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
ISBN:9787559834027 条码:
作者: 亚当·希金博特姆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大32开
定价: ¥78.00  折扣价:¥74.10
折扣:0.95 节省了3.9元
字数: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21-03-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亚当·希金博特姆耗费多年心血,终于完成这部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权威力作。书中充分有力的调查,揭示了这场二十世纪**灾难之一的真相是如何在政治鼓吹、重重保密和谣言四散的共同作用下被掩盖起来的。
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尔诺贝利原子能电站的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由此引发了历史上*恶劣的一起核灾难。自那以后的三十年里,切尔诺贝利逐渐成为整个世界挥之不去的噩梦:阴魂不散的辐射中毒的恐怖威胁,一种危险技术脱缰失控的巨大风险,生态系统的脆弱,以及对其国民和整个世界造成的伤害。然而,这场事故的真相,却从一开始便被掩盖起来,长久以来一直众说纷纭。
十多年中,亚当·希金博特姆进行了数百小时的采访,以此为依托,辅之以往来书信、未发表的回忆录和新近解密的档案文件,他将那些灾难亲历者所目睹的一切,化成客观、冷静而又发人深省的叙述。由此得到的,是一本惊心动魄的非虚构杰作,一个比苏联传奇更复杂、更人性,也更恐怖的故事。

作者简介:
亚当·希金博特姆(Adam Higginbotham)

1968年生于英国,《纽约客》《连线》《史密森尼》和《纽约时报杂志》主笔。

章节目录:
切尔诺贝利地图

出场人物

引子



Ⅰ 一座城市的诞生

一  苏维埃的普罗米修斯

二  α、β 和γ

三  4 月25 日,星期五,下午5 点,普里皮亚季

四  和平原子的秘密

五  4 月25 日,星期五,晚11 点55 分,四号机组控制室

六  4 月26 日,星期六,凌晨1 点28 分,第二民兵消防站

七  星期六,凌晨1 点30 分,基辅

八  星期六,凌晨6 点15 分,普里皮亚季

九  星期日,4 月27 日,普里皮亚季

Ⅱ 帝国的陨落

十  云

十一 “中国综合症”

十二 切尔诺贝利之战

十三 第六医院之内

十四 清理员

十五 调查

十六 石棺

十七 禁区

十八 审判

十九 大象脚

二十 瓦列里·赫德姆丘克之墓



尾声

鸣谢

作者手记

专有名词

辐射单位

注释

索引

精彩片段:
十三 第六医院之内 (节选)





“往后退两步!往后退两步,不然我谁都不理!往后退两步!”

普里皮亚季市政府的总经济师爬上一条板凳,开始收集人群信息。这帮吵吵嚷嚷的家伙挤满了这间小房间,又一直涌到走廊里,在楼梯和外面的街道上排成了长龙。平时性情温和、总带着一丝微笑的斯韦特兰娜·基里琴科,已经这样孤立无援地被困在波列什科(Polesskoye)好几天了。这是一个位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西边50公里外的小镇,街道上车辙纵横,有个不大不小的广场,还有个列宁纪念碑。她和几个普里皮亚季市执行委员会的留守人员,在波列什科市政厅设起了一间办公室,直面那些背井离乡的市民们的怒气和困惑。愤愤不平的人群蜂拥而上,要求跟市长见面,把哇哇大哭的孩子放在她的办公桌上,打听如何安置生病的爷爷奶奶,什么时候才能领到工资。除此之外,他们还想要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

4月27日,星期日,等到夜幕降临时,至少有21000人,从他们位于普里皮亚季城中的现代公寓仓皇离开,被巴士撂在乌克兰西北部湿地平原上的50多个小镇和乡村中。他们被告知仅需准备离家三天所用之物,但很快,这些被连根拔起的家庭携带的食物、现金和干净衣服便用光了,他们随即发现,即便是他们之前认为干净的那些东西,也并非如此。波列什科镇医院外面的街上,一位放射剂量测量师搬来桌子,设了个临时的监测站。他前面排起了一长队被疏散的群众,队伍移动得很快,却永远不见缩短。这位测量师一边用监测设备轻触人们的衣服、头发和鞋子,一边慢悠悠地用他疲倦而单调的声音念叨着:“干净的……污染的……污染的……干净的……去下风口抖抖你的衣服……干净的……污染的……污染的……污染的……”

一开始,许多接纳疏散人员的农户都很和善,对他们热情相待,而这些人也充分利用了这种善意。维克托·布留哈诺夫的妻子瓦莲京娜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工程师,她被安置在罗兹瓦日夫(Rozvazhev)一个村庄的集体农场实验室负责人家中,帮忙挤牛奶。但在疏散过程中,瓦莲京娜与怀孕的女儿和自己的母亲失散了,她对自己的丈夫究竟遭遇何种命运、家人到底身在何处一无所知,而且也根本没有地方去打探消息。

30公里之外,纳塔利娅·谢甫琴科和她两岁的儿子基里尔与1200名难民一道,暂住在卢戈维基(Lugoviki)的土坯草房中,这是乌日河边上一个偏僻的居住点,连一部电话都没有。最后一次见到自己的丈夫亚历山大时,他在普里皮亚季医院的病房中向她挥手示意,告诉她回家把窗户关上。从那时起,关于他究竟被带到了哪里,现在的情况如何,她一点消息都没有。这母子俩与在普里皮亚季城中住一栋楼的另外两家邻居一道,住在一对年老的农民夫妇家中,房子很小,他们让出了自己的卧室,让这些新来者居住。谢甫琴科一家和其他家里有小孩的人一起睡在床上,其他人只能睡地板。星期一,那位老汉带着孩子们去钓鱼了,但基里尔还在生病,屋子里也潮乎乎的。

到星期二的时候,已经没有足够的食物喂饱三家人了,纳塔利娅也几乎花光了身上的钱。她跟以前的邻居恳求:“谢尔盖,让我们离开这儿吧。”于是两个人凑了些现金,刚够买去基辅的巴士票。抵达后,她带着基里尔去了机场,登上一架飞往摩尔多瓦(Moldova)的飞机,去投奔住在那里的父母,以及只有一街之隔的亚历山大的爸爸妈妈。到摩尔多瓦后,她再次开始搜寻丈夫的下落。

到星期三时,对于这场事故的官方消息仍在封锁中,即便是那些在其他原子能电厂工作的人,也被蒙在鼓里。但一些细节开始透露出来,两个家庭借助各种关系,尽可能地寻找线索。通过一位住在莫斯科、在军队中有认识人的叔叔,纳塔利娅得知,核电厂伤势最严重的那些人,已经被送进莫斯科一家附属于卫生系统第三总局的特种医院,那里专门收治苏联的核工业工人。纳塔利娅和她的婆婆当天上午飞到了莫斯科,发现整座城市显然对乌克兰的那场危机一无所知,人们都在忙着准备第二天的五一劳动节庆典。

两个女人对于到哪里才能找到亚历山大产生了分歧。纳塔利娅拿到的医院地址,是在苏联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地界上,那里戒备森严,限制出入。亚历山大的母亲却打听到另外一个地方,卡希拉高速公路边上的一家癌症研究中心,处于城中另外一个区,她坚持她的信息来源才是可靠的。纳塔利娅不想跟她争辩。当癌症中心的员工告诉她们,那里没有一个名叫亚历山大·谢甫琴科的病人时,两个女人叫了辆出租车,穿过整座城市前往第六医院。

等她们到达目的地,已经是下午两三点了,但只看了一眼,纳塔利娅就立即知道,自己找对了地方。那是一栋极其朴素的9层褐色砖楼,被草坪和铸铁篱笆墙包围。虽然自身看起来十分不起眼,但四周的景象却远非如此:所有的进口都被严防死守,带着辐射监测设备的技术人员,对每一个进出大楼的人的鞋子和裤子都要进行检查。

一大群人已经守在正门的检查站外面。在那些挤挤挨挨的面孔中,纳塔利娅认出了许多来自普里皮亚季的熟人。所有人都和她一样,困惑而惊惶,但谁都不准进入医院。就在纳塔利娅站在那里打量情况的时候,一名医生从前门走了出来,开始大声朗读一份切尔诺贝利电厂的患者名单和他们的当前状况。人群中嘈杂混乱,焦虑不安,彼此推搡着、叫喊着提出问题。当有人听不清到底说了些什么的时候,这位医生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即便如此,努力从嘈杂中分辨他的话语的纳塔利娅,还是没听到任何有关她丈夫的消息。最后,她用手肘撞开人群,挤到了前列。

“亚历山大·谢甫琴科怎么样了?”她问道。那位医生看了一下名单。

“你,”他说,“跟我进来。”
书  评:
栩栩如生地讲述了这场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苏联最后的岁月中那些每天都在发生的令人迷惑不解的真实事件。

——安妮·艾普尔鲍姆(普利策奖得主)





本书对历史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关于切尔诺贝利这样一个让世人瞩目的故事,它讲述得极为出色。

—— 沙希利·浦洛基







亚当·希金博特姆以惊险小说般的叙事风格,讲述了这场灾难及其可怕后果。这是一个关于傲慢自大和狂妄野心终遭报应的传奇,苏联的各色高官和不幸的工程师们粉墨登场,剧中有英勇牺牲的烈士,也有卑劣无耻的恶棍,有不知真相的困惑,也有故意而为的欺瞒。

——《卫报》





亚当·希金博特姆打开了一个几乎密不透风的世界,然后在其中寻找那些本来不应被我们发现的真相。作为读者的我们,不能指望找到一部比本书更惊心动魄、更深入腠理的冒险大作了。而作为世界公民的我们,倘若无视《切尔诺贝利的午夜》,则将致我们自身于危险之中。

——罗伯特·古尔松



文字出众,引人入胜,惊心动魄而又张弛有度.....这起意外事件以一种恐怖的、不可避免的宿命感缓缓展开。希金博特姆将那个晚上亲临现场者的体验以文字编织起来,他对细节的精确把握,使得故事推进的每一步都充满张力......在极为详尽的报道和细致入微的分析中,一些重大主题逐渐浮现.....希金博特姆的这部杰作,是长久以来为填补叙述空白而进行的系列努力中的一大进步,它让许多被隐藏的真相得以大白于天下。

——《纽约时报》





以权威之笔写就的这本杰作,读起来就像是一部经典灾难小说,它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处于崩溃边缘的苏联帝国。

——《柯克斯书评》



扣人心弦的写作,了不起的研究调查…希金博特姆精彩地展示了这场悲剧如何导致了整个苏联体系的崩溃。

——BBC,《历史杂志》



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希金博特姆是一位技巧高超的科学作家........希金博特姆的这本书,全面反映了现场调查的结果......灾难是不可避免的,而希金博特姆栩栩如生地描述出了工程师们为重新控制一座失控反应堆所做的种种无效尝试。

——《华盛顿时报》



这是非虚构写坐的一座丰碑,近乎完美的科学写作的一个典范。在《切尔诺贝利的午夜》中,亚当·希金博特姆让我们窥见了一场末日之战,叙述的展开充满激情。一件事是确定的:在读完这本令人目瞪口呆、心惊肉跳的书后,你对核能的看法,将永远不会再和以前一样了。

——汉普顿·塞兹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