美术学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美协理事,北京国际双年展策展委员,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曾获得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称号及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等。著有《接受之维》《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艺术的深度》《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感动心灵的西方美术》《看懂美术》和《西方美术史》等;译有《传统与欲望——从大卫到德拉克罗瓦》《毕沙罗传》《注视被忽视的事物——静物画四论》《媒体文化》《视觉品味》《博物馆怀疑论》和《解码西方名画》等。

章节目录:
序言 /003
第一章
引论 /011
第一节 /013
美术心理学的含义
第二节 /017
美术心理学的理论背景
第三节 /071
美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079
美术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美术心理学的当代进展及其前景 /085
第一节 /089
实验美术心理学的当代课题
第二节 /094
跨学科的美术认知发展的探索
第三节 /098
走向未来的美术心理学
第三章
美术渊源和人类心理 /103
第一节 /106
原始艺术的心理学掠影
第二节 /113
美术原型的心理学假说
第三节 /126
原型心理与艺术生命
第四章
美术的心理功能 /135
第一节 /139
“文本”功能
第二节 /149
体认功能
第三节 /155
仪式功能
第四节 /162
“图像仓库”
第五章
美术作品的形式构成 /169
第一节 /172
色彩的意义
第二节 /182
线条的蕴涵
第三节 /190
图—底关系
第六章
美术家的心理结构 /199
第一节 /202
知觉整合
第二节 /213
体验状态
第三节 /221
图像想象
第四节 /227
视觉思维
第七章
美术家与超常心理 /235
第一节 /238
美术家与直觉
第二节 /246
美术家与身心痛苦
第三节 /256
美术家与神秘体验
第八章
美术接受心理 /263
第一节 /265
接受的心理特征
第二节 /270
接受的心理图式
第三节 /278
接受的心理倾向
第九章
美术史和心理学 /286
第一节 /289
美术史:内在的绵延维度
第二节 /298
美术史:精神与文化的深度
附录
国外美术心理学参考文献 /303
后记 /327

精彩片段:
无论是美术的创作还是美术的接受,都无法离开心理学的眼光。每个人的感受和创造永远是难舍难分的心理过程。对于身为艺术家的人来说,如果创造是第一天职,那么感受则是艺术生命的第一动力。然而,如何从感受走向艺术的创造,其间有许多“欲辩已忘言”的微妙环节。也许,就艺术感受而言,艺术家的相关知识多未必意味着创造力的必然提升,但是要铸造一种绝非权宜的艺术悟性,进入“无法之法”的化境,美术心理学所提供的力量却是相当可观的。在很多情况下,如果缺乏心理学的眼光,那些处在创造的临界发挥点之前的艺术感觉,就很可能沦为“黑暗的感觉”。粗糙而又得不到点拨的艺术感觉,对于真正的艺术的诞生,毕竟是遥远的,甚至还是外在的东西。至于现代的艺术家,在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已经达到了个人的亲验和一般智慧几乎难以追踪和全面观照的水平时,其心理学的洞察就富有格外特殊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自信和自我超越的必要尺度,而且也是一种激励艺术突破的动力。尽管视觉所看到的东西,都是某个个体的思想(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寻找的结果,然而平庸的眼光恰恰是因为内心的平庸。黑格尔老人曾经这样说过:“真正的艺术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艺术悟性的跃迁和非凡作品的诞生,从来不是什么偶然的机遇和神授的启示所带来的结果。因此,要自觉地从各个方面充实艺术主体自身的灵魂,这强调到什么程度都不会过分。对于美术接受而言,所谓的二度创造并不是由天生的直觉力量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尽可能地多一点自觉性,绝不会是多余的。一个接受者如果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规律和艺术家的心理类型有所了解,对自身和处于一定社会心理氛围的受众的关系有所意识,那就有可能提升他的艺术趣味和理解力。这一点对于从事艺术品的鉴定、收藏和保管工作的人来说也有同样的意义。虽然,我们对于意味深长而又以其奥妙苦恼着我们的美术,至今也还没有找到像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一书中所说的那种“直达事物中心的路”,但让我们永远不会气馁的是,美术心理学的发展实绩正是在铺设这“直达事物中心的路”的明证。即使有巨大的困难横亘眼前,也无法遏制人窥探艺术中犹如北极光一样奇妙的意识之光的强烈动机。烛照和推进美术活动的使命正是美术心理学研究者们所义不容辞的。

书  评:
《美术心理学》是一本优秀的关于美术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性读物。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