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刑事政策学(第三版)(现代刑事法学系列教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相关类别图书
作 者:卢建平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用 途:大学本科教材
中 图:政治、法律
专 业:法学>法学类>刑法
制 品:图书
读 者:
最新可供书目

战争与文明:从路易十四到拿破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本书读懂30部管理学经典

清华大学出版社


算法传播十讲

苏州大学出版社


人文职场英语(第2版)学生用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数字时代的银龄行动——亚太地区老年人数字素养与技能现状调研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书名: 刑事政策学(第三版)(现代刑事法学系列教材)
ISBN:978-7-300-29161-1 条码:
作者: 卢建平  相关图书 装订:0
印次:3-1 开本:0
定价: ¥42.00  折扣价:¥37.80
折扣:0.90 节省了4.2元
字数: 500千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291611 每包册数: 10
出版日期: 2021-04-15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相关评论

内容简介:
第三版前言
自2013年本教材再版以来,我国刑事政策出现了一些变化。这样,就有 必要对本教材进行再度修订,以对刑事政策的最新变动作出回应。由此,本 教材的第三版得以形成。 本教材第三版的修订工作由卢建平教授和王志祥教授负责。本次修订的 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结合晚近刑事政策的变化,对第三章第四节的“刑事政策的最新 进展”部分的内容进行了增补。 其二,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对第四章第四节中“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部分的内容进行了修订。 其三,结合立法和司法解释的变化,对第八章第一节“未成年人犯罪的 刑事政策”的内容进行了修订。 其四,在第九章“针对不同罪行的刑事政策”增加了“拐卖妇女儿童犯 罪的刑事政策”一节,并相应地调整了各节的顺序。 受新时代刑事政策不断变化的影响,本教材的修订需要与时俱进。在此, 对广大读者和出版社给予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卢建平 2021年3月10日

作者简介:
卢建平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三庭副庭长(挂职),以及国际刑法学协会执行委员、副秘书长暨中国分会副主席。

章节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刑事政策概述 1…………………………………………………………………………
第一节 政策概说 1…………………………………………………………………………
第二节 刑事政策概说 7……………………………………………………………………
第三节 刑事政策学的概念、对象及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21………………………………
第二章 西方刑事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向 26………………………………………………
第一节 西方刑事政策的理性主义阶段 27…………………………………………………
第二节 西方刑事政策的实证主义阶段 38…………………………………………………
第三节 西方刑事政策的人道主义阶段 52…………………………………………………
第四节 刑事政策模式理论 62………………………………………………………………
第五节 西方刑事政策的发展趋向 68………………………………………………………
第三章 中国刑事政策的历史发展 77……………………………………………………………
第一节 我国古代刑事政策 77………………………………………………………………
第二节 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刑事政策 86…………………………………………
第三节 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刑事政策 87…………………………………………………
第四节 新中国的刑事政策 90………………………………………………………………
第四章 中国刑事政策的主要理论 105…………………………………………………………
第一节 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105………………………………………………
第二节 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 110………………………………………………………
第三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115……………………………………………………………
第四节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122…………………………………………………………
第五章 刑事政策的基本原则 133………………………………………………………………
第一节 法治原则 134………………………………………………………………………
第二节 谦抑原则 141………………………………………………………………………
第三节 人道原则 147………………………………………………………………………
第四节 科学原则 149………………………………………………………………………
第五节 教育改善原则 152…………………………………………………………………
第六章 刑事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155……………………………………………………………
第一节 刑事政策的制定 155………………………………………………………………
第二节 刑事政策的执行 167………………………………………………………………
第七章 定罪政策与刑罚政策 175………………………………………………………………
第一节 定罪政策 175………………………………………………………………………
第二节 刑罚政策 182………………………………………………………………………
第八章 针对不同主体的刑事政策 202…………………………………………………………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 202……………………………………………………
第二节 老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 210………………………………………………………
第三节 女性犯罪的刑事政策 213…………………………………………………………
第四节 累犯犯罪的刑事政策 218…………………………………………………………
第九章 针对不同罪行的刑事政策 225…………………………………………………………
第一节 暴力犯罪的刑事政策 226…………………………………………………………
第二节 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刑事政策 229……………………………………………
第三节 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政策 235……………………………………………………
第四节 贪污贿赂犯罪的刑事政策 240……………………………………………………
第十章 犯罪预防政策 247………………………………………………………………………
第一节 犯罪预防的基本观念 247…………………………………………………………
第二节 犯罪的社会预防 256………………………………………………………………
第三节 犯罪的情境预防 263………………………………………………………………
第四节 犯罪的刑罚预防 267………………………………………………………………

精彩片段:
第一章 刑事政策概述
政策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机构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管理目的,而对特定的社会事务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调控活动及其过程的总称。我国学者长期从狭 义的角度理解刑事政策。当前,应当采纳广义的刑事政策概念。广义的刑事政策是指组织反犯罪斗争或抗制犯罪的综合艺术或战略。刑事政策学有狭义、广义和折中之分。
第一节 政策概说
一、政策
什么是政策?政策与公共政策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个人是否可以成为政策的主体?这 些问题将是本节所要讨论的重点。本节同时还探讨政策系统、政策科学等相关问题,从而 为刑事政策学的相关论述奠定基础。
(一)政策的语义
在古汉语中,“政”,音正,多解释为政治、政事,指治理国家事务;“策”,最初指击马的工具,后来发展为谋划、谋略的意思。不过,在我国的古代文献中并没有“政策”这个词。日本人取“policy”“politics”的政治含义,而从汉字选“政”与“策”加以联用, 从而得到“政策”一词,该词后传入中国。在我国,“政策”一词最早见于梁启超1899年 的《戊戌政变记》。梁启超在该文中称:中国之大患在于教育不兴,人才不足,皇上政策若 首注重于学校教育,可谓得其本矣。 如今,在分析“政策”的语义时,一般比较注意“政策”构词的偏正关系,尤其是 “策”字的谋略本义。“政策”在我国长时间内被理解为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准则、谋略甚至行动准则和行动方向。从“准则”到“谋略”,再到“行动准则和行动方向”,政策一词的含义逐步得以扩大。尤其是“行动方向”一词,实际上突破了“准则”层面的意义,上升到方向性的方针问题。不过,即使在“行动准则和行动方向”的 层面上来理解政策的含义,其与“policy”“politics”在西方语境中的政治含义的区别仍然 是很大的。我们认为,在把握“政策”一词的含义时,需要区分语境,并结合该词的演变 历史来理解。 西语中的“政策”,无论是德语中的politik,还是法语中的politique,均源于希腊语的 “城邦”(polis)一词。“城邦”原来是指以城市为中心,附近有乡村和农地的一个个国家。 这与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的含义并没有太多的关系。但是,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看来,“城邦”就是一种合作关系,是以追求善业为目的的最高的、最广泛的社会团体。而 “政治”就是对城邦内部公共事务的认识与管理,其目的就是追求善。随着西方政治的发展,城邦的含义也就逐步演化为“政治”(policy)的含义。为此,亚里士多德的“政治” 也被称为“善治”。16世纪,西方的思想家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开始研究国家的基本政策。19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威尔逊、古德诺强调政治与行政(即政治决策与行政执行)二分的原则,政治在威尔逊、古德诺那里也获得了决策的含义。因此,西方的政策概念由城邦发展而来。在“政策”这个词从日本引进以后,国内长期将其理解为“策略”。我们认为,一方面,在策略层面上理解“政策”,造成“政策”一词与“政治”(policy)的含义相去甚远。 国内若仍要采用“政策”来指称“policy”,那么所谓的“政策”就该是“政治”的意思。另一方面,词义的演化原本就很多见,赋予“政策”以“政治”含义也是可能的。 “策略”具有“非公共性”。将“政策”理解为“策略”,将使“政策”一词难以符合政策科学的民主政治框架,不符合政策科学的自身体系和规律,所以,把“政策”理解为“策略”不符合“政策”一词的“政治”含义。既然“政策”就是从“policy”等西方词汇发展而来的,从学科体系的建构、科学规律的认同等角度来讲,我们认为,“政策”就是“政治”。
(二)政策的概念
什么是政策?这个概念的回答涉及政策的构词方式、词义渊源、中西方使用语境等一 系列问题。 1.西方的政策概念 国家与政治的存在由来已久,作为国家和政党主张的政策必然也有同样久远的历史。 然而,现代意义的政策概念是建立在现代政治制度基础之上的。西方国家学者也是在近代 才开始研究政策的概念,但其成果仍值得我们借鉴。 公共行政学的创立者伍德?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具有立法权的政治家制定出来 的,由公共行政人员所执行的法律和法规。这是一个较早的政策概念,其把政策定义为法 律和法规,很显然混淆了政策与法律之间的区别。哈罗德?拉斯韦尔和卡普兰认为,政策是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卡尔? 弗里德里奇也持类似的观点。弗里德里奇认为,政策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个人、团体或政府有计划的活动过程。提出政策的用意就是利用时机、克服障碍,以实现某个时期既定的目标,或达到某一既定的目的。上述两个定义都认为政策具有目的特性,但是弗里德里奇将个人也定义为政策的主体,这种提法并不多见。
随着政治学的发展,尤其是对政治研究的深入,戴维德?伊斯顿提出:“政策是政治系 统权威性决定的输出,是为整个社会所作的权威性价值分配。” ① 托马斯?戴伊则更明确地 提出,政策是涉及大量人力和资源或关系到很多人的政府决定;凡是政府决定做或不做的 事情就是公共政策。迈克尔?罗斯金等人认为,政策就是政府正在试图去做的事情。 2.国内的政策概念 在我国,虽然政策的实践由来已久,但是汉语中的“政策”一词却是一个近代才有的 新概念。有关政策的认识还存在诸多的争议。 我国台湾地区学者林水波、张世贤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选择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 伍启元先生则认为,政策是政府所采取的对公私行动的指引。以上概念与西方的政策观念 一脉相承,继承了后者政策理论的成果。 我国大陆的学者普遍认为,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 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 列的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等的总称。另有学者认为,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 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与目标而规定的行动准则和行动方向。区别于西方的政策概念,以上的政策概念一方面对政策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更为丰富的表述;另一方面,较多地考虑到了政党的政策主体地位,较为明确地提出政党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然,国内的政策概念在个人是否可以成为政策主体的问题上也有争议。通说认为, 只有包括国家、政党在内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机构,才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体。不 过,一些学者按照西方的政治原理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提出,个人或公民也是 政策主体。
我们认为,政策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机构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管理目的,而对特定 的社会公共事务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调控活动及其过程的总称。
(三)政策的特征
1.政策具有目的性。目的性作为政策的意向特征,是指政策都是为达到特定目的或解 决特定问题而产生的。
2.政策具有政府主导性。任何一项政策都有明确的结果作为预期或作为其指向。政府主导性是政策的主体特征,指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主要是由政府及其各部门完成。由于政策是为解决社会公共事务而产生的一种公共产品,故理应由社会公共机构提供。对政府而言,一方面,其自身也属于社会公共机构之一;另一方面,基于民主选举而产生的政府,因为其权力来源上的合法性而具有高度的公共权威性,以及对社会公共资源的强有力控制性,加之在现代民主政体的责任追究机制(如官员问责制、议会弹劾制等)下政府责、权的统一,使得政府作为政策的主要主体具有可行性。
3.政策具有公共事务性。公共事务性是政策的客体特征,指政策发挥作用所指向的对 象是社会公共事务。正是这一特征使得“政策”不同于“策略”(前者是专属于政治学范畴 的概念,而后者也可以作为管理学、经济学范畴的概念,比如公司策略、营销策略等)。
4.政策具有管理调控性。管理调控性是政策的内容特征,指政策的内容是对社会公共 事务的认识、管理、调控和决策。 5.政策具有系统性。现代政治系统理论的静态结构和动态功能理论有利于充分地把握政策、刑事政策等政治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政治抑或政策系统的主体问题对于把握政策系 统的公共权威本质也是非常重要的。总体而言,在系统理论中才能把握住政策的本质,才 能使得政策系统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四)政策与公共政策
现代民主政治意义上的政策“policy”和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之间有没有本质的区别?对此,形成了两种对立的意见。安德森曾按政策制定者的不同将政策分为官方的政策和非官方的政策:官方的政策是那些具有合法权威的政策制定者制定的;非官方的政策是有关利益团体、政党和作为个人的公民制定的。有关区分政策与公共政策的论述大多倾向 于强调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并由此认为公共政策只是政策的一种,它区别于一般政策的 地方就在于它具有“公共性”。 但是,多数的政策研究者并不区分政策与公共政策。通说认为,政策就是公共政策。
在现代民主社会,政府是民众选举的产物,政府的权力是民众赋予的公共权力,政府行为的目的是根据民众意愿履行公务。而现代民主政治程序又使得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既能体现 民众意愿又能受到民众的监督。在这个意义上,政策既来自公众的授权(或者说代表公 众),也需要服务众多的对象,所以也被称作公共政策。在政治层面研究区分政策与公共政 策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非公共机构的政策问题不是政治意义上的政策,而是私人(包括法 人、自然人等)的计划、策略或行动等。 事实上,在政策科学最为发达的美国,学者们往往用“policy”“public policy”来指称 “政治”。从美国有关政策研究的著名学会和刊物的名称上来看,美国政策研究学会(the Policy Studies Organization)采用“政策”(policy)一词,而公共政策分析和管理学会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Society)则采用“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一词。 其他像《政策科学杂志》(Journal of Policy Science)、《政策研究杂志》(Policy Studies Jour- nal)、《政策分析与管理杂志》(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公共政策研究》(Journal of Public Policy)等期刊的名称,对于“policy”和“public policy”的使用并没有作实质的区分。“政策”和“公共政策”的含义在当代美国的政策学界是一致的。
我们认为,在现代民主政治的语境下,不仅政策主体具有公共性,其产生过程也是一种利益竞争的过程,往往只有借助公共权威的力量才能得到妥协。所以,政策不仅具有公共性,而且具有权威性。也只有这样的政策(公共政策),才能归纳、综合单个主体甚至冲突的诉求,并取得一定的强制力的支持,从而得到贯彻实施。
二、政策系统
系统,也称体系,指按一定关系组成的同类事务。系统思想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 领域的原理、联系和发展为研究对象,是关于事物的整体性观念、相互联系的观念和演化 发展的观念。
政治系统(政策系统,下同)的概念于1953年首次出现,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社会 政治生活的专业术语。《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认为,政治系统是指“那些社会的相互作用和机构,通过它们,一个社会作出的决定在多数时期内,被社会多数成员认为具有约束力”。结合现代的政策(政治)概念,我们认为,政策学系统是以政策学的诸研究对象 为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公共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包括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客体以及二者与政策环境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政策系统可以分为静态的政策系统和动态的政策系统:静态的政策系统的要素主要包括目标、主体、客体、措施或手段及环境;动态的政策系统主要指政策的运行或政策系统的过程。在政策系统组织或结构理论中,传统的政策系统理论强调,这个系统的反馈、平衡、能力和变迁等都表明了政策系统的动态存在。政策系统的过程主要包括政策系统的决策、执行、评估、调整、演化和信息(能力)控制等。
在政治学较为发达的美国,政治系统的概念最广泛、适应性最强,其代表人物主要是戴维德?伊斯顿和阿尔蒙德?加布里埃尔。伊斯顿认为,政治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指维系一个社会政治生活正常运行的有机体,由系统组织、系统成员以及组织的能力和成员的权威性影响力等要素组成。政治系统输入的是环境的要求和系统成员的需要和支持,输出的是政策、命令等。其存续取决于两个基本的条件:其一,能够持续地对社会 价值进行权威性的分配;其二,设法使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服从这种权威性价值分配并把服从当作义务。一旦政治系统不能有效地进行决策,或者不能使这些决策按照确定的规则为社会大多数人所接受,政治系统就将面临崩溃。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主要受到自然系统理论的影响,侧重于从系统的存续、角色的依存、权威性的影响等角度来认识政治系统。
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代表加布里埃尔创立了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提出用政治系统、功能、角色等新的概念术语代替国家、权力、职位等传统的政治学术语。在此基础上,政治系统依靠合法的强制力量支持,并由相互作用的政治结构(如选民、利益集团、立法机关、官僚机构等)组成。在上述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他将政治系统的能力看作是政治变迁的一个核心变量,该变量的动力来自政治输入,尤其是结构和过程的输入。政治系统之所以发生变迁,是因为该政治系统获得了新的能力;其系统能力发生了变化,也必然引起政治系统本身发生变迁。
结构主义的政策系统理论将政策系统划分为政策系统信息输入、政策控制系统和政策 系统信息输出的动态系统结构模式。这些结构的划分和模式控制理论对于我们研究政策系 统的动态结构,甚至于理解刑事政策系统的动态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书  评:
 
其  它: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