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数字电视技术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有线数字电视技术
|
ISBN: | 978–7–5606–2356–6 |
条码: | |
作者: |
刘大会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30.00
折扣价:¥28.50
折扣:0.95
节省了1.5元
|
字数: |
488千字
|
出版社: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2648001-1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0-03-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根据通信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需求而编写的。全书共12章,由两大模块组成,其中前11章的内容是有线数字电视实用技术,全面阐述了有线数字电视涉及的基础知识、主要技术和各种应用;第12章为实训部分,用于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 本书在技术的描述上使用了大量的图表、框图、工程实例等,用以形象生动地阐明有线数字电视技术中某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和繁杂的数学推断,并以通俗的语言努力使读者看了就懂,懂了能用,从而全面掌握有线数字电视技术。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通信与电子类有线数字电视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教材,亦可供广播电视台中的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或技术工人培训班使用,还可作为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或无线电爱好者学习有线数字电视技术的参考资料。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有线电视技术的发展历程 1
1.2 有线数字电视的优点 3
1.3 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趋势 5
思考与习题 6
第2章 模拟有线电视技术基础 7
2.1 有线电视技术的基础知识 7
2.1.1 电视频道的频带宽度 7
2.1.2 地面电视广播的频道配置 8
2.1.3 有线电视系统的频率划分和频道配置 10
2.1.4 电磁波传输的基本概念 14
2.1.5 高频传输线的基本概念 15
2.1.6 分贝比与电平的概念 16
2.2 模拟有线电视网络的基本组成 19
2.2.1 概述 19
2.2.2 传统有线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 20
2.3 CATV网络系统常用设备、器件、器材及部件介绍 23
2.3.1 接收天线的介绍 23
2.3.2 CATV网络信号源设备中最主要的设备——卫星接收机 27
2.3.3 CATV网络系统中的无源器件 28
2.3.4 放大器的类型 36
2.3.5 CATV网络常用前端设备介绍(模拟前端) 41
2.3.6 光发射机和光接收机设备 42
2.3.7 同轴电缆传输线介绍 48
2.3.8 光纤和光缆传输线的介绍 50
2.3.9 光连接器、光分路器、光配线架、光接续盒、光纤终端盒的介绍 58
思考与习题 64
第3章 有线数字电视技术基础 66
3.1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区别 66
3.2 数字信号的产生及特点 67
3.3 数字信号和数据 68
3.4 数字通信系统的构成和特点 69
3.4.1 数字通信系统的构成 69
3.4.2 数字通信的特点 70
3.4.3 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71
3.4.4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72
3.5 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认识 72
3.5.1 数据通信系统的组成 72
3.5.2 数据通信过程 73
3.5.3 数据传输方式 73
3.6 数字电视的基本认识 74
3.6.1 数字电视和高清晰度电视 74
3.6.2 新兴媒体 76
3.7 数字电视的主要标准 78
3.7.1 视频国际编码标准的发展状况 78
3.7.2 数字电视信号视频压缩编码国际标准的应用情况 80
3.7.3 视音频编码国际标准 81
3.8 数字电视的核心技术 82
3.8.1 数字信号形成技术 83
3.8.2 信源编码与解码技术 85
3.8.3 加密与解密技术 86
3.8.4 信道编码与解码技术 88
3.8.5 多路复用及多址连接技术 88
3.8.6 调制与解调技术 89
3.8.7 扩展频谱技术 91
3.8.8 同步技术 92
3.8.9 软件平台——中间件技术 92
3.8.10 大屏幕显示 92
思考与习题 93
第4章 有线数字电视的节目平台技术 94
4.1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中数字电视平台的介绍 94
4.1.1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中四个技术平台的定位 95
4.1.2 有线数字电视各平台的技术要求 96
4.2 基于国家标准的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的组成 97
4.3 有线数字电视节目平台的码流复用技术 99
4.3.1 有线数字电视MPEG-2系统复用的作用 99
4.3.2 有线数字电视MPEG-2系统复用的结构 99
4.3.3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TS流的结构 100
4.3.4 有线电视系统的多节目双层复用TS流 100
4.3.5 有线数字电视TS流中PSI和SI的信息介绍 100
4.4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中的信道编码技术 102
4.4.1 数据随机化和同步取反技术 102
4.4.2 RS编码技术 104
4.4.3 卷积交织 104
4.4.4 字符到符号的映射 104
4.4.5 调制 105
4.5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节目平台的主要设备和功能 105
4.5.1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节目平台概况 105
4.5.2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节目平台的输入部分 106
4.5.3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节目平台的信号处理部分 107
4.5.4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节目平台的信号输出部分 108
4.5.5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节目平台的管理部分 109
4.5.6 有线数字电视节目平台信号电平与数字频道载频值的定位 110
4.6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节目平台实例介绍 110
4.6.1 省级台使用的有线数字电视前端介绍 110
4.6.2 大连市有线数字电视前端 114
4.6.3 福建漳州市有线数字电视前端 115
4.6.4 浙江台州市有线数字电视前端 119
4.6.5 湖南邵阳市有线数字电视节目平台方案介绍 120
4.6.6 江苏盐城市有线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建设 126
4.6.7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有线数字电视实训室的前端 129
思考与习题 133
第5章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传输平台技术 134
5.1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传输平台技术概述 134
5.1.1 有线数字电视传输技术的主要参数 134
5.1.2 有线数字电视传输的技术基准 135
5.2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信号基带传输技术 136
5.2.1 概述 136
5.2.2 有线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技术 136
5.3 有线数字电视信号的载波传输技术 138
5.3.1 概述 138
5.3.2 二进制数字的调制 139
5.3.3 多进制数字调制 142
5.4 有线数字电视光纤传输中的多路复用与多址复用技术 144
5.5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的传输媒体 146
5.6 光纤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网络的拓扑结构 149
5.6.1 光纤CATV系统网络的几种拓扑结构 149
5.6.2 光纤树形拓扑结构 149
5.6.3 光纤星形拓扑结构 150
5.6.4 光纤双星拓扑结构 150
5.6.5 光纤环形拓扑结构 150
5.6.6 光纤网孔拓扑结构 151
5.6.7 光纤母线—星形拓扑结构 151
5.6.8 光纤星—树形拓扑结构 152
5.7 有线数字电视的基带光纤传输系统 152
5.8 有线数字电视的载波光缆传输系统 153
5.9 SDH传输技术简介 154
5.9.1 SDH传输技术 154
5.9.2 SDH技术在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传输中的应用实例 155
5.10 ATM交换技术简介 156
5.11 宽带IP技术简介 156
思考与习题 158
第6章 有线数字电视的双向传输技术 159
6.1 有线电视系统HFC网概述 159
6.1.1 有线电视系统HFC网的分类 159
6.1.2 有线数字电视双向HFC网的组成 161
6.1.3 有线数字电视双向HFC网的特点 161
6.2 有线数字电视HFC网双向传输方式 162
6.3 有线数字电视HFC网宽带交互式技术标准 163
6.3.1 有线数字电视双向HFC网的两种标准 163
6.3.2 基于ATM的HFC网络 164
6.3.3 基于IP的HFC网络 164
6.3.4 有线数字电视双向HFC网业务举例 164
6.4 有线数字电视HFC宽带网中的关键设备 165
6.4.1 电缆调制解调器前端系统装置(CMTS) 165
6.4.2 服务器 166
6.4.3 用户机顶盒 166
6.4.4 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 167
6.5 有线数字电视双向HFC网的设计 168
6.5.1 有线数字电视双向HFC网回传方式 168
6.5.2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中双向HFC网回传路径损耗 168
6.5.3 有线数字电视双向HFC网中光节点及光缆干线的设计 169
6.5.4 有线数字电视双向HFC网电缆干线的设计 169
6.5.5 有线数字电视双向HFC网用户分配网的设计 169
6.5.6 有线数字电视双向HFC网上行通路的调试技术 170
6.5.7 有线数字电视双向HFC网的设计举例 174
6.5.8 光纤接入EPON技术在HFC双向网中的应用 176
思考与习题 178
第7章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中的条件接收技术 179
7.1 有线数字电视的有条件接收 179
7.2 有线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的基础知识 179
7.2.1 有线数字电视广播条件接收系统的特点及要求 179
7.2.2 CA技术的发展历程 180
7.3 有线数字电视广播CA系统的结构及原理 181
7.3.1 有线数字电视 CA系统的结构 181
7.3.2 有线数字电视CA系统的工作原理 183
7.3.3 有线数字电视CA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184
7.3.4 有线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的特点 187
7.4 国产条件接收系统介绍 190
7.4.1 中视联条件接收系统 190
7.4.2 永新同方条件接收系统 193
思考与习题 195
第8章 有线数字电视的接收技术 196
8.1 模拟有线电视接收终端 196
8.1.1 模拟有线电视终端的特殊性 196
8.1.2 采用普通彩电接收邻频CATV信号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97
8.1.3 采用普通彩电接收CATV增补频道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98
8.1.4 采用具有接收CATV功能的新型接收终端 199
8.2 有线数字电视接收终端设备 200
8.2.1 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接收有线数字电视信号的方式 200
8.2.2 采用有线数字电视接收机接收有线数字信号的方式 201
8.2.3 采用模拟电视接收机和外接数字机顶盒接收有线数字电视信号的方式 202
8.3 有线数字电视接收机顶盒技术 203
8.3.1 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功能及分类 203
8.3.2 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的硬件结构 206
8.3.3 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工作原理 207
8.3.4 从不同角度认识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 207
8.3.5 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关键技术 211
8.3.6 软件机顶盒技术 213
8.4 各公司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的介绍 214
8.4.1 ST公司的DVB-C机顶盒 214
8.4.2 菲利浦芯片Cable数字机顶盒 217
8.4.3 基于SC2000芯片的机顶盒 218
8.4.4 同洲公司生产的CDVBC2200型机顶盒 221
8.4.5 清华同方生产的DVB-C2000型机顶盒 223
8.4.6 九州生产的DVC-2008CT型机顶盒 224
思考与习题 225
第9章 有线交互式数字电视技术 226
9.1 交互式数字电视概述 226
9.2 交互式数字电视的概念 227
9.3 有线交互式数字电视的系统结构 227
9.4 有线交互式数字电视的主要功能 229
9.5 有线交互式数字电视的实现方法 230
9.6 有线交互式数字电视的核心技术 231
9.7 有线数字电视采用交互式电视终端的情况 232
9.8 有线交互式数字电视的应用情况 233
9.9 交互式数字电视在我国的应用情况 234
思考与习题 235
第10章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的网络管理技术 236
10.1 网络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36
10.2 网络管理的基础知识 237
10.2.1 网络管理的定义和功能 237
10.2.2 电信管理网的基础知识 237
10.2.3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的基础知识 239
10.3 有线数字电视网的管理 242
10.3.1 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管理系统的分类 242
10.3.2 HFC网络管理的基本描述 242
10.3.3 HFC网管软件使用介绍 244
10.3.4 地理信息系统(GIS)新技术在有线数字电视网管中的应用 245
10.4 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管理设备应用实例 246
10.5 有线电视HFC网的用户管理系统 250
思考与习题 251
第11章 有线数字电视的指标和测量技术 252
11.1 数字电视系统图像质量指标的概述 252
11.2 数字电视信号的特点及测量方法 255
11.2.1 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测量方法的差异 255
11.2.2 有线数字电视数字调制信号的参数测量 256
11.2.3 有线数字电视基带信号的参数测量 256
11.3 有线数字电视主要测量指标的物理概念 257
11.3.1 载波调制的数字信号的电平 257
11.3.2 数字系统的噪声电平 257
11.3.3 带宽 257
11.3.4 载噪比(C/N) 258
11.3.5 Eb/No 258
11.3.6 误码率 260
11.3.7 噪声裕量与等效噪声劣化 260
11.3.8 射频载波的相位噪声 261
11.3.9 I、Q信号的调制误差率(MER) 261
11.4 数字电视TS流的监测与测试资料介绍 262
11.4.1 码流监测的应用 262
11.4.2 TS码流评估参数表 263
11.5 BTA-S100码流分析仪介绍 268
11.6 DS1191有线数字电视综合测试仪 270
11.7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指标的实际测试情况 273
思考与习题 274
第12章 有线数字电视技术实训 275
实训一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结构的认识 275
实训二 数字电视信号的产生和演播室数字电视信号编码的国际标准 277
实训三 有线数字电视MPEG-2视音频编码器设备的认识 278
实训四 有线数字电视TS流复用器的认识 279
实训五 有线数字电视QPSK/QAM调制器的认识 280
实训六 交互式电视(网络电视)系统的认识 282
实训七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主要技术指标的测量 283
实训八 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安装与调试 284
附录A 有线数字电视广播信道编码与调试规范 287
附录B 数字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295
附录C 数字电视广播业务信息规范简介 301
附录D 推进试点单位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若干意见(试行) 308
附录E 有线数字电视技术英文缩略语 310
附录F 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318
参考文献 321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前 言
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是作为无线电视网络技术的补充和扩大覆盖范围的技术手段而诞生的。由于它所具有的实用性、经济性、技术性和先进性,使其在国内外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发展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目前,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亿计,超过了电话的普及率,有线电视网络已成为国家主要的信息基础网络之一。进入21世纪,有线电视网络技术迎来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其传输体制正由模拟向数字体制过渡;传输方式由单向广播向双向交互式转变;网络业务正由基本业务向扩展业务、增值业务拓展。这一变革的技术动力是缘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以数字化为核心的网络传输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变革的市场驱动是以TCP/IP协议为纽带的全球因特网的迅速发展而带来的数据业务市场的急剧增长。可以肯定,数据业务将成为未未网络的主业。因此,国家把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和中国电信网一起组成了“高速信息公路”。
现代有线数字电视网是在体现广电特色的前提下,紧密结合现代数字通信技术和数字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网络体系。这种网络是由广播和交互式两个信道组成的,是用光缆、射频电缆、数据电缆及其组合来传输、分配和交换图像、声音及数据信号的有线宽带系统。我们知道,广播电视数字化后,数字电视信号中携带的信息是由视频、音频、图像、动画、文本、辅助数据、控制信息等组成的多媒体信息,因此,有线数字电视的传输与组网系统实质上是一个多媒体信息通信系统,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具备多媒体通信系统的一切特征。同时,由于数字电视系统的特殊性,它又具备自己独有的特征。综上所述,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的物理原理、体系结构、技术关键和工程安装是电子与通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鉴于当前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电子与通信专业教学与自学的相关教材十分缺乏,在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学院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我们根据社会需要和高职高专职业人才培养及教育大纲的要求编写了本书。
全书分两大模块,第1章到第11章为理论部分,基本学时为64学时;第12章为实训部分,基本学时为28学时。理论部分的讲解深入浅出、简单明了,在叙述中使用了大量的图表、框图和实例,用以形象生动地阐明有线数字电视技术中某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和繁杂的数学推导;实训部分则密切结合工程实际需要,设计了8个实训项目,这样做可以帮助读者更快地掌握有线数字电视的基本概念,更好地掌握其核心技术和应用,达到一学就懂、懂了会用的目的。本书初稿的主要内容从2004年起,在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多次开设的选修课中做了试用试讲,受到同学和老师的普遍欢迎。2006年,在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新开设的电子信息数字声像专业的必修课中试用,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007年后,此校内讲义还被全国多所职业技术学院和电大选用。本书就是在此基础上整理编写而成的。
第1章为绪论。第2章为模拟有线电视技术基础,是学习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知识。第3章为有线数字电视技术基础,介绍了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区别,数字和数据通信系统的组成、特点、工作过程及传输方式等基础知识;接着对数字电视的基础知识和概念、新媒体技术、数字电视的核心技术等进行了描述。本章是学习有线数字电视的根本。第4章为有线数字电视的节目平台技术,介绍了基于国家标准的有线数字电视的组成,叙述了传输码流的形成过程,系统信道编码技术和多个省市级有线数字电视节目平台实例,借以加深对这一技术的认识。第5章为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传输平台技术,叙述了有线数字电视信号的基带和频带传输技术,并对SDH传输、ATM交换和宽带IP技术进行了介绍。第6章介绍了有线数字电视的双向传输技术,特别介绍了CM知识和双向HFC设计。第7章介绍了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中的条件接收技术。第8章介绍了有线数字电视的接收技术,特别对机顶盒技术进行了全面介绍,并列举了多个公司生产的有线电视机顶盒实例。第9章介绍了有线交互式数字电视技术的基本概念、运用和核心技术等。第10章介绍了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的网络管理技术和网络管理实例。第11章介绍了有线数字电视的指标和测量技术。第12章为有线数字电视技术实训,共分8个实训项目,试图通过这些实训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全面加深读者对有线数字电视技术的掌握和技能应用。
在本书编写上,各章知识相对独立,又可相互联系。各章内容全部采用模块化的编写方式,将各种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分解成应掌握的能力点及其内部逻辑,建立本书体系。因此,在使用本书时,各校老师可以根据本校、本单位教学课时和具体需要有选择地使用本书相关章节。老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需求适当增减学时,有选择地拼接本书有关章节后再进行教学,借以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本书由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学院教授级高工刘大会担任主编;江苏省高校名教师杜庆波和华永平教授任副主编。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学院领导的关心和指导,通信学院的罗文茂、黄先栋、陈雪娇等老师也给予了很多帮助,在此表示谢意。另外,江苏省广播电视厅培训中心、南京有线电视台及盐城市广播电视局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及南京多路达电子有限公司也给予了许多宝贵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特别要提出的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的邵汉平和张媛编辑对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建议及多方面的帮助,对提高本书的质量有重要价值,借此机会,编者也表示深切感谢。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大量前人的研究成果、著作、论文和资料,在此向有关作者表示感谢。
由于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特别是相关内容的发展日新月异,加之本人知识水平的限制,因此在内容的安排和编写上难免有疏漏,殷切期望各位读者不吝赐教,以便将来更好地完善本书。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