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吴墨妙:近墨堂藏明代江南书法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三吴墨妙:近墨堂藏明代江南书法
|
ISBN: | 978-- |
条码: | |
作者: |
薛龙春主编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32开 |
定价: |
¥1,598.00
折扣价:¥1,278.40
折扣:0.80
节省了319.6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620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20-07-01 |
|
内容简介: |
明中叶的苏州地区出现了以祝允明、文征明、王宠、陈淳为代表的重要书家,稍后的王世贞将他们并称“吴门四家”。师生授受,数辈绵延,后人目之为“吴门书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层面产生重大影响的地域书法流派。此后,流派的潜扬沉浮成为后期中国书法史的主要生态。 十六世纪的吴门,地方经济与社会力量获得长足发展,本地对于教育极为重视,读书人口不断攀升,但科举中式的人数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于是大量有文化知识与文艺才能的读书人不得不滞留本地,他们将诗文、书画、鉴藏等文化活动作为自我追求,并藉此确认文化身份,这是吴门人才辈出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此一时期的文化消费也蓬勃发展,书画家开始出现一定的职业性,他们不仅创造出许多特殊的艺术品形制、母题与程序,在大量的文化社交中,他们也集体亮相,相互标榜,所谓“善自标致,相为引重”,流派的形成除了创作观念与手法的口传手授,也与这样的合作方式不无关系。吴门书法的影响所及,匪止苏州一地,还辐射到了三吴以及整个江南地区。文征明去世之后,这一区域的文化权威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尽管王世贞声称“天下法书归吾吴”,但“文氏一笔书”成为颇难回击的批评,而邻近的松江、徽州与浙江都觊觎吴门在书画与鉴定领域的独尊地位。追随流派核心人物,形成一种具有共同特点的书风,既是地域流派成熟的重要标志,也为它的式微埋下了伏笔。 展览以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的明代书法收藏为中心,结合少量他处的借展文物,试图完整呈现以吴门为中心的明代江南书法的发展历程。我们关心的不仅是流派兴衰与区域竞争,在此过程中,新的艺术趣尚与格局如何形成,书法的发展如何获得持续的动力,或许是更为值得关注的议题。
|
作者简介: |
薛龙春,1992年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2004年于南京艺术学院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史研究所所长。曾获美国学术团体协会(ACLS)青年学者学术奖金,访学于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继又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从事短期研究。主要研究16-18世纪中国书法篆刻史、尺牍文献。著有《郑簠研究》(荣宝斋出版社,2007)、《王宠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雅宜山色:王宠的人生与书法》(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元明书法谈丛》(山东画报出版社,2017)、《古欢:黄易与乾嘉金石时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王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20)、《王铎四题》(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即出)、《黄易友朋往来书札辑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即出)等。编有《请循其本:古代书法创作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与孙晓云合作)、《中国书法全集 陈淳王宠卷》(荣宝斋出版社,2014,与朱爱娣合作)、《飞鸿万里:华人德致白谦慎100札(1983-2000)》(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历史脉络中的收藏与鉴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等。
|
章节目录: |
V 公立博物馆与私人收藏(代序) 白谦慎 IX 前 言 001 三吴墨妙的历史文化生态 郑培凯 010 明代江南的文人与书法 薛龙春 044 “三吴墨妙 : 近墨堂藏明代江南书法”展品选介 高明一 067 图版 527 展品信息 529 例言 608 附录:书家小传 614 参考文献 620 致谢辞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