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哲学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名家文库)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毛泽东哲学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名家文库)
|
ISBN: | 978-7-300-13613-4 |
条码: | |
作者: |
庄福龄 杨瑞森 余品华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128.00
折扣价:¥115.20
折扣:0.90
节省了12.8元
|
字数: |
808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136134 |
每包册数: |
5
|
出版日期: |
2011-06-23 |
|
内容简介: |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在中国土壤上生长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书以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脉络为核心,深入系统地论述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理论特征、毛泽东哲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毛泽东哲学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丰富和发展,力求客观分析毛泽东哲学思想同中国革命实践的关系,从革命实践中说明它的历史地位、贡献和作用, 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探讨在当前形势下研究和贯彻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意义。
|
作者简介: |
庄福龄,男,1929 年生于江苏省镇江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邀研究员等。主编或参与编写的著作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八卷本、《马克思主义史》四卷本;教材有:《简明马克思主义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毛泽东思想概论》;参与主编的工具书有:《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辞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资料选编》三卷本;等等。 杨瑞森,著名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原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主编全国高校文科统编教材《毛泽东哲学思想概论》,并出版了八部其他教材与专著。 余品华,江西省社科院首席研究员,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近年出版多部专著,发表论文100多篇。 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当选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章节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史是一门科学 第二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史的特点 第四节 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史的方法论 第五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深远意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第一节 中国革命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第三节 我国第一批共产主义者的产生 第三章 毛泽东早期世界观的转变 第二节 毛泽东在世界观转变过程中的二元论思想 第三节 毛泽东向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转变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建党和大革命中的初步应用,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萌芽 第一节 结合中国革命实际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人对反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的批判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初步结合,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萌芽 第五章 大革命失败后对形势和革命道路的分析 第一节 对革命形势、性质和特点的哲学分析 第二节 毛泽东等为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对托陈取消主义的批判 第三节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红色政权理论和 第四节 游击战术的初步总结和军事辩证法的初步形成 第六章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及其在开创民主革命新局面中的历史作用 第一节 《反对本本主义》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问题的论战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发展 第三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在开创我国民主革命 第七章 毛泽东哲学思想系统化、理论化的重要标志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哲学思想系统化、理论化的历史条件 第二节 《实践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第三节 《矛盾论》的基本内容和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 第四节 “两论”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地位 第八章 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抗日战争中的运用和展开 第一节 运用唯物辩证法具体分析抗日战争的特点和规律 第二节 运用矛盾转化原理提出军事战略的转变 第三节 论述抗日战争中诸矛盾的辩证关系 第四节 兵民是胜利之本 第九章 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新民主主义理论中的运用和展开 第一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哲学思想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丰富和发展 第十章 延安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第一节 整风运动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第二节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 第三节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化为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十一章两个中国之命运的争论及其哲学基础 第一节 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及其唯心主义哲学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法西斯主义理论及其唯心论哲学的批判 第三节 用无产阶级世界观观察中国之命运和《论联合政府》的哲学思想 第十二章 毛泽东哲学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运用和发展 第一节 对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哲学分析 第二节 军事辩证法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节 坚持唯物史观,批判唯心史观 第四节 揭示民主革命胜利后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工作重心的转移 第五节 建国前夕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贡献 第十三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继续发展 第一节 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节 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理论的贡献 第三节 《论十大关系》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对唯物辩证法的运用与发展 第四节 党的八大文献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哲学思想 第十四章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社会主义矛盾学说的伟大贡献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破坏和党中央毛泽东对错误的反思 第三节 在总结经验教训中阐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 第四节 主观主义错误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问题或表现 第十五章 深入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科学总结历史经验 第一节 深入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和发展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二节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第四节 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初步揭示中国式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 第十六章 制定《历史决议》,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 第三节 科学总结和阐发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四节 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和长远指导意义 第十七章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继往开来的全新事业 第二节 寻求中国特色需要理论上的成熟 第三节 思想方法和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第四节 中国特色和两大理论体系的思想方法 结束语 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良传统 附录
|
精彩片段: |
时值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这部集体研究成果也奉献在读者面前了。从成书付印来说,了却了我们多年来的一桩心愿,从公开出版来说,又产生了一种惶恐的心情,感到做了一件力不胜任、实际上又没有做好的事情。这种矛盾心态,是应当也需要向读者“交心”的。
对于一种学说,一种哲学思想的认识和评价,需要作史的研究,需要研究它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从而才能避免主观性、片面性、抽象性,作出客观的、全面的、具体的评价。对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也应当这样,要力求避免曾经发生过的绝对肯定,超脱历史的无限拔高的倾向,或绝对否定,不顾历史的、随意贬低的倾向,要如实地反映它在历史发展中的本来面貌。
历史是不能回避的。不仅因为它反映了过去的现实、前人的实践、时代的脚印,而且它总是以传统、经验、遗产、习惯等各种不同形式同现实生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致当今的世界各国愈是向现代化迈进,却愈要寻根问祖,愈要求助于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遗产。作为中国现代历史的哲学概括,毛泽东哲学思想史从它的孕育一直到它的后继者在新时期作出新发展为止,其跨度也有近九十年的历史了。如果说九十年的历史是不可回避的,那末人们要经常回到毛泽东和毛泽东哲学思想上来也是无可回避的。这就是我们执意要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史的出发点和动因。
九十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固然是短暂的一瞬间,但这一段离我们最近的历史却有着频繁的震荡和丰富的内容,而同这段历史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毛泽东哲学思想也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和起伏兴衰。遗憾的是,作为这一段历史的同路人和见证人,还没有能够写出如此震荡、如此丰富的历史,还没有能够具体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还没有令人信服地解开一个又一个历史之谜。而值得注意的倒是,不少外国学者和中国年青朋友却对此表现出巨大的热情,走在我们的前面,他们把中国现代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文革”史、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史等等作为研究的热点,作为讨论的热门话题。或许有人以为,他们较少感情用事,较多严峻的目光,他们具有我们所没有的有利条件。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独具的有利条件,作为历史的过来人,往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感受亲切,甚至命运与共,我们理应有所作为。问题在于对这段历史的畏难情绪和心有余悸成了我们有所作为的“拦路虎”。诚然,写当代人的历史,写当代人哲学思想的历史,评议其是非功过,总结其经验教训,确非易事,而在史料的收集、运用和判断上,在思想理论的概括和阐述上,其难度往往大于先前的历史,也更易招来各种非议、指责和风险。但是,困难正是科学的突破口,正是科学要逐一解决的难题,而恐惧正是科学精神的对立面,正是科学精神要扫除的懦怯心态。可见,提倡和弘扬“五四”的科学精神,仍然是我们研究当代中国历史,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史所必须坚持的。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这点“奉献”,总算是扫除懦怯心态、正视历史的产物,当然也是功力不济、难以解决无数难题的“初级产品”。事物的发展总是在“初级产品”的基础上才有“高级产品”,在简单粗糙的基础上才有丰富多彩,在描述历史的基础上才有历史的升华。这也是我们甘愿暴露自己的弱点,用以迎接批评,迎接未来这一研究领域的丰收硕果。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在中国土壤上生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确切地说,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哲学不是把重点放在学术探讨和理论研究上,不是那种理论性突出、思辨性也突出的“务虚”哲学,而是把重点放在对革命实践的研究和分析上,是实践性强、革命性也强的“务实”哲学,同时,这种哲学不是以某种重大发现和创造而命名的,也不是以某些大部头的哲学著作为代表的,而是以党和革命领袖成功地运用而形成的,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大量地凝聚在党的文件、决议和重大方针政策之中的。因此,按毛泽东哲学思想本身的特点来写它的历史,我们力求分析它同中国革命实践的关系,从革命实践中说明它的贡献和作用,分析它的成败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力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上展开我们的论述,力求把这种哲学思想更多地反映在政治活动和领导活动中,而不去过多地追求一般哲学的体系、学理性和思辨性。这种有别于一般哲学史的写法,确实反映了我们的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向理论界同行和广大读者求教的心愿。
从本书的不少作者来看,可以说已经不是这一领域的“新兵”了,其中不少同志教学有年,研究有素,使我在合作中受益非浅,然而我们却不约而同地把这次任务作为一次“习作”看待,作为一次“投石问路”的尝试。如果我们的弱点、不足以至错误,能够有助于在这块阵地上出现“百花盛开”的局面,那我们也就如愿以偿了。
本书编写的全部过程,从拟定提纲、讨论书稿、到统稿定稿,都是在全体作者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每一位作者既完成了份内的工作,也承担了许多份外的工作。全书篇幅在九十万字以内,重点突出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哲学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突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突出了毛泽东逝世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全书的作者分别是:庄福龄、杨瑞森、李振霞、吕希晨、孙琰、余品华、丁世尤、黄文松、康祥生、唐元棣。
本书的作者基本上都已退休、改行、停笔久矣,彼此之间也缺乏联系。因此要特别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眼下正值国内众多出版社处于改制的时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必然作为重要问题来考虑,这也加大了选聘本书作者的困难。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慨然而果断地承担了这一任务,诚邀杨瑞森教授和余品华研究员等“老将出马”,和我一起主持和完成了全书统稿定稿的工作,他们都是在学术活动和社会工作极为繁重的情况下应邀参与的,这令我十分感动,铭记于心。
庄福龄
2011年5月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