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孔夫子:一个历史的相遇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马克思与孔夫子:一个历史的相遇
|
ISBN: | 978-7-300-29611-1 |
条码: | |
作者: |
何中华
相关图书
|
装订: | 0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65.00
折扣价:¥58.50
折扣:0.90
节省了6.5元
|
字数: |
163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296111 |
每包册数: |
14
|
出版日期: |
2021-07-15 |
|
内容简介: |
马克思主义何以能够来到中国,并在中国大地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马克思主义同儒学会通的历史条件和机缘是什么?本书以马克思与孔夫子自晚清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中国的相遇为主线,通过特定历史语境的还原和追溯,试图从哲学观念、文化原型、精神气质等层面,多维度地揭示这种相遇的内在可能性及其学理依据,以期更深层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 本书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虽然在自觉的层面更多地表现为冲突,但在无意识层面却更多地表现为融会贯通。本书主要从运思方式、历史观、自由观、实践观、真理观等多个方面,从对历史本真性的敞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洞见、对人性超越性的指认、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等不同维度,探寻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相会通的内在理由。 本书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会通的历史文化条件和契机:前现代的儒学与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有其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相遇的机缘;中国文化与欧洲大陆文化之间的亲和性,也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会通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近代文化遭遇后的严重受挫,“一战”所暴露出来的西方文明的局限,使中国人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双重失望,这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第三种可能性被中国人选择的重要历史原因。
|
作者简介: |
何中华(1962— ),山东莒南人,现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发展理论。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文史哲》等刊物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哲学:走向本体澄明之境》《重读马克思:一种哲学观的当代诠释》《历史地思:马克思哲学新诠》《社会发展与现代性批判》等著作。有些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刊物转(译)载,在学界有较大反响。 曾获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006年)、人社部和教育部授予的“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9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5年)、中组部“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6年)。
|
章节目录: |
一、引言 二、中西体用之辩:回到历史语境 中体中用 中体西用 西体西用 西体中用 超越中西体用之争:新的可能性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会通的历史—文化条件和机缘0 马克思与孔夫子的“相遇” 中国何以选择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互化” 现代性语境的吊诡:敞显与遮蔽 土地、农民、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从“西学中源”说到“马克思主义中源”说 四、运思方式上的一致:“圣之时者”与历史地思 “圣之时者”:儒家对历史感的捕捉 历史地思:马克思的独特运思方式 五、“诚”与历史本真性的开显 “诚”:儒家的“回到事情本身” 真理之开显:人的存在的祛蔽 六、“天人合一”与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 “天人合一”:实体与境界两层意涵 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两者互化 七、人性论预设:对人的超越性的正视和确认 人性之凸显:人对肉体存在的超越 预成与生成:人性论的内在张力 八、“生生之谓易”与实践辩证法 “易”之观念:变化的永恒性 辩证法:从暂时性角度看问题 九、推崇“践履”与实践唯物主义 “践履”:儒家的“亲在”状态 我实践故我在:马克思哲学的真谛 十、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在历史观上的亲和性 成事与谋事:儒家的命运观 规律与目的:马克思寻求其“合取” 十一、真正的自由:“为仁由己”与“自由王国” “为仁由己”:儒家自由观的要枢 “自由王国”:马克思自由理想之真谛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