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法治论(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陈兴良刑法研究专著系列)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刑事法治论(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陈兴良刑法研究专著系列)
|
ISBN: | 978-7-300-08643-9 |
条码: | |
作者: |
陈兴良 著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 |
印次: | 1-1 |
开本: | 16 |
定价: |
¥45.00
折扣价:¥40.50
折扣:0.90
节省了4.5元
|
字数: |
300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D1692 |
每包册数: |
8
|
出版日期: |
2007-10-31 |
|
内容简介: |
刑事法治是陈兴良教授自1999年以来一直关注并思考的一个现实法治问题。刑事法治这个概念是从法治中引申出来的,是指刑事法领域的法治状态。刑事法制的要旨在于对国家刑罚权的限制,以保障被告人的权利与自由。只有将这一刑事法治的价值贯穿整个刑事司法改革的始终,才能保证刑事司法改革在正确的方向上向前推进。本书秉承刑事一体化的研究方向,对刑事法治建设中涉及的刑法、刑事诉讼法、刑事执行法、刑事政策与刑事司法体制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都作了独到的法理分析。本书是陈兴良教授对现实法治的观察与思考后,对刑事法制的一种理论概括,对于推动刑事一体化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作者简介: |
陈兴良 1957年3月21日生,浙江义乌人。1981年12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1984年12月获法学硕士学位,1988年5月获法学博士学位。1984年至199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4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刑事法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监狱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1997年入选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当选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2000年获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1年中国司法制度与司法改革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2004年经人事部等八部委批准,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入选教育部文科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4年作为课程负责人的北京大学刑法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005年“刑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章节目录: |
代序:中国刑事司法制度:理念、规范与体制之考察 一. 中国刑事司法制度的理念嬗变 二. 中国刑事司法制度的规范设置 三. 中国刑事司法制度的体制安排 第二章 刑事法治的理念建构 一. 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 二. 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 三. 程序正义与程序正义 第三章 刑事法治的宪政基础 一. 宪政的内容界定 二. 刑法的宪政基础 三. 刑事程序的宪政基础 第三章 刑事政策的理性反思 一. 刑事政策的历史嬗变 二. 刑事政策的内容界定 三. 刑事政策的科学调整 第四章 刑法机能的话语转换 一. 刑法机能的概念分析 二. 刑法机能的全面理解 三. 刑法机能的科学界定 第五章 警察权的法理分析 一. 警察权的概念界定 二. 警察权的科学设置 三. 警察权的法治建构 第六章 检察权的法理分析 一. 检察权的概念界定 二. 检察权的科学设置 三. 检察权的法治建构 第七章 辩护权的法理分析 一. 辩护权的概念界定 二. 辩护权的科学设置 三. 辩护权的法治建构 第八章 审判权的法理分析 一. 审判权的概念界定 二. 审判权的科学设置 三. 审判权的法治建构 第九章 劳动教养的立法改革 一. 劳动教养的历史演变 二. 劳动教养的缺陷分析 三. 劳动教养的改革思路 四. 劳动教养的文本分析 第十章 社区矫正的制度创新 一. 社区矫正的理念基础 二. 社区矫正的规范分析 三. 社区矫正的发展完善 代跋: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考察:以刘涌案和佘祥林案为标本 一. 翻案:刘涌案的从生到死到佘祥林案的从死到生 二. 刑讯:屡禁不止与排除不能 三. 司法权:依从与独立 四. 冲突:在民意与法意之间 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