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让建南钟声传响大山深处: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22周年访谈录 - 厦门大学百年校庆系列丛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让建南钟声传响大山深处: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22周年访谈录 厦门大学百年校庆系列丛书
ISBN:9787561579275 条码:
作者: 赖虹凯 主编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56.00  折扣价:¥53.20
折扣:0.95 节省了2.8元
字数: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21-04-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走过了22年的传承,时代的沧海桑田给支教地的发展和每一位支教队员的人生都打上了厚重的时代烙印。本书收录了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立至今每一届队员代表的访谈,以及对曾经受支教学生和受援学校代表的专访。回看曾经的支教老师们重忆当年支教艰辛与初心,曾经的受支教学生如今也已事业有成。在这22年间,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所播下的每一个希望的种子,闪耀的每一个动人的瞬间,许下的每一个跨越山海的嘱托,终汇聚成了这本书。

作者简介:
赖虹凯,厦门大学原党委副书记。1960年5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光电子学专业,理学学士,厦门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章节目录:
第一部分 访谈研究生支教团队员
张秀丽:用一年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
岳莹:一年的支教生涯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胡美玉:短短一年的支教生活
长长一生的精神风标
林浩:在奉献中诠释青春芳华
陈敬德:把青春播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裘萍:没有去过西部不足以读懂中国
叶楠:把梦留住
董斌:海原是个好地方
王安:支教之于-位教育工作者的成长意义
叶仲霖:在支教这一年内,我们做的事很纯粹
赵萌:带着空杯的心态去学习和体验
郭奇:千万种成功里,融小我入大我最重要
李富贵:无形的力量,梦想的支撑
许震:于大山深处播撒美术的种子
贾硕:在支教过程中体会传承的力量
刘倩:守得初心,方见月明
肖若澜:一年宁夏行,一生支教情
高超:于务实中求真知
马雨桐:支教一年,自教一生
苏才立:海原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许继聪:打开孩子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

第二部分 访谈支教地师生
霍佰义:坚持下去,全世界都会为你的梦想让路
陈富财:闽宁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虎小云:Nevergiveup
李克俊:厦大研究生支教团的老师
为孩子们打开心灵的窗户
……
第三部分 历年相关新闻报道精选
后记

精彩片段:
后记





本书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完稿。首先,我们要向接受采访的历届支教队员、受援地师生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与我们分享十分宝贵而又感人至深的回忆和故事。其次,还要向一直以来关注西部发展、支持西部教育的社会团体、爱心人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弹指一挥间,二十余载支教历程已经载入厦门大学的史册。在访谈过程中,支教前辈们讲述的故事令人动容,多年前的回忆宛如昨日般历历在目,不禁引发了后来者对支教的种种思考。厦大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以及海原人民心中崇尚的“震柳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是相通的。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熔铸而成的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衍生出不同的具体表现。

回首往事,经历的或许是苦涩,但回忆一定是美好的。二十余载薪火相传,厦大研究生支教团见证着西部地区的发展和西部教育的成长。如今,乡村中学的面貌焕然一新,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办学质量大幅提升。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共识之下,越来越多的贫困学子走出大山,走向更为宽广的未来。

在中国共产党和厦门大学百年华诞之际,我们编辑出版有关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访谈录,既是对从筚路蓝缕到脱贫摘帽历程的回顾,也是对继往开来赢取新胜利的展望。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历届支教团队员的大力支持,陈淑铌、高瑜聪、侯佳君、洪佳敏、林宇阳、王心君、谢芃、杨盛澜、张锡臻、周钧庭、周晓牧提供了采访稿件的相关支持,骆慧、梅龙飞、覃才修、索紫矜、涂佳婕、王悦霖、王中华、余哲炜进行了本书的编辑和校对工作,全书由林蕊、文静、梁振伟、王心君、洪佳敏完成统稿。学生记者组成的采访团队,深入全国各地研究生支教团队员所在地进行采访,名单太长无法一一列出,请见谅。

本书交稿之际,我们收到了来自海原县关桥中学李克俊校长的亲切问候和诚挚邀请,他说现在的关桥中学已然不是20年前、10年前甚至5年前的模样,他诚恳地邀请厦门大学的领导老师、历届支教队员们“常回家看看”,一起见证脱贫摘帽后的“大美关桥”。一时间,研究生支教团的微信群里充满了彼时的回忆和热烈的共鸣,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各届支教队员仿佛又回到了当年背起行囊奋不顾身地走进山区支教的那一天。无论各自经历了什么,他们的目光都在朝着同一个方向,那就是厦大研究生支教团这面旗帜得到了传承,这场爱心接力得到了延续。正如我们已经接过接力棒的第二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位支教队员所言:“如果有人问,支教一年意味着什么?那一定是支教一年即一生所得。”知无央、爱无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本书编委会

2020年9月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