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动力设备的控制与管理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能源动力设备的控制与管理
|
ISBN: | 978-7-5609-3905-8/TM·86 |
条码: | |
作者: |
黄勇理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38.80
折扣价:¥36.86
折扣:0.95
节省了1.94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07-01-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以能源动力系统或设备的运行监视、控制操作、过程调节及其信息化管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为基础,系统地阐述了监测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功能结构、设计开发和工程实现的相关知识,介绍了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能源动力工程中控制和管理系统所需遵循的设计原则和优化思想,试图改变以往单纯注重控制调节回路的理论描述和设备的控制功能实现的状况,强调系统集成的思想观念,将理论方法、技术手段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把控制理论和技术与能源动力系统或设备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新的设备控制与管理概念体系。 本书是在多年能源动力学科研究生教学的基础上整理编辑而成的,专业领域的针对性、涉及内容的综合性、技术方法的工程实践性是本书的显著特征。其主要目的在于建立能源动力工程技术和控制科学理论方法之间的桥梁,有效地实现多个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能源动力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它既可作为能源动力学科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参考。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绪论〖STBZ〗〖JY。〗〖HTSS〗(1) 〖HT5H〗〖STHZ〗第1章〓自适应控制基础〖STBZ〗〖JY。〗〖HTSS〗(4) 〖HT5”SS〗〓〓1.1〓问题的提出及其系统分类〖HT〗〖JY。〗(4) 〖HT5”SS〗〓〓1.2〓自校正控制〖HT〗〖JY。〗(7) 〖HT5”SS〗〓〓1.3〓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HT〗〖JY。〗(24) 〖HT5H〗〖STHZ〗第2章〓推理控制基础〖STBZ〗〖JY。〗〖HTSS〗(36) 〖HT5”SS〗〓〓2.1〓推理控制出发点及其系统组成〖HT〗〖JY。〗(36) 〖HT5”SS〗〓〓2.2〓模型误差的影响〖HT〗〖JY。〗(41) 〖HT5”SS〗〓〓2.3〓输出可测的推理控制〖HT〗〖JY。〗(45) 〖HT5H〗〖STHZ〗第3章〓预测控制基础〖STBZ〗〖JY。〗〖HTSS〗(51) 〖HT5”SS〗〓〓3.1〓预测控制的基本原理〖HT〗〖JY。〗(51) 〖HT5”SS〗〓〓3.2〓预测控制方法的本质〖HT〗〖JY。〗(60) 〖HT5”SS〗〓〓3.3〓预测控制面临的主要问题〖HT〗〖JY。〗(68) 〖HT5H〗〖STHZ〗第4章〓模糊控制基础〖STBZ〗〖JY。〗〖HTSS〗(77) 〖HT5”SS〗〓〓4.1〓智能控制与模糊控制〖HT〗〖JY。〗(77) 〖HT5”SS〗〓〓4.2〓模糊数学基础〖HT〗〖JY。〗(84) 〖HT5”SS〗〓〓4.3〓基于模糊推理的控制〖HT〗〖JY。〗(116) 〖HT5”SS〗〓〓4.4〓自适应模糊控制〖HT〗〖JY。〗(132) 〖HT5H〗〖STHZ〗第5章〓火电单元机组负荷控制〖STBZ〗〖JY。〗〖HTSS〗(144) 〖HT5”SS〗〓〓5.1〓单元机组及其控制系统〖HT〗〖JY。〗(144) 〖HT5”SS〗〓〓5.2〓单元机组负荷控制〖HT〗〖JY。〗(151) 〖HT5”SS〗〓〓5.3〓协调控制系统结构〖HT〗〖JY。〗(159) 〖HT5H〗〖STHZ〗第6章〓电站锅炉燃烧控制〖STBZ〗〖JY。〗〖HTSS〗(167) 〖HT5”SS〗〓〓6.1〓锅炉燃烧控制及其运行机理〖HT〗〖JY。〗(167) 〖HT5”SS〗〓〓6.2〓燃烧过程相关对象的动态特性〖HT〗〖JY。〗(171) 〖HT5”SS〗〓〓6.3〓锅炉燃烧控制系统的组态分析〖HT〗〖JY。〗(175) 〖HT5H〗〖STHZ〗第7章〓单元机组的汽温控制〖STBZ〗〖JY。〗〖HTSS〗(199) 〖HT5”SS〗〓〓7.1〓汽温控制及其对象特征〖HT〗〖JY。〗(199) 〖HT5”SS〗〓〓7.2〓常见的汽温控制策略〖HT〗〖JY。〗(210) 〖HT5”SS〗〓〓7.3〓过热汽温控制系统的实现〖HT〗〖JY。〗(215) 〖HT5”SS〗〓〓7.4〓再热汽温控制系统的实现〖HT〗〖JY。〗(223) 〖HT5H〗〖STHZ〗第8章〓电站锅炉给水全程控制〖STBZ〗〖JY。〗〖HTSS〗(229) 〖HT5”SS〗〓〓8.1〓给水工艺流程及其全程控制〖HT〗〖JY。〗(229) 〖HT5”SS〗〓〓8.2〓采用调速泵的给水控制系统〖HT〗〖JY。〗(232) 〖HT5”SS〗〓〓8.3〓给水全程控制系统的组态〖HT〗〖JY。〗(235) 〖HT5H〗〖STHZ〗第9章〓设备维修与管理〖STBZ〗〖JY。〗〖HTSS〗(243) 〖HT5”SS〗〓〓9.1〓设备维修的基本概念〖HT〗〖JY。〗(243) 〖HT5”SS〗〓〓9.2〓维修领域的发展和现状〖HT〗〖JY。〗(245) 〖HT5”SS〗〓〓9.3〓设备维修管理〖HT〗〖JY。〗(256) 〖HT5”SS〗〓〓9.4〓电力企业的设备维修管理〖HT〗〖JY。〗(261) 〖HT5H〗〖STHZ〗第10章〓维修基本理论和管理方法〖STBZ〗〖JY。〗〖HTSS〗(268) 〖HT5”SS〗〓〓10.1〓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HT〗〖JY。〗(268) 〖HT5”SS〗〓〓10.2〓维修方式和模型的分类〖HT〗〖JY。〗(275) 〖HT5”SS〗〓〓10.3〓维修的基础理论〖HT〗〖JY。〗(283) 〖HT5”SS〗〓〓10.4〓设备管理〖HT〗〖JY。〗(316) 〖HT5”SS〗〓〓10.5〓计划管理的技术方法〖HT〗〖JY。〗(321) 〖HT5H〗〖STHZ〗第11章〓典型维修策略及其模型〖STBZ〗〖JY。〗〖HTSS〗(332) 〖HT5”SS〗〓〓11.1〓典型维修策略〖HT〗〖JY。〗(332) 〖HT5”SS〗〓〓11.2〓电厂设备维修策略模型〖HT〗〖JY。〗(358) 〖HT5H〗〖STHZ〗第12章〓电站设备大小修信息化管理〖STBZ〗〖JY。〗〖HTSS〗(381) 〖HT5”SS〗〓〓12.1〓概述〖HT〗〖JY。〗(381) 〖HT5”SS〗〓〓12.2〓全面质量管理〖HT〗〖JY。〗(382) 〖HT5”SS〗〓〓12.3〓大小修管理流程〖HT〗〖JY。〗(385) 〖HT5”SS〗〓〓12.4〓文件包的数字化及其管理〖HT〗〖JY。〗(387) 〖HT5”SS〗〓〓12.5〓检修过程的监控〖HT〗〖JY。〗(389) 〖HT5H〗〖STHZ〗第13章〓基于点检系统的状态维修〖STBZ〗〖JY。〗〖HTSS〗(393) 〖HT5”SS〗〓〓13.1〓状态维修简介〖HT〗〖JY。〗(393) 〖HT5”SS〗〓〓13.2〓设备点检的理论与方法〖HT〗〖JY。〗(396) 〖HT5H〗〖STHZ〗参考文献〖STBZ〗〖JY。〗〖HTSS〗(411)
|
精彩片段: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今天,我国的教育正处在一个大发展的崭新时期,而高等教育即将跨入“大众化”的阶段,蓬蓬勃勃,生机无限。在高等教育中,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尤为迅速。在盛夏已临,面对池塘中亭亭玉立的荷花,风来舞举的莲叶,我深深感到,我国研究生教育就似夏季映日的红莲,别样多姿。
党的十六大报告以空前的力度强调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强调了教育的重大作用,强调了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强调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教育的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报告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对高等教育而言,不仅赋予了重大的历史任务,而且更明确提出了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不言而喻,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任务主要落在研究生教育肩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兴亡,人才为基。”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在今天,归根结底,最关键的就是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由此观之,研究生教育的任务可谓重矣!重如泰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经验已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一个国家的富强,一个民族的繁荣,最根本的是要依靠自己,要以“自力更生”为主。《国际歌》讲得十分深刻,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只有依靠自己救自己。寄希望于别人,期美好于外力,只能是一种幼稚的幻想。内因是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当然,我们决不应该也决不可能采取“闭关锁国”,自我封闭,固步自封的方式来谋求发展,重犯历史错误。外因始终是发展的必要条件。正因为如此,我们清醒看到了,“自助者人助”,只有“自信、自尊、自主、自强”,只有独立自主,自强不息,走以“自力更生”为主的发展道路,才有可能在向世界开放中,争取到更多的朋友,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充分利用好外部的各种有利条件,来扎扎实实地而又尽可能快地发展自己。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要有数量与质量足够的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何况,在科技高速发展与高度发达,而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的今天,更加如此。人才,高级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是我们一切事业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坚牢,大厦凌霄;基础不固,木凋树枯;基础深固,硕茂葱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古凡事皆然,教育也不例外。教学用书是“传道授业解惑”培育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特别是在今天,学科的交叉及其发展越来越多及越快,人才的知识基础及其要求越来越广及越高,因此,我一贯赞成与支持出版“研究生教学用书”,供研究生自己主动地选用。早在1990年,本套用书中的第一本即《机械工程测试·信息·信号分析》出版时,我就为此书写了个“代序”,其中提出:一个研究生应该博览群书,博采百家,思路开阔,有所创见。但这不等于他在一切方面均能如此,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如果一个研究生的主要兴趣与工作不在某一特定方面,他也可选择一本有关这一特定方面的书作为了解与学习这方面知识的参考;如果一个研究生的主要兴趣与工作在这一特定方面,他更应选择一本有关的书作为主要的学习用书,寻觅主要学习线索,并
缘此展开,博览群书。这就是我赞成要为研究生编写系列的“研究生教学用书”的原因。今天,我仍然如此来看。
还应提及一点,在教育界有人讲,要教学生“做中学”,这有道理;但须补充一句,“学中做”。既要在实践中学习,又要在学习中实践,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方为全面;重要的是,结合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当然,学生的层次不同,结合的方式与程度就应不同,思考的深度也应不同。对研究生特别是对博士研究生,就必须是而且也应该是“研中学,学中研”,在研究这一实践中,开动脑筋,努力学习,在学习这一过程中,开动脑筋,努力研究;甚至可以讲,研与学通过思考就是一回事情了。正因为如此,“研究生教学用书”就大有英雄用武之地,供学习之用,供研究之用,供思考之用。
在此,还应进一步讲明一点。作为一个研究生,来读“研究生教学用书”中的某书或其他有关的书,有的书要精读,有的书可泛读。记住了书上的知识,明白了书上的知识,当然重要;如果能照着用,当然更重要。因为知识是基础。有知识不一定有力量,没有知识就一定没有力量,千万千万不要轻视知识。对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而言,最为重要的还不是知识本身这个形而下,而是以知识作为基础,努力通过某种实践,同时深入独立思考而体悟到的形而上,即《老子》所讲的不可道的“常道”,即思维能力的提高,即精神境界的升华。《周易·系辞》讲了:“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我们的研究生要有器,要有具体的知识,要读书,这是基础;但更要有“道”,更要一般,要体悟出的形而上。《庄子·天道》讲得多么好:“书不过语。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这个“意”,就是孔子所讲的“一以贯之”的“一”,就是“道”,就是形而上。它比语、比书,重要多了。要能体悟出形而上,一定要有足够数量的知识作为必不可缺的基础,一定要在读书去获得知识时,整体地读,重点地读,反复地读;整体地想,重点地想,反复地想。如同韩愈在《进学解》中所讲的那样,能“提其要”,“钩其玄”,以达到南宋张孝祥所讲的“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体悟,化知识为己之素质,为“活水源头”。这样,就可驾驭知识,发展知识,创新知识,而不是为知识所驾驭,为知识所奴役,成为计算机的存储装置。
这套“研究生教学用书”从第一本于1990年问世以来,到明年,就经历了不平凡的15个春秋。从研究生教育开始以来,我校历届领导都十分关心研究生教育,高度重视研究生教学用书建设,亲自抓研究生教学用书建设;饮水思源,实难忘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截至今天,“研究生教学用书”的出版已成了规模,蓬勃发展。目前已出版了用书69种,有的书发行了数万册,有22种分别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教材奖、图书奖,有数种已为教育部列入向全国推荐的研究生教材,有20种一印再印,久销不衰。采用此书的一些兄弟院校教师纷纷来信,称赞此书为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我们深深感激这些鼓励,“衷心藏之,何日忘之?!”没有读者与专家的关爱,就没有我们“研究生教学用书”的发展。
唐代大文豪李白讲得十分正确:“人非尧舜,谁能尽善?”我始终认为,金无足赤,物无足纯,人无完人,文无完文,书无完书。“完”全了,就没有发展了,也就“完”蛋了。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讲得多么深刻:“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他又指出,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是与时俱进。这套“研究生教学用书”更不会例外。这套书如何?某本书如何?这样的或那样的错误、不妥、疏忽或不足,必然会有。但是,我们又必须积极、及时、认真而不断地加以改进,与时俱进,奋发前进。我们衷心希望与真挚感谢读者与专家不吝指教,及时批评。当局者迷,兼听则明;“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这就是我们肺腑之言。当然,在这里,还应该深深感谢“研究生教学用书”的作者、审阅者、组织者(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与出版者(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校对及其全体同志);深深感谢对“研究生教学用书”的一切关心者与支持者,没有他们,就决不会有今天的“研究生教学用书”。
我们真挚祝愿,在我们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芙蓉国里尽朝晖”这一壮丽事业中,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培养数以千万计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完成历史赋予研究生教育的重大任务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