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组织学(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行政组织学(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ISBN: 978-7-300-13381-2
条码:
作者:
张昕
相关图书
装订: 平装
印次: 1-1
开本: 16开
定价:
¥29.80
折扣价:¥26.82
折扣:0.90
节省了2.98元
字数:
380千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133812
每包册数:
10
出版日期:
2011-05-20
内容简介:
在一个政府再造的全球化时代,探讨行政国家的官僚机构由谁来控制、怎样控制、应该为谁的利益服务,以及什么样的价值观应处于支配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德怀特·沃尔多(Dwight Waldo,1955)曾经指出,我们的福利、幸福以及个人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围绕和支持我们的行政管理工作的好坏。在当代社会中,从食物和住房的重要问题到我们的思想活动的氛围,行政的质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管愿不愿意,行政是每个人应该关心的事情,如果我们希望生存下去,我们最好能理解它。 具体来讲,《行政组织学》一书主要包括:行政组织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政制环境、结构设计、决策过程、绩效评估以及变革发展。与国内外同类教科书比较,本书的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组织类型学,界定行政组织的内涵和外延;(2)基于相关的文献,总结出组织研究的四大范式;(3)以宪政主义的视角,审视行政组织的政制环境;(4)为了组织绩效的改善,探讨行政组织的变革策略;(5)借助结构设计的知识,把握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未来走向;(6)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每章还安排了案例讨论、思考题以及相关的知识专栏。
作者简介:
张昕 (男)
职称或学历学位
公共政策与公共安全研究所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公共政策分析;公共部门管理;政府再造策略;新混合经济体制;中国治理创新;公共物品实验研究
主要学术作品
(一) 专著、译著、教材(部分)
1、《转型中国的治理与发展》(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2、《公共组织行为》(两岸公共行政丛书),合著(徐仁辉, 杨永年,张昕),台湾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繁体版),200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简体版),2006年;
3、《公共政策与经济分析》(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工程重点项目资助),编著(MPA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4、《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八版),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
(二) 论文(部分)
1、“On a Covenant-based Civil Society”(和谐社区发展中心主办的“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社区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李泉,张昕,中国人民大学,北京,2007年6月24-25日;
2、“Towards Polycentric Delivery Systems of Public Goods and Services: An Empirical Evidence of China in Transition”(第3届中美公共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6月8-9日),张昕,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董克用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3、“全球化背景下的多中心治理新格局:新混合经济的制度建构”(第3届两岸四地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张昕,世新大学,台北,2007年6月2日;
4、“The Emerging Pattern of Polycentric Governance: The Evidence of China in Transition”(首届中欧公共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张昕,中国人民大学,北京,2007年5月18日;
5、“Public participatory policy of China in transition: in search of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第2届中美公共管理研讨会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5月24-25日), 张昕,载《Frontier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edited by Marc Holzer,Mengzhong Zhang,and Keyong Dong,2006;
6、“转型中国的多中心治理新格局:一种新宪政主义的理论框架”(第2届两岸四地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张昕,澳门大学,澳门,2006年5月12-13日;
7、“Coping with globalization through a collaborative federate mode of governance: the case of China in transition”(2006年被《剑桥科学文摘》收录),张昕,Policy Studies,26 (2): 199-209,2005年;
8、“当代政府再造运动述评”, 张昕,《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05年第24期;
9、“走向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可抉择供给体制”, 张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0、“应对全球化的可抉择治理新途径:转型中国的经验”(首届中美公共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中国人民大学,北京,2002年6月16-17日),张昕, 载《公共治理与制度创新》,董克用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宪政主义与创新政府”,张昕,《中国行政管理》,2002 年第3期;
12、“比较制度分析与设计:一种宪制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张昕,《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11期。
教育背景与社会学术兼职
教育背景
1981-1985,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1985-1988,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1995-2000,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公共与环境事务学院和政治科学系,攻读公共政策博士学位;
2001-2006,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8-1992,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助教,讲师;
1993-1995,香港理工大学管理学系,参加“可抉择公共服务提供体系”项目研究;
1995-1996,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中心,参加“比较制度分析与设计”项目研究;
2000-2001,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讲师;
2001-2006,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副教授;
2006-现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与公共安全研究所,副教授。
学术奖励
2007,《公共政策与经济分析》,获得第九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优秀奖);
2007,“中国公共治理的结构变迁与经济绩效”,获得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1995-1996,获得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中心颁发的成就奖。
主持的主要科研课题
1、2007-2008年,中国工程院与国家环保(总局)部《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中《体制保障》子课题,分项目研究;
2、2007年,北京市政府《应急管理应对机制》中《社会动员》子课题,分项目研究;
3、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多中心治理的理论构建及其实证研究》,课题负责人;
4、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暨公共管理学院研究资助项目,《公共物品与服务供给的可抉择模式及其整合》,课题负责人。
联系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与公共安全研究所
邮编:北京100872
电话:010-62516308
电邮:zhangxin1996@yahoo.com.cn
章节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行政的概念 1.2 组织的概念 1.3 行政组织研究 1.4 本书内容安排 案例讨论:俄罗斯的官僚体制 第2章 行政组织理论 2.1 政治—行政范式 2.2 理性—权变范式 2.3 交易—制度范式 2.4 系统—生态范式 案例讨论:官僚体制的经济学 第3章 政治制度框架 3.1 宪政制度 3.2 政府制度 3.3 立法机关 3.4 司法机关 案例讨论:香港的政制架构 第4章 国家行政体制 4.1 国家结构形式 4.2 单一制 4.3 联邦制 4.4 行政区划 案例讨论:从“市管县”到“省管县” 第5章 行政组织结构 5.1 组织结构概念 52 .组织结构类型 5.3 组织结构关系 5.4 组织结构设计 案例讨论:苛希纳定律的一般启示 第6章 行政组织决策 6.1 决策基本要素 6.2 理性决策过程 6.3 渐进决策过程 6.4 公共预算决策 案例讨论: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 第7章 行政组织绩效 7.1 行政组织绩效界定 7.2 全面质量管理途径 7.3 行政组织绩效评估 案例讨论:中国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第8章 行政组织变革 8.1 行政组织变革概述 8.2 内部治理方式变革 8.3 外部治理方式变革 8.4 未来行政组织展望 案例讨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精彩片段:
121 组织的定义
“组织”(organization)一词,最初的意思是用丝麻制成的各种布帛。在远古时代,人们把“组”(结合、构成)与“织”(编织、织物)两个字联结起来使用,“组织”也就是将一些元素构成一样东西的意思。在当今时代,“组织”这个词的意思已经在原有的基础上引申了,“组织”在《新华字典》中被解释为“有目的、有系统、有秩序地结合起来”。英文的组织一词“organization”,是从“organ”(身体上的器官,具有特定的功能)一词引发而来的,与“organism”(有机体,由相互依存的部分所构成的体系)是同义词。在《朗文当代英语辞典》中,“organization”(组织)意味着“为实现特定目的而进行的有效的、有序的和明智的安排”。
有趣的是,尼古拉斯·亨利在其《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一书中,就使用组织的丝线、织物的构造和纺织的材料来隐喻组织的理论、力量和人员。正如丝线在编织中的功效一样,组织的思路(理论)可以解释组织的构造(结构)是如何编织出来的。挂毯有挂毯的编织法,而罩单有罩单的编织法。同理,正如编织的材料可以是丝、麻、棉、毛、纱或纤维一样,组织的成员也可以是分门别类的人员。由此得出,作为编织物的组织构造,一方面是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人员与组织相互作用的产物。
组织是真实的吗?肯尼思·J·本森(Kenneth JBenson)1977年在《社会学季刊》上发表了《组织分析中的创新与危机》一文,指出组织的真实性是组织行动者头脑中的社会构建。组织与个人在组织内的相互作用有关。如果认为组织具有边界的话,也就是说社会出现秩序——不同组织之间存在差别,那么组织自身会给组织内的人际互动模式限定一个框架。
马克斯·韦伯1911年在其《社会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指出,组织内的人际互动是自愿结社性的而不是共同体性的。此外,他还指出组织的活动是连续性的,并且具有特定的目的性。由此可见,组织超越了成员的生活,是为了做事而存在的实体。实际上,韦伯所关注的是在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从事组织活动时,组织成员所进行的人际互动的合法模式。
不同于韦伯,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Barnard)1938年在其《经理的职能》一书中指出,组织可以理解为两个以上的人,为共同目标的实现,所进行的有意识的协调活动。与韦伯所强调的组织整体相比,巴纳德强调的是组织内的成员;成员不仅要接受组织目标,而且也要为之作出贡献。由此可见,巴纳德所关注的是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组织沟通。
20世纪60年代,组织成为社会学中一个独立的领域。阿米太·埃甾欧尼(Amitai Etzioni)1964年在其《现代组织》一书中,给出了组织的社会学定义:组织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建构和重建的社会单位(或人的群体)。公司、军队、学校、医院、教会、监狱都属于组织的范畴,而部落、宗族、班级、民族、家庭则不属于组织的范畴。
无独有偶,W·理查德·斯格特(WRichard Scott)1964年在《现代社会学手册》上发表的《组织理论》一文中,把组织定义为:组织是在具有一定连贯性的基础上,为了实现相对确定的目标而建立起来的集合体。除此之外,斯格特认为,组织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征,它们是:具有相对固定的边界、规范的秩序、权威等级、沟通系统,以及一个能使不同类型的参与者共同工作,实现共同目标的激励机制。
当然,还有其他关于组织的界定。理查德·L·达夫特(Richard LDaft)1998年在其《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一书中认为,组织是:(1)一个社会实体;(2)具有明确的目标;(3)拥有精心设计的结构和协调的活动系统;(4)与外部环境相联系。此外,达夫特强调指出,组织是一个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社会系统。面对全球化的竞争与合作,组织方式发生了结构变迁,从结构紧密的官僚制方式转变为结构松散的网络制方式。
詹姆斯·G·马奇(James GMarch)和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Simon)1958年在其《组织》一书中是这样界定组织的,组织是互动人群的集合体,是任何集中合作体系中的最庞大的集合体。与组织之间和(无组织的)个体之间的分散关系相比,组织中高度专门化的结构和协作,使得单个组织成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个体。与此同时,组织也相当于生物学意义上的有机体。
不同于规范结构(正式结构)的组织定义,W·理查德·斯格特1998年在其《组织理论》(第4版)一书中指出,组织并非只是有助于完成组织目标的手段,组织的维护和加强也是其自身的发展目标。因此,非正式的和人际关系的结构比正式的规范结构更为重要。组织与其说是一个理性化的集合体,不如说是一个社会性的集合体。在寻求多种多样的利益的过程中,组织成员之间发展起来的非正式结构,比正式结构更有助于揭示组织的本质。
特别指出的是,组织不是一个与环境割裂的封闭体系,而是一个与外界交换人员、资源和信息的开放系统。当然,组织成员可以拥有多重身份和忠诚,他们根据是维持关系有利还是中止关系有利,来决定是加入还是离开组织,以及是否与组织进行交换活动。由此可见,组织意味着在环境的巨大压力下,有着不同利益关系的参与者之间的联合。换句话讲,组织根植于其运行的环境之中,既依赖于与环境之间的交换,同时又受制于环境因素的建构。
最后,采用理查德·H·霍尔(Richard HHall)2002年在其《组织:结构、过程及结果》(第8版)一书中对组织的定义作为小结,组织是有相对明确的边界、规范的秩序(规则)、权威层级(等级)、沟通系统以及成员协调系统(程序)的集合体;这一集合体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它存在于环境之中,从事的活动往往与多个目标相关;活动对组织成员、组织本身以及社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和结果。
书 评:
其 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