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人民调解理论与实务(工具书及其他 ) - 工具书及其他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人民调解理论与实务(工具书及其他 ) 工具书及其他
ISBN:978-7-5620-3943-3 条码:
作者: 王恒勤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32开
定价: ¥23.00  折扣价:¥20.70
折扣:0.90 节省了2.3元
字数: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页数: 271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1-07-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我国人民调解工作的一本理论教材和实用指南,具有三个鲜明特点:第一,基础性。本书从民间调解的历史入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各个方面,可以使读者对人民调解工作有一个基本了解。第二,系统性。本书每个章节都是较为独立的版块,但是各章之间又具有有机的逻辑联系,既兼顾人民调解的各方面知识,又从我国现行有关人民调解的法律法规出发突出介绍了人民调解的性质和地位、人民调解工作的程序及人民调解员的相关内容。第三,实用性。本书在介绍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了面向人民调解实务工作的编写理念,语言通俗易懂并配置了相关例证,为发挥对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的指导作用提供了保证。

作者简介:
王恒勤,男,1 955年3月出生,河南南阳市人,研究生毕业,硕士生导师。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一届河北省人大代表。
王恒勤同志多年从事党建、政法和高等教育工作,先后在纪检、监察、公安、司法、监狱管理等部门担任秘书、副处长、处长、研究室副主任、政治部副主任、副局长、局长、副厅长、党委副书记、书记等职。 1998年4月调任中央司法警官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后兼院长,现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长期以来,王恒勤同志结合工作实践,不断致力于司法制度改革发展的理论研究,曾出版《中国监狱劳教改革新论》、《构筑司法警官最高学府》和《中国司法制度改革研究》3部个人专著.主持编写《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司法行政工作研究》和当代中国司法警官院校教材20部。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领导科学》等重要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有多篇论文和著作获奖。

章节目录:
前言/I
第一章 人民调解制度的历史沿革/1
一、人民调解制度的起源/2
二、人民调解制度的雏形阶段/4
三、人民调解制度的形成阶段/6
四、人民调解制度的确立与曲折发展阶段/7
五、人民调解制度的新发展、改革与完善阶段/10
第二章 人民调解的性质与地位/16
一、我国古代民间调解的性质和地位/16
二、中国近代人民调解制度的性质和地位/19
三、我国人民调解的性质和法律地位/23
四、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法院调解的比较研究/27
五、国外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与调解/39
六、人民调解性质的重新定位/56
第三章 人民调解的功能与价值取向/63
一、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63
二、积极预防纠纷,促进社会和谐/7l
三、凝聚社会力量,促进公平正义/79
第四章 人民调解的理论基础/89
一、人民调解的社会学基础/89
二、人民调解的心理学基础/98
三、人民调解的伦理学基础/104
四、人民调解的法学基础/112
第五章 人民调解组织机构及工作机制/120
一、人民调解组织机构/120
二、人民调解工作的原则/130
三、人民调解的工作制度/132
四、人民调解组织的工作机制/138
第六章 人民调解员/141
一、人民调解员的特点/141
二、人民调解员的产生及任职条件/142
三、人民调解员的职责与工作纪律/144
四、人民调解员的素质结构/147
五、我国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55
六、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思路/157
第七章 人民调解工作程序/166
一、纠纷的受理/166
二、调解前的准备/180
三、调解的进行/182
四、调解的文书与档案/187
五、调解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89
第八章 人民调解的方法技巧/195
一、人民调解工作的艺术性/195
二、人民调解工作的方法艺术/200
三、人民调解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技巧/211
第九章 人民调解协议/221
一、人民调解协议的重要意义/221
二、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223
三、人民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效力/227
四、人民调解协议书制作、内容、档案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
题和对策/233
第十章 人民调解模式探讨/238
一、大调解模式/238
二、职业化模式/249
三、构建人民调解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58
主要参考文献/265

精彩片段:

前言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被国际社会誉为化解社会矛盾的“东方经验”。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许多根据地就建立了人民调解组织。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4年3月颁布了《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1982年人民调解制度作为人民群众自治的重要内容被载入《宪法》;1989年国务院颁布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然而,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提高,盲目推崇诉讼的作用和法院的权威,人民调解工作曾一度被弱化,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日益萎缩,调处纠纷的数量逐年下降,一些民间纠纷因处置不当而激化,产生了大量的民转刑案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进入2l世纪后,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数量不断上升,且成因复杂、量大面广,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群体性、复杂性、易激化等特点,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指出要把“调解”作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之一,强调“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更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结合起来,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高效、便捷和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充分发挥调解在解决社会矛盾中的作用”。“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积极支持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人民调解工作。”2005年8月,司法部在昆明举办了以“发挥司法行政机关职能作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为专题的全国司法厅(局)长理论研讨班,司法部党组在研讨班上提出要积极探讨司法行政工作如何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同志在该研讨班上明确指出:“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要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站在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高度,进一步增强搞好理论研究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亲自带头研究,组织高水平的研究力量,切实把理论研究工作抓好。”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为贯彻落实吴爱英部长的讲话精神,组织有关专家组成人民调解工作研究小组,学院党委书记王恒勤教授亲自挂帅,深入基层了解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作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学院党委书记王恒勤联名36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整合现有涉及人民调解的7项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人民调解法》,拉开了制定《人民调解法》的序幕。随后,2006年12月学院党委决定将《人民调解理论与实务》作为学院重大课题,由学院领导牵头,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开展调查和研究。课题组组长由学院党委书记王恒勤担任,副组长由副院长王明泉、陈九振、章恩友担任。课题组成员深入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司法厅(局)、基层司法所进行了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发放抽样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查阅有关资料等方式,获得了人民调解工作中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适逢《人民调解法》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和正式颁布,因此在写作中吸收了《人民调解法》中的有关规定,但研究成果不限于对法律的解释,而是从应然的角度深入探讨了人民调解工作的改革与完善。
本书从人民调解制度的历史沿革入手,分析了人民调解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挥的作用,阐明人民调解制度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依据;通过分析研究人民调解的性质,阐明了人民调解与国外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区别以及与行政调解、法院调解的区别,从而准确定位人民调解的性质,防止实践中对人民调解的滥用;通过研究人民调解的功能,阐明人民调解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通过研究人民调解的理论基础,探寻人民调解的理论根据,并以此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实际。此外,本书还研究了人民调解组织机构、人民调解员、人民调解工作程序、人民调解协议、人民调解的方法技巧等实务问题,并就人民调解发展中的模式选择进行了前瞻性探讨。本书在写作中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比较研究、文献检索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对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课题组在调查研究和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司法部领导和有关司局,以及北京、上海、河北、天津、浙江、山东、广东、广西、贵州、重庆、河南、江苏、青海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司法厅(局)以及司法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写作中参阅了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由王恒勤任主编,王明泉、陈九振、章恩友、赵芳琳、辛国恩、王秉中任副主编,具体撰写分工如下(以撰稿章节先后为序):第一章,樊国福;第二章,刘燕玲;第三章,孙绍斌;第四章,范秋迎;第五、七章,蒋若薇;第六章,王揆锋;第八章,徐晓锋;第九章,张巍;第十章,刘建会。
由于调研的广度、深度不够,加之研究水平有限,研究成果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有关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人民调解理论与实务》课题组
2011年4月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