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五大增长极:双循环格局下的城市群与一体化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相关类别图书
作 者:张明 魏伟 陈骁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用 途:学术专著
中 图:经济
专 业:经济学>经济学
制 品:图书
读 者:
最新可供书目

战争与文明:从路易十四到拿破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本书读懂30部管理学经典

清华大学出版社


算法传播十讲

苏州大学出版社


人文职场英语(第2版)学生用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数字时代的银龄行动——亚太地区老年人数字素养与技能现状调研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书名: 五大增长极:双循环格局下的城市群与一体化
ISBN:978-7-300-29337-0 条码:
作者: 张明 魏伟 陈骁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58.00  折扣价:¥52.20
折扣:0.90 节省了5.8元
字数: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21-05-20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相关评论

内容简介:
在双循环格局下,为寻求国内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新一轮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重中之重。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 、京津冀、中部六省、西三角,是我国最具代表性、最富增长潜力的五个经济区域。本书深入分析这五个经济区域不同的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政策环境,并将它们对标国际上有相似特征的成功城市群,以借鉴先进经验,探讨五个区域经济体未来的发展路径、产业布局及投资机遇,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锻造交易成本更加低廉的全国大市场。
城市群、都市圈建设是解决大城市病、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扩大投资和消费的必然选择,本书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描绘了我国基于城市群战略的未来发展新图景。

作者简介:
张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魏伟
经济学博士,平安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首席策略分析师,风控委员会委员,策略配置、固定收益、金融及金融科技研究领域负责人。历任平安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首席宏观分析师。拥有12年证券投资研究经验,对宏观经济、资产配置、市场策略等方面有深入研究。
陈骁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学硕士、金融学在读博士,平安证券首席前瞻性产业分析师,7年证券投资研究从业经验,对宏观经济、资本市场、改革政策等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曾获第9届中国证券业分析师金牛奖之“2018最具价值金牛分析师”称号。

章节目录:
第一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主引擎
区域一体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会成为新时代经济增长主引擎

第二章 大湾区珠三角:金融、创新为两翼,内外联动助腾飞
历史背景:改革开放先行者,腾笼换鸟迎创新
资源禀赋:坐拥世界级港口群,高端人才助创新开放
经济环境:出口数据亮眼,金融高校优势显著
国际经验:三大湾区各具特色,粤港澳模式或为“金融+创新”
投资机会:加强三地融合发展,产业投资聚焦新经济

第三章 转型期长三角:区域均衡、联系紧密,创新、开放双箭齐发
历史背景:三阶段发展铸就世界级城市群
经济环境:经济水平全国领先,区域均衡优势凸显
资源禀赋:基建完善、交通便利,资本、人才积累雄厚
国际经验:科技推动跳跃发展,创新、开放互促互进
投资机会:产业投资需关注六大领域,上海及圈层核心城市房产价值凸显

第四章 雄安版京三角:创新驱动均衡发展,千年大计重振华北
历史背景:承接非首都功能,新时代创新试验田
资源禀赋:交通便捷、资源丰富,制度红利助推创新
经济环境:京津冀经济分量重、债务压力小,优质教育、科技、金融资源集中
国际经验:雄安新区的启示——以韩国世宗市为例
投资机会:地产投资看“节点”,产业投资看高端

第五章 高铁塑中三角:强化区位人口优势,发展新兴制造产业
历史背景:先强后弱曲折发展,中部崛起正当时
经济环境与资源禀赋:区位四通八达,人口红利巨大
国际经验:以点带面,多元发展
投资机会:新兴产业与武汉、郑州、长沙楼市颇具看点

第六章 新时代西三角:分工明确、错位发展,教育、科研助力腾飞
历史背景:西部大开发与西三角经济区的成型
经济环境与资源禀赋:旅游资源与科研优势突出
国际经验:产学研结合,错位发展
投资机会:新兴产业与重庆、成都、西安楼市颇具看点

第七章 五个城市三角: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历史背景:重东部轻西部,重沿海轻内陆
五大城市群的经济概况梳理
五大城市群的资源禀赋对比
五大城市群竞争与合作展望
总结:五大城市群的发展定位与投资机会

参考文献

精彩片段:
自2010年以来,我国年度GDP同比增速处于持续下行态势。经济增速持续下行,既有短期周期性因素,也有长期结构性因素。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进一步增大了国内宏观经济增速的下行压力。面对经济可能存在的衰退风险,决策者既需要加大逆周期调控,也需要加快结构性改革。逆周期调控政策通常用来应对经济的短期波动,主要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于短期稳增长具有较好的效果;结构性改革政策通常用来应对经济的潜在增速下行,目的是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或劳动生产率来提振经济的中长期增长,虽然短期内无法起到稳增长的效果,但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



区域一体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从长期来看,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其背后存在着某些相对确定的机制。但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前提条件下,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出异质性。此外,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非线性的,需要通过具体措施加强引导和规划,以更好地发挥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区域一体化理念和实践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深化,不同类型的区域协同发展组织和区域一体化组织陆续出现,已经成为推动全球分工、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以及加强经济贸易联系的重要力量。随着国际产业体系分工深化和产业转移,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具备完备产业体系的大国,我国内部某些存在空间联系的区域也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包括长三角一体化、珠三角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中部一体化、西三角一体化以及长株潭一体化等。这些区域通过打破空间、行政界限,建立区域统一市场、加快区域要素流动、探索区域分工定位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的增长极。2018年11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强化了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的目标,要求按照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求,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市场建设,探索规划和建立制度统一、发展模式共推、治理方式一致、区域市场联动的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学术界关于区域一体化的探讨包括方方面面,涉及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测度(如用交通联系、区域内价格水平,以及贸易法、经济周期法、生产法等测度)、区域一体化阶段的探讨(如空间一体化阶段、要素一体化阶段、制度一体化阶段等)、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探讨(如规模经济、分工机制、竞争机制、虹吸效应等)、具体区域的一体化模式研究(长江流域、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西三角、中三角、长株潭等一体化)等。其中讨论最多也最为集中的是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包括对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以及对区域内不同城市协调发展的影响。

本节将从区域一体化的概念、动力和特点出发,梳理现有理论中涉及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增长这一对关系的研究,并得出相应结论。

 区域一体化溯源

区域一体化的概念由来已久,最初是指具有一定地缘关系的一组国家(地区)在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逐步取消各种贸易障碍,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在该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孙大斌(2003)认为,区域一体化的概念在我国有一定的政府利益偏好属性,我国国内的经济一体化可以定义为: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具有一定地缘关系的省份之间、省份内各地区之间以及城市之间,为谋求发展而在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调节,形成一个不受区域限制的产品、要素、劳动力以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市场的动态过程。其目的是在区域内实行地区合理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联合体共同繁荣。

部分学者将一体化看作选择的结果,其他学者则认为一体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早期的学者倾向于将经济一体化过程看作微观主体的区位选择,区域一体化对经济的影响实际上就是经济活动的不同空间分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区位分布是“聚集力”和“分散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聚集力”主要在于规模经济和接近市场能够降低成本,包括运输成本、生活成本等;“分散力”则是拥挤效应带来的成本提高。在聚集力发挥作用时,成本的下降会带来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这种对于区域一体化的认识既属于经济学的范畴,也属于地理学的范畴。

孙大斌(2003)认为,尽管我国最初的区域一体化有政府行为的成分,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体化的动力机制转变为产业簇群化、产业梯度转移和高新技术打破产业边界后的产业融合化发展,因此区域一体化的过程背后是某些产业方面联系的不断深化。部分学者将区域一体化看作一个空间非均衡动态过程,经济活动向具备区位优势的地域集聚,这在初期阶段会促进基础设施的改善、工业制造业的发展,但随后也会带来区域收入差距的扩大。黎文勇和杨上广(2019)在对长三角一体化的研究中提出,一体化的动力在于原先要素市场的分割状态导致要素资源难以跨区域流动,从而使得经济增长效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因此区域一体化的关键在于一体化市场的建设和城市分工体系的构建。孙博文(2019)认为,市场一体化兼具“市场化”和“空间一体化”的双重属性,即既关注“交换经济”的现实,也关注要素和商品的跨区域流动带来的增长空间溢出。

总的来说,现阶段学界普遍认同区域一体化不仅仅是区位选择的结果,而且是一个动态的、交互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一体化的形态是不是一定表现为“聚集”还有待商榷;现阶段一体化的动力更多地体现在当地的产业有某种集聚性或是互补性,或是当地的市场割裂状态严重阻碍了经济增长和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区域一体化整体呈现出市场一体化、产业分工体系的构建、要素流动带来的空间溢出等特点。



书  评:
本书提出区域一体化需要通过市场一体化、要素一体化乃至制度一体化来加强,这正是基于作者对我国国情和未来发展格局的深刻认识得出的。书中对标典型的国际城市群,对国内五大城市群进行了细致研究,揭示五大增长极或将引领未来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雁阵”布局。
——盛松成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

对比全球城市化的进程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以城市群为主要增长极的城市化进程,是中国下一阶段经济发展巨大内需潜力之所在;而通过城市群发展带动的包容性的城市化进程,来培育更大规模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同样是中国双循环格局形成的关键之一。正由于此,本书关于城市群的探讨在当前无疑颇具现实的针对性和参考价值。

——巴曙松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



本书深入探讨了增长和发展、发展极和区域均衡发展等重大问题,富有洞见地提出了以创新加金融的大湾区、均衡加开放的长三角、雄安新局下的京津冀、高铁重塑的中三角及差异化发展的西三角这五大增长极概念,并将增长极的远景置于双循环的新格局之中进行解读,值得一读。
——钟伟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



张明团队敏锐地观察到中国经济版图出现的一个巨大变化,那就是都市圈在中国各地的崛起。如果把中国经济比作一个投资组合的话,那么,在全球化如火如荼的年代,我们“超配”了沿海地区,但在全球化退潮、双循环战略启动的背景下,沿海和内地的都市圈将齐头并进。深入分析这一重大变化趋势,有助于我们在未来十年内更好地找到投资的主线、创业的机会。

——何帆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变量》作者



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大城市群集聚,是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顺应该规律,从各地客观条件出发,面向现代化对我国发展的空间格局进行谋划和安排,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所有关心中国未来发展空间格局的企业家和学者,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启示。

——刘培林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学者,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其  它: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