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德十年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留德十年
|
ISBN: | 7-300-06117-6/G.1228 |
条码: | |
作者: |
季羡林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23.00
折扣价:¥20.70
折扣:0.90
节省了2.3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G1228 |
每包册数: |
10
|
出版日期: |
2009-07-01 |
|
内容简介: |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 本书循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的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过程中,先生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带来的戏剧性苦难,而于苦难之外,又更难忘学长深恩、友人深情。 先生虽言“自传”只述事实,不及其余,然“诗与真”并行不悖,洋洋十数万言,生命之诗性本已蕴藉其间。
|
作者简介: |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史学家、教育家,梵文、吐火罗文、巴利文专家。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作为学贯中西、久享盛名的学者,他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文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著作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译作有《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 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先生在北京辞世,享年98岁。
|
章节目录: |
楔子 一 留学热 二 天赐良机 三 在北平的准备工作 四“满洲”车上 五 在哈尔滨 六 过西伯利亚 七 在赤都 八 初抵柏林 九 哥廷根 十 道路终于找到了 十一 怀念母亲 十二 二年生活 十三 章用一家 十四 汉学研究所 十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十六 完成学业 尝试回国 十七 大轰炸 十八 在饥饿地狱中 十九 山中逸趣 二十 烽火连八岁 家书抵亿金 二一 我的老师们 二二 学习吐火罗文 二三 我的女房东 二四 反希特勒的人们 二五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二六 迈耶(Meyer)一家 二七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入城
|
精彩片段: |
楔子 七十多年的生命像一场春梦似的逝去了。这样的梦并不总是像"春宵一刻值千金"那样轻灵美妙。有时候也难免有惊涛骇浪,龙蛇竞舞的场面。不管怎样,我的生命像梦一般地逝去了。 对于这些梦有没有留恋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人到了老年,往往喜爱回忆往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当然也不能成为例外。英国人常说什么"往日的可爱的时光",实有会于我心。往日的时光,回忆起来,确实感到美妙可爱。"当时只道是寻常",然而一经回忆,却往往觉得美妙无比,回味无穷。我现在就经常陷入往事的回忆中。 但是,我从来也没有想到,把这些轻梦或者噩梦从回忆中移到纸上来。我从来没有感到,有这样的需要。我只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伏在枕上,让逝去的生命一幕一幕地断断续续地在我眼前重演一遍,自己仿佛成了一个旁观者,顾而乐之。逝去的生命不能复归,也用不着复归。但是,回忆这样的生命,意识到自己是这样活过来的,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来了,风风雨雨都经过了,一直到今天,自己还能活在世上,还能回忆往事,这难道还不能算是莫大的幸福吗? 只是到了最近一两年,比我年轻的一些朋友,多次向我建议写一点自传之类的东西。他们认为,像我这样的知识分子,已经活到了将近耄耋之年,古稀之年早已甩在背后了,而且经历了几个时代;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我这样的经历,过去知识分子经历者恐怕不是太多。我对世事沧桑的阅历,人情世态的体会,恐怕有很多值得别人借鉴的地方。今天年轻的知识分子,甚至许多中年知识分子,大都不能体会。有时候同他们谈一点过去的情况,他们往往瞪大了眼睛,像是在听"天方夜谭"。因此,他们的意见是,我应当把这些经历写出来,不要过于"自私自利",只留在自己脑海中,供自己品味玩赏。这应该说是我这一辈人的责任,不容推卸。 我考虑他们的意见,觉得是正确的。就我个人来说,我生于辛亥革命那一年的夏秋之交,距离10月10日,只有一个月多一点。在这一段时间内,我当过大清皇帝的臣民,大概也算是一个"遗少"吧。我在极小的时候,就听到"朝廷"这个词儿,意思是大清皇帝。在我的幻想中,"朝廷"是一个非人非神非龙非蛇,然而又是人是神是龙是蛇的东西。最后一个"朝廷"一退位,立刻来了袁世凯,紧跟着是军阀混战。赤县神州,群魔乱舞。我三岁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我对此毫无所知。对于五四运动,所知也不多,只对文言改白话觉得新鲜而已。在小学和初中时期,跟着大孩子游行示威,焚烧日货和英货,情绪如疯如狂。高中时期,国民党统治开始,是另一种群魔乱舞,是国民党内部的群魔。大学时期,日本军国主义者蠢蠢欲动。"九一八事变"以后,我曾随清华同学卧轨绝食,赴南京请愿。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蒋介石。留学时期,"七七事变"发生,半壁河山,沦于外寇铁蹄之下。我的家乡更是早为外寇占领,让我无法回国。"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我漂泊异乡,无从听到杜鹃鸣声,我听到的是天空中轰炸机的鸣声,伴随着肚中的饥肠辘辘声。有时候听到广播中希特勒疯狗似的狂吠声。如此度过了八年。"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抵亿金的家书一封也没能收到。大战终于结束。我在瑞士待了将近半年,费了千辛万苦,经法国、越南回到祖国。在狂欢之余,灾星未退,又在通货疯狂膨胀中度过了三年,终于迎来了解放。在更大的狂欢之余,知道道路并不是总有玫瑰花铺地,有时难免也有狂风恶浪。就这样,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一直活到了今天,垂垂老矣。 如此丰富复杂的经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些经历也是十分可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从中都可以吸取,对人对己都会有点好处的。我自己如果秘而不宣,确有"自私自利"之嫌。因此,我决心听从别人的建议,改变以前的想法,把自己一生的经历实事求是地写出来。我特别强调"实事求是"四字,因为写自传不是搞文学创作,让自己的幻想纵横驰骋。我写自传,只写事实。这是否也能写成文学作品,我在这里存而不论。古今中外颇有大文学家把自传写成文学创作的。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歌德就是其中之一。他的Dichtung und Wahrheit(《诗与真》)可以为证。我个人认为,大文学家可以,我则不可。我这里只有Wahrheit,而无Dichtung。 但是,如此复杂的工作决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我目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没有太多的余闲,我只能分段解决。我把我七十多年的生命分成八个阶段: 一、故乡时期 二、在济南上中学时期 三、清华大学、中学教员时期 四、留德十年 五、解放前夕 六、五六十年代 七、牛棚杂忆 八、1978年以后 在1988年,我断断续续写成了四和七两部草稿。现在先把四"留德十年"整理出来,让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世界吧! 扯雪芹作一绝: 毫无荒唐言 半把辛酸泪 作者并不痴 人解其中味 以上算是楔子。
|
书 评: |
在我读了老友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之后,却如获至宝一般,觉得不仅在治学上,而且在为人上,全都可以作一般青年学人学习的榜样,因而不免袭用借花献佛的办法,把季先生的这本书推荐给一切真正有志向学的青年友人。 ——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 这十年,季先生与德国人同呼吸,共命运,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因而他的自传,若一帧斑斓多彩的风俗画,采撷了德国人这十年生活中的浪花。而地毯式轰炸,难熬的饥饿,有国难回,美军反攻德国等,又将我们领进了那个曾逝去的岁月。至于师友如切如磋,听诗遣兴,更让人分享了季先生的逸趣。 ——《季羡林传》作者、山东大学教授蔡德贵 这本书可看做一部史书。它以日记为依凭,展示了自己的酸甜苦辣,还以点点滴滴的资料,诠释那个五味杂陈的时代。它以草根史学的力量与厚度,成为对那个时期或隐或显的社会变动的温故。因此,无论谁作季先生的传记,要勾勒他这一时期的行迹,不以这本书为母本,恐是难胜其力的。 ——河南人民出版社编审蔡瑛 — 在《留德十年》的情感记忆中,除了“乡愁”,季羡林先生还特别珍重地记下了自己与德国姑娘伊姆加德的一段恋情。在季先生发乎情而止乎礼的文笔下,我们仍能感受到那段特殊时期的恋情让季先生一生刻骨铭心。 ———亚欧 这部散文体自传,没有刻意雕琢的诗情画意,却于轻描淡写的平实文字中,难掩深埋于心的真情流露。合上书本,仿佛依然让人徜徉在先生笔下那洋溢着文化和学术气息的德国小城哥廷根那幽静整洁的旖旎风光中,在先生宛若闲谈般的质朴言辞和幽默淡定的叙述中,感受着他对故人之思和时光不再的情真意切的感怀。 ———宋坤 没有刻意雕琢,却含有诗情画意,宛如促膝谈心,使我接受了这个小城,使我对德国学者严谨的治学、先生的孜孜求学产生了由衷钦佩。此生如有机会,我一定要到这令人向往的地方去看一看。 ——佟玉玲 一口气读完了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那文字如同清溪一般娓娓流淌出来,没有一点点的造作。季先生的感情极其细腻,哪怕是很小的细节也能够记得,仿佛是一件大事情一般。他的生活波澜不惊,哪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能影响到他读书、修学的热忱和决心。 ———行走的脚印 尽管书中尽是对往事的回忆,鲜有抒情和议论,然而在字里行间仍然有一股旷达之气。这是一种历尽沧桑后的宁静与淡远,有如秋后的山林,雪霁的原野,人生况味溢于先生的笔端,如行云流水一般。 ———王东力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