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增订八版)(台湾法学研究精要丛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增订八版)(台湾法学研究精要丛书)
ISBN:7-300-06665-8 条码:
作者: 吴庚  相关图书 装订:
印次:1-1 开本:16
定价: ¥48.00  折扣价:¥43.20
折扣:0.90 节省了4.8元
字数: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D1263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05-08-16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在整理、分析、批判传统刑事诉讼法学教科书及实务的见解外,尝试突破传统,重新分配刑事诉讼法议题的比重,将阐释重心移转至刑事诉讼的构造原则、强制处分、证据法则、证据禁止及法庭活动等;并在修改版中将阐述范围扩展至2001年的搜索扣押新法规、2002年的法院调查范围、起诉审查、缓起诉制及交付审判等四大新制,以及2003年关于身体检查、鉴定留置、传闻法则、证据禁止、共同被告、准备程序、法庭诘问等证据及审判章节的重大变革。力求新旧共陈,承前启后,为读者呈现对刑事诉讼法的完整及深刻思索。此外,为了“冀以理论,契入实例”,本书每章契合数则案例辅助理解,其中多数取材、改编自台湾实际的案例。体现“诉讼法的生命在于运用”的宗旨。
  本书体系完整,共分四编、十五章,分别介绍了行政法的基本概念、行政组织与公务员法、行政作用、行政救济。全书重在理论,实用则贯穿其中,而理论又有侧重。在兼顾行政法体系完整的前提下,注重繁简分配。不但通过第一手资料把握了大陆法系国家学者的真意,而且进行很好的知识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同思想理念冲突和逻辑进路的矛盾,使全书在提供行政法学知识方面极富体系性和完整性。

作者简介:
  吴庚 早年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学系、政治学研究所,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专攻国家法学与行政法学,并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长期在台湾大学开设“宪法”、“宪法专题研究”、“行政法专题研究”、“行政法理论与发展”、“行政程序与行政争讼”等各类课程,2004年自台湾地区“司法院大法官”任上荣退。主要著作有《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行政争讼法论》、《宪法的解释与适用》等。

章节目录:
 
精彩片段:
  总 序
  近二十年中,随着国家的进步,我国的法学研究无论在公法或私法领域均取得长足的进展,法学成果丰硕,法学英才辈出。以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的法学也就成为一个实践性和针对性极强的学科。我国要建立完善、合理的法律体系,其中的基础性工作,即理论的论证、框架的设计和实施中的纠偏等,都有赖于法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就对我国法学研究、法学教育机构和广大法律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法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依赖法学家、法律工作者的不断努力,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术界的交流、沟通,更成为法律人开拓视野,激发创造力所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同属大陆法系,法律文化渊源相同,其法制自民国时期即承袭德、日大陆法传统,发展至今,在民商法等领域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加之两岸同宗,在同为市场经济和法制社会的情况下,对两岸法治实践与法学理念的研究,无疑会促进两岸法学的繁荣发展和两岸法治实践的共同进步。如此,以学术的推广在两岸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就成为一项极富意义的长期工作。以科学的态度吸收一切优秀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重要特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以来,以其雄厚的出版实力、高水平的图书质量以及推广的丰硕学术成果,在中国出版业处于领先地位。
  台湾政治大学、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大学等是台湾地区高等院校中的佼佼者,其法学院更因拥有众多知名法学家而享誉学界,其严谨的治学作风、纵深的研究领域也使得一大批优秀的法学著作得以诞生。
  为适应法学研究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过与台湾地区著名法学教授协商,决定共同推出“台湾法学研究精要丛书”,准备陆续出版一大批能全面反映和代表整个台湾地区法学领域高品位、高水准的学术著作。
  这套“台湾法学研究精要丛书”包括民法、商法、诉讼法和行政法等四个部分,以台湾地区一批声望卓著的资深教授和中青年法学家为主体,聘请两岸法学研究、教学及立法机构的著名法学家组成学术委员会作为严格的评审机构,挑选若干部具有较高出版价值的法学专著,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以达到促进两岸学术交流的目的。
  2002年7月26日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