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电子线路基础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电子线路基础
ISBN:978-7-5606-2405-1 条码:
作者: 闵锐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30.00  折扣价:¥28.50
折扣:0.95 节省了1.5元
字数: 479千字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2697002-5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0-07-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第一版基础上, 经过教学改革与实践修订而成的。
本书既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阐述,又兼顾了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适当地增加了集成电路、电子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等方面的内容。在文字叙述上力求简洁清楚、层次分明。为便于掌握重点和难点内容,改编了部分例题和习题,尽
量做到例题典型、习题与知识点相匹配。
全书共 10 章,内容包括常用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和集成运算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放大电路中的反馈、信号的运算和处理电路、信号产生与转换电路、直流稳压电源、集成门电路、电子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通信、电气、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和从事电子技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目 录

第1章 常用半导体器件 1

1.1 半导体基础知识 1

1.1.1 本征半导体 1

1.1.2 杂质半导体 3

1.1.3 PN结 4

1.2 半导体二极管 9

1.2.1 半导体二极管的结构和符号 9

1.2.2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10

1.2.3 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11

1.2.4 二极管的等效模型 11

1.2.5 稳压二极管 14

1.3 半导体三极管 16

1.3.1 三极管的结构及符号 16

1.3.2 三极管的工作原理 17

1.3.3 三极管的特性曲线 20

1.3.4 三极管的主要参数 22

1.3.5 温度对三极管参数的影响 24

1.4 场效应管 26

1.4.1 结型场效应管 26

1.4.2 绝缘栅型场效应管 30

1.4.3 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 35

1.5 集成电路中的元器件[JY。]36

习题 39

第2章 基本放大电路 44

2.1 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 44

2.1.1 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44

2.1.2 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 46

2.1.3 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 49

2.1.4 静态工作点的设置 49

2.2 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50

2.2.1 图解分析法 50

2.2.2 小信号模型分析法 57

2.3 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63

2.3.1 静态工作点稳定的必要性 63

2.3.2 稳定静态工作点的措施 64

2.3.3 分压式射极偏置电路的分析 65

2.4 共集放大电路和共基放大电路 69

2.4.1 共集放大电路 70

2.4.2 共基放大电路 72

2.4.3 三种组态电路的比较 74

2.5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74

2.5.1 场效应管的特点 74

2.5.2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三种组态电路 75

2.5.3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直流偏置电路及静态分析 75

2.5.4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76

习题 82

第3章 多级放大电路和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89

3.1 多级放大电路 89

3.1.1 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 89

3.1.2 多级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92

3.2 差分放大电路 94

3.2.1 差分放大电路的电路组成 94

3.2.2 差分放大电路的分析 94

3.2.3 改进型差分放大电路 100

3.3 电流源电路 101

3.3.1 基本电流源电路 101

3.3.2 多路电流源电路 104

3.3.3 以电流源为有源负载的放大电路 105

3.4 功率放大电路 105

3.4.1 功率放大电路概述 105

3.4.2 互补功率放大电路 108

3.4.3 集成功率放大电路 114

3.5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115

3.5.1 集成运放的结构特点 115

3.5.2 集成运放的主要性能指标 116

3.5.3 典型集成运放电路介绍 117

3.5.4 理想运算放大器 118

习题 119

第4章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125

4.1 频率响应问题概述 125

4.1.1 频率响应问题的提出 125

4.1.2 频率响应线性失真问题 125

4.1.3 频率响应问题的分析方法 128

4.2 三极管的高频等效特性 131

4.2.1 晶体三极管的完整小信号模型 131

4.2.2 晶体管高频模型的简化 132

4.2.3 场效应管的高频等效模型 133

4.3 单管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133

4.3.1 单管共射放大器的频率响应 133

4.3.2 单管共源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140

4.3.3 单管共基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140

4.4 多级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143

4.4.1 共射—共射放大器的频率特性 144

4.4.2 共射—共基放大器的频率特性 145

4.4.3 多级放大器频率特性的一般分析方法 146

4.5 集成运放的频率响应与相位补偿 146

4.5.1 集成运放的频率响应 146

4.5.2 集成运放的相位补偿 147

习题 150

第5章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154

5.1 反馈的基本概念 154

5.2 反馈放大电路的类型及判别 156

5.2.1 反馈的分类 156

5.2.2 负反馈的四种组态 159

5.3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改善 164

5.3.1 稳定放大倍数 164

5.3.2 减小非线性失真 165

5.3.3 展宽通频带 165

5.3.4 改变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167

5.4 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 170

5.4.1 深度负反馈的实质 170

5.4.2 深度负反馈条件下放大倍数的估算 170

5.5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 175

5.5.1 负反馈放大电路产生自激振荡的原因和条件 175

5.5.2 负反馈放大电路稳定性的判定 176

5.5.3 负反馈放大电路自激振荡的消除方法 178

习题 180

第6章 信号的运算和处理电路 184

6.1 比例运算电路 184

6.1.1 反相比例运算电路 184

6.1.2 同相比例运算电路 185

6.2 基本运算电路 186

6.2.1 加法电路 186

6.2.2 减法电路 187

6.2.3 积分电路 188

6.2.4 微分电路 189

6.3 对数指数运算电路 191

6.3.1 对数运算电路 192

6.3.2 指数运算电路 192

6.4 模拟乘法器 193

6.4.1 模拟乘法器的基本概念 193

6.4.2 模拟乘法器在运算电路中的应用 196

6.5 有源滤波电路 198

6.5.1 滤波电路的基本概念 198

6.5.2 一阶有源滤波电路 200

*6.5.3 二阶有源滤波电路 202

习题 205

第7章 信号产生与转换电路 212

7.1 电压比较器 212

7.1.1 单限比较器 213

7.1.2 迟滞比较器 214

7.1.3 双限比较器 216

7.1.4 典型例题讲解 218

7.1.5 比较器部分小结 220

7.2 非正弦波发生器 220

7.2.1 方波和矩形波发生器 220

7.2.2 三角波与锯齿波发生器 223

7.3 正弦波发生器 226

7.3.1 文氏桥正弦波发生器 227

7.3.2 移相式正弦波发生器 228

*7.4 精密整流电路 230

7.4.1 半波整流电路(零限幅器) 231

7.4.2 全波整流电路(绝对值运算电路) 232

习题 234

第8章 直流稳压电源 242

8.1 直流稳压电源的组成 242

8.2 整流电路和滤波电路 242

8.2.1 单相半波整流电路 243

8.2.2 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244

8.2.3 滤波电路 246

8.3 稳压管稳压电路 249

8.3.1 稳压电路的性能指标 250

8.3.2 稳压管稳压电路分析 250

8.4 串联型稳压电路 252

8.4.1 串联型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 252

8.4.2 三端集成稳压器的工作原理 254

8.4.3 三端集成稳压器的应用 256

*8.5 开关型稳压电路 258

习题 260

第9章 集成门电路 264

9.1 分立元件门电路 264

9.1.1 基本门电路 264

9.1.2 复合门电路 267

9.2 集成TTL门电路 268

9.2.1 集成TTL门电路的工作原理 268

9.2.2 集成TTL门电路的主要特性与参数 271

9.2.3 其他类型的集成TTL门电路 274

9.3 集成CMOS门电路 277

9.3.1 CMOS反相器 278

9.3.2 CMOS与非门和或非门 278

9.3.3 CMOS传输门和双向模拟开关 279

9.3.4 CMOS三态门和OD门 280

9.3.5 Bi-CMOS电路 281

9.4 集成门电路的使用 282

习题 285

第10章 电子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 289

10.1 Multisim仿真软件概述 289

10.2 Multisim软件的基本功能 290

10.2.1 Multisim基本操作 290

10.2.2 电路的创建 291

10.2.3 虚拟仪器的使用 293

10.3 Multisim的基本分析方法 297

10.3.1 直流工作点分析 297

10.3.2 交流分析 298

10.3.3 瞬态分析 300

10.4 Multisim在电子线路基础中的应用 301

10.4.1 静态工作点设置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301

10.4.2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改善 303

10.4.3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308

习题 314

参考文献 315



精彩片段:
 
书  评:
第 一 版 前 言
“电子线路”是电子信息、通信、电气、自动化和计算机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主要讲授各种半导体器件的性能、电路及其应用。
为适应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在保证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前提下,本书加强了集成电路的分析和应用。在文字叙述上力求简洁清楚、层次分明。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先介绍半导体器件,然后是由半导体器件组成的基本放大电路,再从集成运放的几个组成部分,分别介绍差分放大电路、电流源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对反馈放大电路、运算电路、信号处理电路、信号产生电路、稳压电源等均以集成电路为主进行分析。为了与后续数字电路课程相衔接,第9章介绍了逻辑门电路。
随着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为基础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已经渗透到电子系统和集成电路设计的各个环节。为使读者掌握电路设计并对电路进行功能仿真,在本书的第10章介绍了电路仿真工具及其应用。
标*号的内容为选学内容,在课时不够的情况下可以灵活掌握。另外,本书配套有学习指导书,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典型例题、习题解答等内容,相信对读者学习本书会有帮助。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闵锐(第2、3、5章)、徐勇(第4、6、7、10章)、孙峥(第8、9章),闵锐和孙峥合写第1章。闵锐同志为主编,负责全书的组织和定稿。蒋榴英副教授审阅了全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研究生赵菲对部分书稿进行了录入。
教研室的领导及低频电子教学组的同事们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加之时间过于仓促,书中一定存在不妥之处,敬请使用本书的读者给予批评指正,以便今后不断改进。



编 者
2003.5

第 二 版 前 言
本书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之上,经过教学改革和实践编写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常用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和集成运算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放大电路中的反馈、信号的运算和处理电路、信号产生与转换电路、直流稳压电源、集成门电路、电子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
  本书此次修订基本沿袭了第一版的体系,遵循“先分立后集成、先小信号后大信号”的规律,以集成电路为线索,先介绍了集成电路中的内部元件和电路,如常用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差分放大电路、电流源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再介绍集成运放的线性应用——信号的运算和处理电路、集成运放的非线性应用——信号产生与转换电路。
本书在保持基本体系不变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实践进行了以下修订:
(1) 为便于学生对模拟电子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修改了本书的最后一章,将第一版中的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EWB替换为电子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虽然它的界面、元件调用方式、搭建电路、虚拟仿真等还是沿袭了EWB的优良传统,但软件的内容和功能已大不相同。可以这样认为,EWB主要功能在于一般电子电路的虚拟仿真; 而Multisim10软件则不仅仅局限于电子电路的虚拟仿真,其在Labview虚拟仪器等技术方面都有更多的创新和提高,属于EDA技术的更高层次范畴。
  (2) 增加了典型例题并更换了部分习题。第一版教材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经常出现“课堂明白、课后糊涂”的现象,通过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学会分析。同时,为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换了部分习题。
(3) 在第1章增加了5.1节集成电路中的元器件,帮助读者加深理解集成电路的概念,并对集成器件形成一个形象的认识,使集成电路这个黑匣子里的内容更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助于集成电路的应用和设计。
(4) 重新组织了第8章和第9章内容。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闵锐(第2、3、5章,第1章的1.3、1.4节)、徐勇(第4、6、7章,第1章1.5节),孙峥(第8、9章,第1章1.1、1.2节),何敏(第10章,修订并改编了第5、6、7章的习题),闵锐同志为主编,负责全书的策划、组织和定稿,并与孙峥、何敏、徐勇就第一版中的内容进行了讨论和修正。
教研室的领导及同事们为本书的编写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的马乐惠主任为本书的编辑和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书中一定存在不妥之处,敬请使用本书的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


作 者
2010年3月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