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自动控制原理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自动控制原理
ISBN:978-7 - 5606 - 2271 -2 条码:
作者: 赵四化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24.00  折扣价:¥22.80
折扣:0.95 节省了1.2元
字数: 385千字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2563002-5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09-09-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2004年7月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本书以经典控制理论为基础内容,系统地论述了生产过程控制中所必需的基础理论。
从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数学模型出发,重点介绍了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频域分析法、采样系统分析法和系统校正。
全书共分8章。第1章总体介绍控制系统的发展概况,基本结构、类型及研究方法,
为后续内容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第2章以微分方程为基础,以传递函数为手段,
主要讨论典型环节的数学模型。第3章以时域响应分析法分析系统。第4章以根轨迹法分析系统。
第5章以频域分析法分析系统。 第6章主要介绍依据频率分析方法对系统进行设计、 校正。
第7章主要介绍采样系统的基本概念以及基本的分析方法。第8章介绍状态空间分析方法。
另外还有两个附录,主要介绍拉普拉斯变换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引言 1
1.1.1 自动控制理论概述 1
1.1.2 自动控制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1
1.1.3 自动控制的基本方法 2
1.1.4 控制系统的分类 5
1.1.5 控制系统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7
1.1.6 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7
习题 9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0
2.1 列写系统的微分方程 10
2.1.1 机械系统 10
2.1.2 电路系统 11
2.1.3 机电系统 11
2.1.4 非线性方程的线性化 12
2.2 传递函数 13
2.2.1 传递函数的概念 13
2.2.2 传递函数的定义 14
2.2.3 传递函数的性质 15
2.2.4 传递函数的求法 15
2.3 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16
2.3.1 动态结构图 16
2.3.2 动态结构图的绘制 17
2.3.3 动态结构图的基本连接方式 18
2.4 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19
2.4.1 相加点的移动 19
2.4.2 分支点的移动 20
2.5 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 22
2.5.1 信号流图的组成 22
2.5.2 信号流图的绘制 23
2.5.3 梅逊(S.J.Mason)公式 24
2.6 系统的传递函数 26
2.6.1 闭环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26
2.6.2 给定输入信号r(t)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26
2.6.3 扰动信号n(t)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27
2.6.4 系统的总输出 27
2.6.5 闭环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 27
习题 28
第3章 时域分析法 32
3.1 系统性能指标及动态性能分析 32
3.1.1 典型输入信号和时域性能指标 32
3.1.2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34
3.2 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35
3.2.1 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36
3.2.2 一阶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 37
3.2.3 一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37
3.3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38
3.3.1 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38
3.3.2 二阶系统的性能指标 41
3.3.3 改善二阶系统性能的措施 44
3.4 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46
3.5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47
3.5.1 系统稳定的充分与必要条件 47
3.5.2 劳斯(Routh) 稳定判据 48
3.5.3 两种特殊情况 50
3.5.4 劳斯稳定判据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51
3.6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53
3.6.1 给定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及误差系数 53
3.6.2 扰动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57
3.6.3 改善系统稳态精度的方法 58
习题 60
第4章 根轨迹法 63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63
4.1.1 基本概念 63
4.1.2 概轨迹的特点 64
4.1.3 根轨迹方程 64
4.1.4 根轨迹方程的应用 65
4.2 绘制根轨迹的一般规则 66
4.2.1 根轨迹的分支数 66
4.2.2 根轨迹的连续性与对称性 66
4.2.3 根轨迹的起点与终点 66
4.2.4 根轨迹的渐近线 67
4.2.5 实轴上的根轨迹 68
4.2.6 根轨迹的分离点和会合点 69
4.2.7 出射角与入射角 70
4.2.8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71
4.2.9 闭环极点的和与积 73
4.2.10 开环增益K*的求取 74
4.3 控制系统根轨迹分析 76
4.3.1 闭环零、极点与系统的阶跃响应 76
4.3.2 利用主导极点估算系统的性能指标 77
4.3.3 通过改造根轨迹改善系统的品质 78
4.4 广义根轨迹 78
4.4.1 参数根轨迹 78
4.4.2 零度根轨迹 80
习题 82
第5章 频域分析法 84
5.1 频率特性 84
5.1.1 频率特性的概念 84
5.1.2 频率特性的图示方法 85
5.2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88
5.2.1 比例(放大)环节 88
5.2.2 积分环节 89
5.2.3 微分环节 90
5.2.4 惯性环节 90
5.2.5 一阶微分环节 92
5.2.6 振荡环节 93
5.3 系统开环频率特性图的绘制 96
5.3.1 系统开环频率特性函数极坐标图的绘制 96
5.3.2 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图的绘制 97
5.3.3 根据频率特性确定传递函数 99
5.4 稳定判据 101
5.4.1 系统开环特征式和闭环特征式的关系 101
5.4.2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101
5.4.3 对数频率稳定判据 103
5.4.4 稳定裕度 104
5.5 开环频率特性与时域指标的关系 106
习题 108
第6章 系统的校正方法 112
6.1 校正的基本概念 112
6.1.1 性能指标 112
6.1.2 校正系统的结构 113
6.2 串联校正装置的结构、特性和功能 114
6.2.1 超前校正装置 114
6.2.2 滞后校正装置 116
6.2.3 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117
6.3 串联校正的频率响应设计法 119
6.3.1 串联超前校正 119
6.3.2 串联滞后校正 122
6.3.3 串联滞后—超前校正 123
6.4 几种基本的控制规律 124
6.4.1 比例控制(P控制) 124
6.4.2 比例+微分控制(PD控制) 124
6.4.3 比例+积分控制(PI控制) 125
6.4.4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 (PID控制) 125
习题 126
第7章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综合 128
7.1 采样过程 128
7.2 采样周期的选择 130
7.2.1 采样定理 130
7.2.2 采样周期的选取 131
7.3 信号保持 131
7.3.1 零阶保持器 132
7.3.2 一阶保持器 133
7.4 Z变换 134
7.4.1 Z变换 134
7.4.2 Z变换的基本定理 137
7.4.3 Z反变换 139
7.5 脉冲传递函数 141
7.5.1 线性数字控制系统的开环脉冲传递函数 143
7.5.2 线性数字控制系统的闭环脉冲传递函数 146
7.6 稳定性分析 148
7.6.1 s平面与z平面的映射关系 148
7.6.2 线性数字控制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149
7.6.3 劳斯(Routh)稳定判据 150
7.7 线性数字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52
7.7.1 线性数字控制系统的响应过程 152
7.7.2 线性数字控制系统的稳定误差 153
习题 156
第8章 状态空间分析方法 160
8.1 状态空间的基本概念 160
8.1.1 状态、状态变量、状态向量和状态空间 160
8.1.2 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 164
8.2 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166
8.2.1 由高阶微分方程式导出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166
8.2.2 由传递函数导出状态空间表达式 171
8.3 传递矩阵、特性方程和线性变换 179
8.3.1 传递矩阵的概念 179
8.3.2 特征方程和特征值 183
8.3.3 状态变量的非惟一性 184
8.3.4 系统特征值的不变性及系统的不变量 184
8.3.5 矩阵的对角线化——相似变换 186
8.4 线性离散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189
8.4.1 从高阶差分方程导出离散状态空间表达式 189
8.4.2 从脉冲传递函数导出离散状态空间表达式 192
8.4.3 连续状态方程的离散化 195
8.5 状态方程的求解及状态转移矩阵 197
8.5.1 连续线性定常系统状态方程的齐次解 197
8.5.2 状态转移矩阵 199
8.5.3 连续线性定常系统状态方程的非齐次解 202
8.5.4 线性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 205
8.6 线性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性 208
8.6.1 状态可控性 209
8.6.2 输出完全可控的条件 216
8.6.3 状态可观测性 217
8.6.4 对偶原理 223
8.6.5 可控性、可观测性与传递函数的关系 224
8.7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综合法 228
8.7.1 状态反馈和极点的任意配置 228
8.7.2 状态观测器 233
8.7.3 解耦控制系统 238
习题 241
附录A 拉普拉斯变换 245
附录B 常见函数拉普拉斯变换对照表 252
参考文献 253

精彩片段:
 
书  评:
第 一 版 前 言

本书是为高职高专类院校通信及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学习“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而编写的教材
,也可作为其他非控制类专业的备选教材。
“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自动控制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属于技术基础课,该课程主要阐
述经典控制理论的有关基本原理以及基本分析方法,为后继课程运用控制原理提供基础知
识。
本书以经典控制理论为基础内容,系统地论述了生产过程控制中所必需的基础理论。从控
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数学模型出发,重点介绍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
频域分析法、采样系统分析法和系统校正。
第8章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考虑到目前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本书在
附录中增加了对MATLAB语言的介绍。
在内容的安排上,为了适应高职高专层次的教学需要,本书仍按研究系统的方法独立地介
绍各章。第1章总体介绍控制系统的发展概况,基本结构、类型及研究方法,为后续内容
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第2章以微分方程为基础,传递函数为手段,主要讨论典型环节的
数学模型。第3章以时域响应分析法分析系统。第4章以根轨迹法分析系统。第5章以频
域分析法分析系统。第6章主要介绍依据频率分析方法对系统进行设计、校正。
第7章主要介绍采样系统的基本概念以及基本分析方法。第8章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实验。附录C
介绍了MATLAB语言在自动控制中的基本应用。
本书由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赵四化主编。参加编写工作的还有胡俊波(成都电子机械
高等专科学校)、谭三(成都西华大学)、王琪(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庞小琪(成都
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蔡礼渊(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
科学校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错误在所难免,竭诚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04年3月于成都
第 二 版 前 言

本书是在2004年7月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为了适应当前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要求,编者在相关章节上做了调整,
如重新改写了第4章,将第8章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的内容改为介绍状态空间分析方法。另外,删去了附录C,使全书内容更为紧凑。
“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自动控制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属于技术基础课,
该课程主要阐述经典控制理论的有关基本原理及基本分析方法,为后继课程运用控制原理提供基础知识。
本书在选材上,坚持“理论够用为度,注重实际应用为主”的理念,以经典控制理论为基础内容,系统地论述了生产过程控制中所必需的基础理论。从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数学模型出发,
重点介绍控制系统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频域分析法、采样系统分析法和系统校正。
全书共分8章。第1章介绍控制系统的发展概况,基本结构、类型及研究方法等基础知识。
第2章以微分方程为基础,传递函数为手段,主要讨论典型环节的数学模型。第3章以时域响应分析法分析系统。
第4章以根轨迹法分析系统。第5章以频域分析法分析系统。第6章主要介绍依据频率分析方法对系统进行设计、校正。
第7章主要介绍采样系统的基本概念以及基本分析方法。 第8章介绍状态空间分析法在自动控制中的基本应用。另外还有两个附录,主要介绍拉普拉斯变换的基础知识。
本书由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赵四化教授主编。 参加编写工作的有王琪(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易世君(成都
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耿玉茹(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等。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书中疏漏错误在所难免,竭诚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09年5月于成都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