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法理学、法史学著作) - 法理学、法史学著作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法理学、法史学著作) 法理学、法史学著作
ISBN:7-5620-1767-0 条码:
作者: [美]E·博登海默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32开
定价: ¥38.00  折扣价:¥34.20
折扣:0.90 节省了3.8元
字数: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页数: 612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04-01-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12年前,亦即中国法学界讨论“法大-权大”和“权利本位-义务本位”等问题的时候,我便翻译了美国法律哲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Edgar Bodenheimer)所著的这部《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面》(Jurisprudence:The Philosophy and Method of the Law)著作。翻译这部综合性的法律哲学著作,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试图通过这样的努力为中国法学的重建做一些知识上的基础工作,因为当时的中国法学在现代法制建设的要求或驱过程中正陷于历史性的困境之中:一方面要为这种法制建设的努力作正当性的论证,另一方面又因法学研究的长期停顿而明显缺乏这方面的法律知识支援。第二个目的则是试图通过这部法律哲学著作的翻译/思考实践而对自己在法律方面的疑惑做一些知识上的清理工作,因为我在当时就已经明确意识到,在法律哲学思考的瓴域中,人、自然和社会在法律架构下的关系,人或法律人与法律在知识上的关系以及法律权威的正当性等问题极为繁复,绝非人们一般想象那般自明简单。然而不无遗嘱的是,翻译/思考这部著作并没有能够消解我的疑惑,相反,在某种意义上更是强化了我的困惑。以下就是我当时在译序中提出的问题(个别措词有所修正):
人类选择了法律,便崇尚法律,可是历史也曾奇迹地过玩笑,使法律的选择人苦吟挣扎于无法状况或恶法高压之中。问题不在于法律本身的善恶、法律史如何展开,因为无奥运会的法律在绝对意义上俯首听命于人类。因此,关键在于人对法律是什么(包括原本是什么和现在是什么)、法律应当是什么以及二者间关系的认识与判断。
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罗马人就有过这样一句格言,只要有政治社会单位的地方就有法律。自此往后几千年文明史中的法学家和哲学家,都力图对这一社会现实与历史经验进行诠释和分析,希望能从中找出些必然性和规律性。毋庸置疑,他们的确发现了许多。然而,这些必然性和规律性又隐藏了什么呢?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某个法学家、哲学家个人思维的任意和惰性,抑或他们作为凡人同他人一样所具有的安全本能?
人类制定了法律,尔后似乎就在不断地解答人类为什么要制定法律,解答得仿佛拥有真理。然而,人的自我认知有限性,人的自我辩解本能(常常体现为特定阶段的科学结论)和强大的依赖心理则遮蔽了一个更为深层的现象,即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或控制手段,乃是人类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反自然的选择。对某种行为选择所作的事后论证,并不能说明这种行为选择一定就比另一种行为选择更合理或更正确。历史不允许假设,我们不再能设问,当法律作为一种手段被选择之前,人们是否有可能做出其他更佳的选择,正如我们不能期求人类返朴归真到赤身裸体的原始状态一般。据此,我们是否还肯诗伦地把法律接纳成一位至高无上的真理之神呢?
法律的外部框架的确辉煌。从《查士丁尼国法大全》、《拿破仑法典》到《德国民法典》等立法创制,法律制度在芸芸众生眼里已相当完备,似乎已完备到可以满足人类对有秩序有组织的生活需要,满足人类重复令其满意的经验或安排的欲望以及对某些情形作出调适性反应的冲动。然而,法律所标示的自由、平等以及安全等正义价值是否象秩序价值那样获得了实现呢?为了追求正义价值的实现,人类一次又一次对法律的部分内容或全部内容加以否定,却总也无法消除法律形式相对持久的完备与法律内容对人类根本要求相对无法满足的不和谐,而这是法律的本身局限还是人类的根本追求在绝对意义上的不确定?
人依崇权威,因为个人在绝对意义上软弱无力。他必须有所依赖。自古希腊文明始,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人都确立了自己的超人权威,诸如俄林波斯圣山的众神、安拉和上帝等等。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那些权威而拥有了一种精神超越的品格,至少是理想层面的超越。人们在把法律作为精神权威接受下来的同时,却由于这种接受极为自然而忽视了一个心理层面的问题:浸染于大相径庭的文化背景中的人为何最终都趋于同路而把法律视作精神权威?这种现象背后的人的心理转换机制是什么?权威转移所依赖的人的认知心理结构的性质又是否会导致权威的动摇?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目 录
重译本序/邓正来………………………………………………(1)
作者致中文版前言……………………………………………(5)
1974年修订版前言……………………………………………(10)
1962年版前言…………………………………………………(11)
第一部分法律哲学的历史导读
第一章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法律理论………………………(3)
第一节早期希腊的理论………………………………(3)
第二节柏拉图的法律观………………………………(7)
第三节亚里士多德的法律理论………………………(12)
第四节斯多葛派的自然法观…………………………(16)
第二章中世纪的法律哲学…………………………………(27)
第五节早期基督教教义………………………………(27)
第六节托马斯的法律哲学……………………………(30)
第七节中世纪唯名论者………………………………(34)
第三章古典时代的自然法………………… …………… (40)
第八节导言……………………………………………(40)
第九节格老秀斯和普芬道夫…………………………(44)
第十节霍布斯与斯宾诺莎……………………………(50)
第十一节洛克和孟德斯鸠……………………………(58)
第十二节美国的自然权利哲学………………………(64)
第十三节卢梭及其影响………………………………(69)
第十四节古典自然法学派的实际成就………………(75)
第四章德国的先验唯心主义………………………………(78)
第十五节康德的法律哲学……………………………(78)
第十六节费希特的法律哲学…………………………(83)
第十七节黑格尔的国家和法律哲学…………………(85)
第五章历史法学与进化论法学……………………………(91)
第十八节萨维尼与德国的历史学派…………………(91)
第十九节英国和美国的历史法学派…………………(96)
第二十节斯宾塞的法律进化理论……………………(101)
第二十一节马克思主义的法律理论…………………(103)
第六章功利主义……………………………………………(109)
第二十二节边沁和穆勒………………………………(109)
第二十三节耶林………………………………………(114)
第七章分析实证主义………………………………………(118)
第二十四节何谓实证主义……………………………(118)
第二十五节约翰·奥斯丁与分析法学派……………(124)
第二十六节纯粹法学理论……………………………(130)
第二十七节新分析法学和语言学法学………………(137)
第八章社会学法学和法律现实主义………………………(145)
第二十八节欧洲的社会学法学和心理学法学………(145)
第二十九节利益法学和自由法运动…………………(150)
第三十节 庞德的社会学法学………………………(153)
第三十一节卡多佐和霍姆斯…………………………(157)
第三十二节美国的法律现实主义……………………(162)
第三十三节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法律现实主义……(170)
第九章 自然法的复兴和价值取向法理学…………………(177)
第三十四节新康德自然法……………………………(177)
第三十五节新经院主义自然法………………………(187)
第三十六节狄骥的法律哲学…………………………(194)
第三十七节拉斯韦尔和麦克杜格尔的政策科学……(196)
第三十八节新近的其他价值取向法哲学……………(200)
第三十九节结论性意见………………………………(215)
第二部分法律的性质和作用
第十章秩序的需求…………………………………………(227)
第四十节 导言………………………………………(227)
第四十一节 自然界中有序模式的普遍性……………(228)
第四十二节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中的秩序…………(233)
第四十三节对秩序之需求的心理根源………………(236)
第四十四节无政府状态与专制政体…………………(241)
第四十五节法律的普遍性要素………………………(246)
第四十六节力求独立与自主的法律…………………(256)
第十一章正义的探索………………………………………(260)
第四十七节普洛透斯似的正义之面…………………(260)
第四十八节正义与理性………………………………(268)
第四十九节正义的概念范围…………………………(277)
第五十节 正义与自然法……………………………(286)
第五十一节正义与自由………………………………(29g)
第五十二节正义与平等………………………………(307)
第五十三节正义与安全………………………………(316)
第五十四节正义与共同福利…………………………(321)
第十二章法律——秩序与正义的综合体…………………(330)
第五十五节秩序与正义的关系………………………(330)
第五十六节法律的稳定与变化………………………(339)
第五十七节法律的命令因素与社会因素……………(343)
第五十八节法律规范的有效性(validihr)…………(347)
第五十九节制裁的意义………………………………(359)
第十三章法律——与其他社会控制力量的区别…………(369)
第六十节 法律与权力………………………………(369)
第六十一节法律与行政………………………………(378)
第六十二节法律与道德………………………………(386)
第六十三节法律与习惯………………………………(399)
第十四章法治的利弊………………………………………(405)
第六十四节人的创造力的开发………………………(405)
第六十五节促进和平…………………………………(408)
第六十六节相互冲突的利益之调整…………………(413)
第六十七节法律的弊端………………………………(418)
第三部分法律的渊源和技术
第十五章法律的正式渊源…………………………………(427)
第六十八节导言………………………………………(427)
第六十九节立法………………………………………(430)
第七十节 委托立法与自主立法……………………(437)
第七十一节条约与其他经双方同意的协议…………(441)
第七十二节先例………………………………………(450)
第十六章法律的非正式渊源………………………………(457)
第七十三节导言………………………………………(457)
第七十四节正义之标准………………………………(462)
第七十五节理性与事物之性质………………………(473)
第七十六节个别衡平…………………………………(479)
第七十七节公共政策、道德信念与社会倾向………(486)
第七十八节习惯法……………………………………(493)
第十七章法律与科学方法…………………………………(501)
第七十九节概念之形成………………………………(501)
第八十节 分析推理…………………………………(509)
第八十一节辩证推理…………………………………(518)
第八十二节价值判断在法律中的作用………………(525)
第八十三节法律教育之目的…………………………(529)
第十八章司法过程中的技术………………………………(534)
第八十四节宪法之解释………………………………(534)
第八十五节法规之解释………………………………(546)
第八十六节遵循先例原则……………………………(562)
第八十七节案件之判决理由…………………………(571)
第八十八节司法过程中的发现与创造………………(581)
附录美国法律哲学的新走向/埃德加·博登海默…………(588)
LIST OF PUBLICATIONS…………………………………(607)



精彩片段:
 
书  评:
  此次应出版社之约完全重译博登海默先生这部著作,不仅使我有机会在重新翻译的过程中对原译本进行修定(包括将所有的注释改为更便利于读者阅读和查证的形式),而且还使我有机会又直拉面对十多年前深感困惑的问题。但是坦率而言,虽经这些年的思考和研究,我依旧感到无力从知识上对这些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而关键的原因,现在看来,可能主要在于我当时提出这些问题的方式。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提出问题的方式的改变本身――包括这次重译/思考的实践――并不能当然地消解掉贯穿或支配这些问题的内核,亦即我对法律和有关法律论述的疑惑。所幸的是,这些年对知识社会学和政治哲学的研究,伴以对法律和法律哲学的持续关注,则有可能使我对这些问题作出更为具体的勘定,并将在专门的论著中讨论这些极为繁复的问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阅读/思考的实践若能开放出一些较具理论意义的问题并透过这些问题使人们能够对那些原本被视为当然而不被质疑的现象以及潜藏于这种现象背后的罗辑进行追问,一定比那种对繁复问题做自以为是的简单回答或者干脆把这些问题搁置起来而不做任何反思和批判的作法更具意义,因为这才符合作为知识分子的自由思考的原则,一如福科在《知识考古学》中所言:“……我要在这座迷宫中冒险,更改意图,为迷宫开凿地道,使迷宫远离它自身,找出它突出的部分,而这些突出部分又简化和扭曲着它的通道,我迷失在迷宫中,而当我终于出现时所遇到的目光却是我永远不想再见到的。无疑,像我这样写作是为了丢面子的远不只我一人。敬请你们不要问我是谁,更不要希求我保持不变,从一而终:因为这是一种身份的道义,它支配我们的身份证件。但愿它能在我们写作时给我们以自由”。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