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拾贝——海关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思考与研究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海关拾贝——海关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思考与研究
|
ISBN: | 9787566322548 |
条码: | |
作者: |
梁金成 著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大32开 |
定价: |
¥68.00
折扣价:¥64.60
折扣:0.95
节省了3.4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21-05-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作者近40年来学习、思考海关事务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50篇论文和10篇其他文稿,按时间顺序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作者在我国改革开放不同时期对海关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问题的思考与研究,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资料翔实,除海关业务外,还涉及国际经济贸易、WTO和关税政策、区域经济发展、国际海关合作、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和粤港澳海关合作等内容。每一篇论文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又相互呼应、互为关联。本书对于研究海关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发展历史进程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经贸事业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
作者简介: |
梁金成,1963年生,广东高要人。1980年参加工作,研究牛学历,法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同等学力。长期在广东分署和海署任职,现为一级巡视员(正厅局级)、一级关务监督。曾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海署教编委委员和专家组组长、广东省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中国海关学会理事、广州分会常务理事、分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理事、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常务理事、省专家咨询委员。海署教师,外经贸大学客座教授,上海海关学院客座教授。 长期参与海关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问题研究,文30余篇,多有获奖。作为主编或副主编组织出版有《海关通关实务全书》《广东省志·海关志》《入世5年广东对外贸易监测报告》《数字见证发展》《广东海关志(1979-2008)》《中代海税务司通令全编》《中国海关博物馆》《海关档案工作规范》等。
|
章节目录: |
(一)论文五十篇 2020年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新海关建设中的派出治理研究:以广东分署为例 2019年 关于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新海关的几点认识 2018年 不忘初心使命,忠诚履职尽责 ——学党的精神的几点思考 2017年 海关理论研究与文稿写作有关问题的思考 2016年 走中国的国家道路 ——学关体国家观有感 2015年 英国海关改革对我国海关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与借鉴 2014年 关于对全面深化改革问题的几点认识 ——学十八届三精神有感 2013年 关于“五型”海关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2年 关于新时期海关管理“转型升级”问题的思考 ——学十八大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几点认识 2011年 1.努力建设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现代化海关 ——对2011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精神的几点认识 2.浅析“四好体要求的重要意义及其实现路径 2010年 1.理清思路把握主线尽早启动新的海关发展战略研究 2.发挥“区位”优势,科学发展 ——从海关管理视角看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3.从风险管理到风险式管理:海关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战略性选择 ——兼对风险式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2009年 关于海关支持《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几点思考 2008年 1.从整体性治理模式视角看新形势下海关大监管体系的构建及其路径 2.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推动广东外经贸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 1.走有中国社会主义的海关发展之路 ——兼浅谈对学十七大精神的几点体会 2.“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构建和谐海关的借鉴意义 3.关于协调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有关问题的思考 2006年 关于对充实和完善我国海关现代化发展战略问题的若干哲学思考 2005年 1.欧盟海关管理一体化对我国海关通关改革的启示 2.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区域海关合作的理论逻辑及其实践意义 3.海关业务改革创新,主动适应和广东外经贸大发展 2004年 从海关执法腐败的病理分析,论海关反腐倡廉机制的构建及其内容 ——“五年回顾教育”对海关反腐败工作的思忖 2003年 1.论海关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核及其目标取向 2.浅论现代海关制度下海关与企业的博弈关系 2002年 1.论“入世”后我国关税保护政策的适度运用 2.新经济呼唤新方针 ——浅论新经济下的海关工作新方针 3.浅谈“人世”后我出口和海关管理有关问题 …… (二)杂谈十篇 后记
|
精彩片段: |
海关是国家出关境监督管理机关,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主权和利益。同时,海关又是国际贸易供应链重要的一环,是对外贸易和人员往来的重要机构。因此,各国和地区都十分重视海关管理。正如海关组织专家说的那样,无论人们对海关喜欢还是不喜欢,它都在那里。
中国设关有30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起设立闽、粤、江、浙海关,正式使用“海关”一词后,海关作为管理对外贸易和征税的国家机构的名称和职责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海关沦为外籍税务司掌控,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大门的钥匙”才回到的手中。
现今中国海关的架构和管理是改革开放的产物。1980年2月,《关于改革海关管理的决定》明确设立海署,统一管理全国海关,实行垂直管理和统一对外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海关在维护和国门、对外开放的“把关服务”中作出重大贡献。
1974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受原外贸部海关局委托,设立海关管理专业,197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据称是当时上的海关管理本科专业。从海关管理专业到海关管理系、再到公共管理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海关系为海关系统培养了2000多名海关专业毕业生、300多名海关专业双学位毕业生、200多名海关专业硕士(含MPA专业硕士)研究生;同时,还为海署和国家质局举办验估征税、海关统计、专业英语、缉私警察、商品检验等各类专业培训班多期,参加培训人员2000多人次。在海关专业的毕业生中,不少人成为海关系统各行业的业务骨干干部,从海到直属海关关长,署司局长到各基层海关的处科长,都有贸大海关系毕业生的身影。
梁金成是这些毕业生中的一员。他1982年8月北京外贸学院海关管理系(四系),我是他们年级的班主任,教过他们的专业课。梁金成在校四年,品学兼优,是他们1982级海关管理专业2班的副班长,并在校宣传部和校广播站任学生记者,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喜欢写东西,大学期间在校刊、《海关》等刊物发表过文章,在学校参加中国海关学会小组,在校期间加入产党。
大学毕业后,梁金成被分配到海署广东分署工作。他从基层做起,从科员到科长,从副处长到处长,从海署副主任到正厅局级官员,30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海关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长期参与海关系统重大业务改革和现代化发展战略问题研究;10多年来,参加或牵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文件起草等工作;长期担任海关系统的教师,参与海署的教材评审工作,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客座教授和MPA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论文答辩委员。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参加中国大学法学硕士和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班,又赴荷兰、美国、欧盟、英国海关和堪培拉大学等参加学,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海关工作经验和理性思考能力。虽然公务繁忙,但他一直坚持业余写作和理论研究,还多次参与我组织的课题研究和编书工作。在海关学会的理论交流活动和《海关研究》等载体上,不时能看到他的身影、读到他的文章。
他的论文集《海关拾贝——海关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思考与研究》,是他过去30多年里所写论文和其他文稿展现在我眼前的时候,就像在时间的长河里拾起小贝壳,留下一串串若隐若现的脚印一样,既让人回味、让人思考,也能引起共鸣。这些文章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海关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有许多重大事件和重要课题,我都经历过也研究过,很有同感。梁金成是个有心人.做了一个海关专业毕业生作为思考者和践行者应该做的事,而且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着、守望着,只为了所热爱的海关事业,这是难能可贵的!作为他的老师和海关管理系主任,我感到欣慰。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将要迎来建校之际,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校友的论文集也是件有意义的事。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给海关理论研究增添新的内容,给学校海关管理专业的学生带来鼓舞和信心,给有兴趣学究海关的读者带来启发和帮助。
是为序。
《海关拾贝:海关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思考与研究》:
(一)当前国家治理体系中派出机构的主要类型
派出治理古已有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每郡设置的“监”,即是当时的中央派出机构。随后,派出治理五花八门,演变不断。如今,我国政府的派出治理更多的是适应现代政府分散化治理的需要。根据管理宽度和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来看,政府及其部门的管理要有一个适当的宽度。我国之所以要设立各类派出机构,是因为政府或部门管理区域大、布点分散、难于管理,往往很难面面俱到,必须让渡部分行政权力给派出机构,代表政行管理,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行政派出治理成为构建服务型政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②
目前,我国政府的派出管理机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根据派出机构的职责任务不同,派出机构的类型主要有型”“监督型”“管理型”以及“沟通型”等。所谓型”,是为了加强对某一地区、行业等的各项工作而授权成立机构。此类型派出机构在党的体系中比较多,已深深“扎根”于我治实践之中。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设立的鄂豫皖分局等派出机构,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设立华北局等中央地方局,以及现有的中央和工作委员会等,在强化执政、优化党内生态、不断提高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所谓“监督型”则是出于对某地区、某单位的工作检查和监督目的而设立。纪委系统的纪检组就是这类派出机构的典型代表。海关系统的派出机构中,此前天津和上海特派办就属于“监督型”派出机构,广东分署也具有此类特性。“管理型”是指上级为了实现对某一行政事务或特定区域内行政事务的管理而设立的分支机构。此类派出机构更多是政府部门为了加强行业管理或部门监管而设立的含中央政府部委行署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各类派出机构。中央政府部委行署“设立派出机构或代表是加强对地方管理和统辖的重要手段,一般运用在宏观调控和行政执法领域”。③1980年,在广东设立广东分署就属于此类。此外,“沟通型”是上级单位出于沟通协调的目的而设立的派生性组织,“驻京办”等办事处是此类典型。
根据不同的思路和维度,派出机构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国家治理实践的复杂性,同一个派出机构可能兼属不同的类型。如广东分署就兼有监督型和管理型的属性。通过运用现实资料来分析其异同,有利于深化认识派出机构的特点和规律。
(二)派出机构在国家治理能优势
在中国丰富的治理实践中,各种形式的派出机构长久且广泛地存在,在中国政治以及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且无法替代的能。作为一项的制度工具,派出机构在价值属性上展现出“两栖性”特征。一方面体现了强化中央的“集能逻辑,充当了中央或上级的监督调控机构,成为增强国家能力的有力手段,另一方面,展现出管理灵活化的“分散能逻辑,成为增强地方政府管理便利性与有效性的“理想”工具。
派出机构的设立与运行,使上级机关能够构建一种相对独立的信息传输和监督渠道,有利于上级克服信息不对称、监督不力等难题。派出机构由于奉行“谁派出、对谁负责”的运行原则,能够自上而下地形成一种特殊的“条条”关系,从而使上级具备自己专属的信息“搜集器”和信息传输渠道而避免信息过滤现象,有助于及时准确地掌握下级或地方的实际状态以及贯彻落实上级政策、指示的情况,防止下级发生“越轨”及“偏离”过大问题,以行适时“纠偏”,从而维护整个政府管理体系的健康运行。
由于不是基本性、正式性的组织机构,“派出机构”的设立与撤销既不需要通过复杂的程序规则,也不影响既有的政府行政层级,使得派出机构自身具有相对灵活性。将管理权下放到派出机构,会更当地信息来源,因此,也使得政府管理能够更迅速地应对环境的某些变化,尤其是能够强化快速变革时期的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作为一种衍生性的组织设计,派出机构通过有机“嵌入”正式的科层组织架构,拓展了政府管理形式,延伸了政府管理的有效幅度,在一定意义上充当了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变量”和弹性要素,成为改善和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增强政府管理分散化和有效性的组织工具。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