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刑法的惩教机制研究--刑事守法教育学引论(刑事法学著作 ) - 刑事法学著作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动态刑法的惩教机制研究--刑事守法教育学引论(刑事法学著作 )
刑事法学著作
|
ISBN: | 8-7-5620-3951-8 |
条码: | |
作者: |
曾明生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48.00
折扣价:¥43.20
折扣:0.90
节省了4.8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272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1-07-01 |
|
内容简介: |
该著作观点新颖独到,内容丰富,共包括八章,首先从动态刑法的惩教机制的源起开篇,其次阐述动态刑法惩教机制的概念和特征以及生成机理,然后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外国中世纪以前至近现代的惩教机制加以详细介绍,进而得出结论和启示,最后回到中国的惩教机制研究上来,考察了从中国古代的刑法惩教机制到近现代的立法、司法和行刑的惩教机制,给读者献上一道丰盛的刑法教育盛宴。
|
作者简介: |
曾明生,男,汉族,1971年生于江西宁都。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法学博士。2004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法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刑法专业)。出版个人专著《刑法目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主编《刑事程序的精神与诉讼文明》(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在《刑事法评论》、《法学杂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
章节目录: |
前 言……………………………………………………………………………………1
0.1 命题的由来:从动态刑法的教育机能到动态刑法的惩教机制/1
0.2 研究的意义、思路与方法/5
0.2.1 研究意义/5
0.2.2 研究思路:超越仅处于刑事执行中的刑法惩教机制/6
0.2.3 研究方法/7
第1章 动态刑法惩教机制的界定与特征………………………………………………8
1.1 动态刑法惩教机制的界定/9
1.1.1 教育与教育机制/9
1.1.2 与惩罚相关联的教育机制/14
1.1.3 动态刑去的惩教机制:定义、要素及类型/16
1.2 动态刑法惩教机制的特征/26
1.2.1 刑事实体的惩罚性/26
1.2.2 特殊有限的教育性/27
1.2.3 惩教机制的法律性/30
1.2.4 惩教机制的合作性/31
1.2.5 惩教机制的可分性/33
1.2.6 惩教机制的动态性/33
第2章 动态刑法惩教机制的生成机理…………………………………………………35
2.1 动态刑法惩教机制的生成机理概述/35
2.1.1 刑法惩教机制生成机理的含义/35
2.1.2 影响刑法惩教机制生成的主要因素/35
2.2 刑法惩教机制结构的生成机理/36
2.2.1 概述/36
2.2.2 惩教机制结构的生成机理/36
2.3 刑法惩教机能的生成机理/40
2.3.1 惩教机能的生成机理概述/40
2.3.2 “手段加目的型”惩教机能的生成/40
2.3.3 “目的手段加目的型”惩教机能的生成/42
2.4 惩教机制运作中内部关系的形成/45
2.4.1 惩教结构内部关系的形成/45
2.4.2 惩教机能内蕴关系的形成/48
2.4.3 结构与机能之间关系的形成/50
2.5 兼论:惩教机制运作中与外部的基本关系及其形成/51
2.5.1 刑法惩教结构与其他外部范畴关系的形成/51
2.5.2 刑法教育机能与其他外部范畴关系的形成/53
第3章 外国刑法的惩教机制概述………………………………………………………60
3.1 中世纪以前外国刑法的惩教机制/60
3.1.1 外国古代刑法的惩教机制:从古代西亚谈起/6l
3.1.2 外国中世纪刑法的惩教机制:以日耳曼法和教会法为视角/69
3.2 外国近代刑法的惩教机制/73
3.2.1 大陆法系近代刑法的惩教机制:以德、法为例/73
3.2.2 英美法系近代刑法的惩教机制:以英、美为例/79
3.3 外国现代刑法的惩教机制/85
3.3.1 大陆法系现代刑法的惩教机制:以德、法、意、日为例/85
3.3.2 英美法系现代刑去的惩教机制:以英、美、加为例/92
3.3.3 前苏联及俄罗斯刑去的惩教机制:社会变迁与守法教育/98
3.4 结论与启示/102
3.4.1 结论:结构与机能之进化/102
3.4.2 启示:扬弃式借鉴/104
第4章 中国古代与近代刑法惩教机制的演变………………………………………106
4.1 中国古代刑法的惩教机制/106
4.1.1 先秦时代:报复时代和威慑时代?/107
4.1.2 秦朝至清朝:威慑时代?/115
4.2 中国近代刑法的惩教机制/121
4.2.1 中国近代刑法惩教机制概述/12l
4.2.2 中国近代刑法惩教机制的几个问题/12l
4.3 结论与启示/125
4.3.1 结论:结构与机能之演进/125
4.3.2 启示:历史的进步/126
第5章 中国现代刑法立法中的惩教机制……………………………………………127
5.1 立法中的刑法惩教机制概述/127
5.1.1 立去中刑法惩教机制的界定/128
5.1.2 立法中刑法惩教结构的演变/128
5.1.3 立法中刑法惩教机能的演变/133
5.2 立法中故意犯的惩教机制/139
5.2.1 立法中故意犯罪形态的惩教机制/139
5.2.2 立法中目的犯的惩教机制:典型故意犯的视角/151
5.3 立法中过失犯的惩教机制/161
5.3.1 立法中过失犯惩教结构的评价及完善/161
5.3.2 立法中过失犯惩教机能的评价及完善/166
第6章 中国现代刑法司法中的惩教机制……………………………………………168
6.1 定罪中的刑法惩教机制/168
6.1.1 定罪与否惩教机制的评价及完善/169
6.1.2 此罪而非彼罪惩教机制的评价及完善/175
6.1.3 确定罪数惩教机制的评价及完善/178
6.1.4 个案定罪中的惩教机制:以许霆案为例/180
6.2 量刑中的刑法惩教机制/183
6.2.1 司法解释涉及量刑的惩教机制评价及完善/183
6.2.2 个案司法中量刑的惩教机制评价及完善/191
6.2.3 死刑适用的惩教机制评价及完善/194
6.3 修复性司法中定罪量刑的惩教机制/199
6.3.1 修复性司法实践在现代中国之概况/199
6.3.2 修复性司法中定罪量刑的惩教机制评价及完善/203
第7章 中国现代刑法行刑中的惩教机制……………………………………………210
7.1 中国现代刑法行刑中的惩教机制概述/210
7.1.1 行刑中的刑法惩教机制界定与分类/211
7.1.2 行刑中的刑法惩教机制的基本内容/211
7.2 行刑社会化中的刑法惩教机制/216
7.2.1 行刑社会化与社区矫正/216
7.2.2 行刑社会化中的刑法惩教机制概述/218
7.2.3 缓刑实践中刑法惩教机制评价及完善/224
7.2.4 假释实践中刑法惩教机制评价及完善/228
7.3 减刑实践中的刑法惩教机制/235
7.3.1 减刑实践中刑法惩教结构评价及完善/235
7.3.2 减刑实践中刑法惩教机能评价及完善/240
7.4 关于赦免的讨论/24l
7.4.1 刑法中的赦免概述/24l
7.4.2 关于特赦的刑法惩教机制存在吗?/244
第8章 余论:走向教育意义的法治刑法及其刑法学………………………………249
8.1 从动态刑法的惩教机制到教育意义的法治刑法/249
8.1.1 动态刑法的惩教机制与刑法类型的转向/249
8.1.2 未来刑法走向:力倡教育意义的法治刑法/254
8.2 教育意义的法治刑法学纲要/258
8.2.1 教育意义的法治刑法学的对象与任务/258
8.2.2 教育意义的法治刑法学的体系/259
主要参考书目……………………………………………………………………………26l
后 记……………………………………………………………………………………269
|
精彩片段: |
后 记
本书是笔者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这是笔者继《刑法目的论》之后的第二本个人专著。书中采用了许多不同于前人的话语符号系统,也不是纯粹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从另外一个视角进行的探索。它不是对“刑法丛林”中的“一棵树”或“一种树”的细致研究,而是对“刑法丛林”本身的生态系统进行的初步探讨。因此,若读者带上前人的“先见”或断章取义,则容易曲解笔者的本意。
当时30万字的博士论文交稿之时,恰是一个“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的季节。从论文构思到论文定稿大约历时两年,其中苦辣酸甜,一言难尽。一个几近不惑之年的“古代书生”,在物欲横流之当今时代,早已疲惫不堪。回首往事,感慨良多,思绪万千。
一
坦言之,论文是在《隐形的翅膀》、《人在旅途》的鼓励声中写就的。,笔者昔日深切感受过“锄禾日当午”的乡野生活,也因“家境贫寒限前程”。早年入学中师,18岁参加工作,连续执教12个春秋。业余自学大学课程,且孤陋而寡闻,故求学之路历经坎坷;成家立“业”,委实较早。然而,天道酬勤,笔者终究有幸步入中国社会科学最高学府的学术殿堂,聆听大师的教诲。承蒙命运之神安排,我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3年后又来到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深造。虽说当年我因“小荷(硕士)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博士)立上头”而离京就业,但我“欲穷千里目”,两度奋战,而今“更上一层楼”。能跻身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之列,此乃吾生之荣幸之至。此刻隐约有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但亦难免是“山外青山楼外楼”了。遥想孟郊当年,近天命之年,方进士及第,仍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此时的我,似乎兴致全无。苦读之余,念及己身坎坷路,为勉励自己以及吾之后辈,不揣浅陋,平日粗作几首诗词,略抒胸臆。特摘录于此:
使 命
仙人井里一小蛙,
日月境化变白马。
征南战北京都链,
披荆斩棘兴中华。
学 记 一
——忆二次上京租房有感
三五平米一小屋,
父子两人半床书。
何人能解其中味?
丽都重温几般苦。
学 记 二
百家廊前读书忙,
品园窗外万花香。
聚友缘中高朋坐,
法学楼内育英强。
学 记 三
品园绿丛伸小径,夏日人来鸟不惊。忽而,雷雨阵阵。恰似万马千军,茫茫一片,炮轰鸣。 行人车马魂未定,叫欢鸟雀早无影。少顷,雨过天晴。侧听声声燕鹊,疑是江南,非北京?
学 记 四
淡饭粗茶书作伴,累月长年校为家。夫妻南北两地,断肠在天涯。近日传情电话,忧心钦钦勿忘她。 遥想当年,天使初嫁,妙手回春颜如花。人生如梦,今朝博士失业家。吾欲乘风归去,却怎又在象牙塔?
观求职有感
昨闻月薪二千五,福大博士如保姆。
苦读挑灯又何用?为伊消得精神浮。
日照床头催梦久,苏州桥上车马流。
疑似江南荷花雨,乘风驾鹤追梦去。
耳边歌声又起,“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哪里会有风就飞多远吧,隐形的翅膀让梦恒久比天长,留一个愿望让自己想像……”。
二
书后言谢,有俗套之嫌,但对一个“艰难”奋斗之人,这一步骤是不会省略的。这也是心声使然。
本书之成,荷承恩师王作富先生悉心指导,恩师虽已杖朝之年,但就弟子长篇文稿,不计劳苦,详加核阅,几番叮咛。师恩浩瀚,感动不已,篆心若铭,受益终身。
恩师屈学武教授,笔者之硕导。为弟子之进步,一直关爱有加,牺牲假日,斧正弟子论文。师恩不忘,鞭策前行。
副导师田宏杰教授,提点帮扶,高屋建瓴,启迪心智。弟子感激不尽,不敢懈怠。感谢高铭喧先生、戴玉忠教授、刘明祥教授、黄京平教授、谢望原教授、韩玉胜教授、冯军教授、胡云腾(兼职)教授、肖中华教授、张小虎教授等中国人民大学诸位老师对我的关心与教导。感谢论文答辩委员会陈泽宪教授、黎宏教授和林维教授等几位老师精简而深刻的点评。 承蒙台湾中正大学法学院的邀请和中华发展基金会的资助,本人在2008年和十余位同学一起赴台参访研习。其间,笔者有幸聆听谢哲胜教授、柯耀程教授、施慧玲教授、杨士隆教授、卢映洁教授、谢如媛教授等诸位学者的学术讲演,受益良多。
感谢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领导对我攻读博士学位的支持与帮助。读博三年,学友同窗之间的欢声笑语与学术论辩,萦绕心头,催人奋进。论文修改之时,有高扬、王海桥和宋尚华等博士同窗,慷慨相助;应对匿名评审,陡增信心。也感谢出版社和编辑的帮助,使本书得以公开发行。
家人(包括成家的弟弟、妹妹)一如既往的理解、支持、宽容与帮助,这是我克服此前重重困难的力量之源。感念娇妻在我读硕期间,任劳任怨,受尽穷苦;之后可怜体弱多病,在我读博期间,也多无怨言。为夫爱怜有余,只恨力所不及,自责终生。父母花甲之年,仍省吃俭用,老当益壮,只为助儿一臂之力;岳父母年近古稀,体力不支,女儿、女婿爱莫能助,却理解如故。每每念及如上,感激涕零。但凡如此,“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权且视之为鞭策我不断进步、报效家国之无限动力。此书亦即本人在京苦读的一个交待。
曾明生
2010年3月谨识于中国人民大学品园
2011年3月修订于江西南昌寓所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