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
ISBN: 978-7-301-18873-6
条码:
作者:
(美)安东尼·刘易斯Anthony Lewis
相关图书
装订: 平装
印次: 1-1
开本: 16开
定价:
¥32.00
折扣价:¥30.40
折扣:0.95
节省了1.6元
字数:
254千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数:
365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1-08-01
内容简介:
1960年,因为一则批评性广告,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并申请巨额赔偿。两审失利后,几乎被各地官员相继提起的索赔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奋起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力挽狂澜,宣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维护了媒体、公民批评官员的自由。《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以翔实史料、生动笔触,系统回顾了这起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案件,并循此为线,串接起美国民众关于言论自由的司法抗争历史,完美展现了霍姆斯、布兰代斯、汉德、沃伦、布伦南、布莱克、韦克斯勒等伟大法官、律师的形象。
作者简介:
安东尼•刘易斯(Anthony Lewis),1927年3月生于纽约,毕业于哈佛学院。曾任《纽约时报》周日版编辑(1948-1952)、驻华盛顿司法事务报道记者(1955-1964)、伦敦记者站主任(1965-1972)、专栏作者(1969-2001),目前是《纽约书评》专栏作者。1955年、1963年两度获普利策奖。刘易斯曾在哈佛大学执教(1974-1989),并自1982年起,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詹姆斯•麦迪逊讲席”教授,讲授第一修正案与新闻自由。著有《吉迪恩的号角》(Gideon’s Trumpet)、《十年人物:第二次美国革命》(Portrait of a Decade: The Second American Revolution)、《言论的边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Freedom for the Thought that we Hate: A Biography of the First Amendment)。刘易斯的妻子是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玛格丽特•马歇尔,两人现居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 译者简介: 何帆,1978年生,湖北襄樊人,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学博士,现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著有《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法律出版社,2010)、《刑事没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刑民交叉案件审理的基本思路》(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译有《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上海三联,2010)、《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哈里•布莱克门的最高法院之路》(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作为法律史学家的狄更斯》(上海三联,2009)、《玩转民主:美国大法官眼中的司法与政治》(法律出版社,即出)。曾为《南方周末》、《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看历史》杂志专栏作者。
章节目录:
精彩片段:
书 评:
安东尼•刘易斯是讲法律故事的高手,寥寥数语,就能让普通读者弄懂晦涩、复杂的法律程序……他以“《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为引,系统梳理了美国言论自由的历史……当其他法律史学家为重现此案,忙着查找案件资料,推测当事人原意时,采访扎实、资料翔实、语言生动的《批评官员的尺度》已闪亮登场,成为这个领域最权威的著作。 ——《华盛顿邮报•书世界》 关于言论自由的经典之作……刘易斯以记者视角,将整段故事娓娓道来。……书中穿插大量逸闻趣事,更是弥足珍贵……刘易斯独家获得布伦南大法官珍藏的私人文献,将本案判决内幕抽丝剥茧,缓缓展开……那些对最高法院关于言论自由的裁判感兴趣者,此书值得一读再读。 ——《纽约时报》 刘易斯的作品条理清晰,帮助读者理解如何看待道德、法律价值间的冲突,不同利益的博弈,比如,法官应当如何在个人免遭诽谤的自由,和人民讨论公共事务的自由之间进行抉择。 ——《纽约客》 对公共事务的辩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它很可能包含了对政府或官员的激烈、刻薄,甚至尖锐的攻击。 公民履行批评官员的职责,如同官员恪尽管理社会之责。 ——小威廉 布伦南大法官 社会秩序不能单靠惩处违法来维持;禁锢思想、希望和想象会招致更多危险;恐惧会滋生更多压迫;压迫会引发更多仇恨;仇恨必将危及政府的稳定。保障安全的万全之策,在于保证人们能够自由讨论各种困境及解决方案。 ——布兰代斯大法官 如果没有关于政府官员和公共事务的讨论,我怀疑这个国家到底能否生活在自由之中。 那些民选的政府官员凭什么因为受到一些批评,就认为名誉受损,还想着对批评者施以惩罚。 ——雨果 布莱克大法官
其 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