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1787年之夏缔造美国宪法的人们(外国法律研究书系) - 外国法律研究书系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1787年之夏缔造美国宪法的人们(外国法律研究书系) 外国法律研究书系
ISBN:978-7-5620-3954-9 条码:
作者: 【美】戴维·O.斯图沃特 顾元 译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45.00  折扣价:¥40.50
折扣:0.90 节省了4.5元
字数: 365千字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页数: 363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1-09-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依靠大量的一手材料,以生动的笔法写就了这部对制宪会议最为全景式的描述,在这本书中,可以读到制宪会议的代表们是如何在一个又一个问题上展开交锋的,也可以明白那些影响至今的原则是如何确立的。
在立宪先贤的交锋和妥协中,看到了政府与民众、自由与权威之间的交锋和妥协,与此同时,这部记述1787年美国制宪全过程的著作,也展现了55位代表是如何去建立一个既能够增进国家利益,又能够增进个人利益的国家的一种努力,这不啻为一部美国的“建国大业”。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制宪会议代表…………………………………………………………………1
1787年的美利坚合众国………………………………………………………4
致 谢…………………………………………………………………………5

第一章 肇始于芒特弗农:1785年3月 ……………………………………1
第二章 雪原喋血:1787年冬天 …………………………………………11
第三章 “着火的房子”:1787年春天 …………………………………17
第四章 半人半神和花花公子们的集会:1787年5月……………………26
第五章 领头羊弗吉尼亚:5月25日~6月1日……………………………45
第六章 威尔逊的交易:5月31日~6月10日 ……………………………55
第七章 人类的五分之三:6月11日………………………………………69
第八章 徐徐加快:6月1 2日~1 9日……………………………………79
第九章 悬崖之边缘:6月21日~7月1O日 ………………………………92
第十章 小州的胜利:7月11日~17日 …………………………………109
第十一章 轻若鸿毛般的力量:7月9日~14日…………………………116
第十二章 伊普斯维奇奇迹:7月13日 …………………………………126
第十三章 总统制的迷局:7月17日~26日 ……………………………139
第十四章 拉特利奇对宪法的绑架:7月27日~8月6日 ………………149
第十五章 重返工作:8月6日……………………………………………161
第十六章 上帝的诅咒:8月8日~29日…………………………………173
第十七章 戴维·布雷尔利的总统方案:8月24日~9月7日 …………188
第十八章 忠诚的反对:8月31日 ………………………………………197
第十九章 瑕不掩瑜:9月8日一17日……………………………………208
第二十章 幸福,永恒及其他:1788年7月4日…………………………222
第二十一章 宪法修改……………………………………………………235

附录 1 选举人制度………………………………………………………241
附录 2 美国1787年宪法…………………………………………………244
附录 3 宪法修正案………………………………………………………255
注 释………………………………………………………………………263
进一步的阅读………………………………………………………………334
索 引………………………………………………………………………336
译后记………………………………………………………………………359

精彩片段:
译后记

本书是一部有关美国制宪历史研究的著作,为美国宪法史专家、律师戴维•O.斯图沃特(David O.Stewart)所著。这本书荣获2007年度“华盛顿最佳书籍写作奖”(the Washington Writing Award for Best Book),并荣登2008年《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作者以大量历史档案、亲历者日记(包括著名的麦迪逊日记等)、人物传记等史料生动记述了1787年美国联邦制宪会议召开的全过程,再现了制宪者们通过斗争与妥协,寻求建立既能增进国家利益又能增进自身利益的国家的努力。
斯图沃特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担任过联邦上诉法院两位法官J.斯卡利•赖特(J.Skelly wright)和戴维•巴茨隆(david Bazelon)的助理,此后又担任过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刘易斯•鲍威尔(Lewis Powell)的助手。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从事律师职业,主要处理宪法方面的诉讼案件。同时致力于美国宪法史的研究工作,近年除出版《1787年之夏:缔造美国宪法的人们》(The Summer of 1787:The Men Who Invented TheConstitution)(2007)外,还出版研究有关美国19世纪60年代弹劾安德鲁•约翰逊总统事件的著作:《弹劾:审判安德鲁•约翰逊总统并为林肯的遗产而斗争》(Impeached:The Trial of President Andrew Johnson and theFight for Lincoln’s Legacy)(2009).
实际上,由于美国制究会议的历史距今已经超过220年,且会议是秘密进行的,没有留下任何正式的官方会议记录,所以即使是在美国,关于制宪历史的研究著述也并不多见,而且在有关这一主题的研究中,也颇多争议。对于其中某些焦点问题的看法也常常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书的作者通过挖掘大量新的史料,并对这些具体的历史资料进行细致地梳理和分析,揭示了以乔治•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詹姆斯•麦迪逊、乔治.梅森、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詹姆斯•威尔逊、古维诺尔•莫里斯、约翰•拉特利奇等为代表的制宪者们的活动及其在制宪中的作用,进而阐释这部宣告“谋吾人及子孙永享自由的幸福”的宪法是如何缔造的。
难能可贵的是,斯图沃特的原著深刻而又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文字活泼生动,诙谐幽默,作者以细腻温婉的文学性笔触,再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制宪会议代表的形象。同时,书中精心编配了一些历史图片,包括人物、建筑、文物以及典籍文献等,使得图文并茂,增强了著作的可读性,也增添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但是,这丝毫无伤于作品的学术性和严肃性,因为作者的每一处叙述和分析,都有理有据,文献史料的功夫扎实深厚。全书总共不过三百五十页左右的篇幅中,仅注释就占据了大约五十页,其材料之翔实,由此可见一斑。这种历史叙事的写作风格,令我们想起史景迁和黄仁宇等人脍炙人口的著作来。
本书重点着眼于制宪中的诸方案即《弗吉尼亚方案》、《新泽西方案》与《康涅狄格协调案》等方案的产生、斗争及其妥协。其中包括的焦点问题有:立法机关的选举及议员名额分配上的妥协;在行政首长产生问题上的妥协;选举众议院议员时黑人人口计算问题上的妥协;在中央管理通商事宜及是否禁止奴隶进口等南北利益问题上的妥协等。作者的描述和阐释旨在厘清联邦制宪的复杂动机及其内在矛盾冲突。
透过作者在书中对于制宪过程中有关事实的描写和分析,使读者透过历史的现象看到了在美国联邦立宪过程中交织的思想与立场之争:立宪精英们或可以划分为保守和自由两个阵营:联邦主义者(保守主义者)和反联邦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其中又交织着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捍卫奴隶制与反对奴隶制等多重复杂矛盾冲突。译者关注的核心所在,是这些“半人半神”的制宪会议代表,如何在看起来四分五裂的思想与立场中实现妥协并最终完成妥协的成果——联邦宪法的。宪法的设计显然考虑到:既要防止来自底层的暴政(这是联邦主义者所担心的),也要防止来自上层的暴政(这是反联邦主义者所担心的);既要坚守各自既得的利益底线,也要顾全大家可能共同追求。于是妥协与平衡成为不可避免,也成就了美国宪法。
一般而言,现代宪法可被定义为一部反映人民理性意志的根本性法律文件。它由人民按照既定的程序所创造、维持与修正,以建立一个按照宪法基本原则去行动与运作的政府,并通过宪政来保护每个人的自由、权利与独立人格。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国联邦宪法的起草、制定与修正受到历史上各国宪法与政治学者以及政治革命家们的巨大关注,它被认为是天才之作,是“在给定时间内用人的才智和决心所写成的非凡杰作”(威廉•格拉德斯语)。然而遗憾的是,多年以来国内学术界虽然关于美国宪法的研究并不鲜见,但是关于美国立宪历史的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并且多有语焉不详之处。尤其是关于美国联邦宪法的起草、制定,除了部分教科书有极其简单而又大同小异的介绍性文字外,一般很难见到更深入细致的介绍和研究成果。
译者近年来致力于以美英宪法及其司法传统为中心的学术研究,同时以中美法律文化的比较为基本视野和出发点。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深感美国制宪史研究的付诸阙如,大大局限了国内关于美国法和美国宪政史的研究。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委派,译者在纽约福德•汉姆(Fordham)大学法学院进行学术访问,主要研究方向即在于美国宪政与联邦最高法院历史。在2008年底读到斯图沃特此书后,心中兴奋不已,遂萌发将其翻译介绍到中国的想法。并于2009年7月开始着手翻译工作。同时,围绕着阅读和翻译斯图沃特这本著作,查阅关于美国制宪史的文献资料,集中精力对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
诚然,翻译的工作就是一项再创作的过程,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于此有深刻的体认。且不论良好的英语与中文的功底殊为必要,没有比较深厚的法学特别是美国法的功力,或者没有对于美国历史扎实的基本功,想要比较准确、流畅地翻译此书,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在一年多的翻译(包括校订)工作中,译者力求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著,同时尽可能信、达、雅地向中文读者表述原著之思想与观点。
在翻译研究的过程中,译者力求避免国内译作经常出现的太过生涩乃至于不知所云的缺陷,造成读者阅读与理解上的障碍。译介的过程中,尽可能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博观约取,深入浅出。译者在翻译此书的过程中,努力依循“阅读原著——查阅资料——开展研究——着手翻译”的路径,通过收集、梳理和辨析各种相关资料,来咀嚼和消化原著,使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唯如此,对有关的材料、观点及其知识背景了然于胸,才能向读者奉献出既深入浅出又不违原意的作品。
第二,译解人物事件、名词概念,力求准确传神。翻译是两种文字在思想表达上的转换,
名词概念的移译,殊为重要,也是其难点。同时,美国制宪会议涉及的人物众多,事件经历曲折,政治文化背景复杂,更加大了移译的难度。译者希望能够知难而上,从每个人物、事件及概念术语着手,力求准确传神地译解,使其易为中国读者接受。为此,细致繁琐的辨析考证工作自然在所难免了。
第三,增加译者注,解释阐发原著。对于原著中涉及的诸多中国读者不甚明了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概念术语或者其他知识背景,译者力图通过增加译者注的方法,以求进一步解释明确原著的表达,帮助读者理解原著。这种译者注在全文中多达数十处。
第四,增加附录,增强宪法文本的完整性。原著的附录包括美国总统的选举人制度和宪
法文本,译者在翻译时增加了宪法修正案27条,并简略说明各条修正案出台的时间,以使宪法的文本更加全面完整,有益于读者理解宪法原文和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国立宪历史的发展。
应该说明的是,美国各州在联邦成立以前及之后均称为“State”,但其地位因联邦宪法的存在而显然有所不同。因此,许多宪法学著作(包括译作)将联邦成立以前的State称为“邦”,之后的State才称为“州”。这种区分显然有其意义和必要性。但是,本书以制宪为主题,基本上都是“邦”时代故事,为方便与统一起见,译者翻译时未作上述区分,皆译为“州”。读者自有明鉴。
本书的初译和校订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在2009年纽约的盛夏里,译者在艾姆赫斯特(Elmhursf)阳光灿烂的租室之中,挥汗如雨,心无旁骛,竞在短短的两个月中完成了这本书正文的初译工作。其后的数次校订则持续了一年的时间。这固然是因为回国之后,杂务缠身,再也难以“心无旁骛”,而更重要的是,校订之时需要的反复斟酌,推敲打磨,免不了又要进行一些文献的查找参考工作。
正如宪法学者们常常强调的那样,政治主要不在于文字,而在于权力和理想。美国联邦宪法不仅作为政治竞赛规则而存在,它还是一个民族理想的象征。本书的译介或许将会为国内关于美国法律史和美国宪法研究尽绵薄之力,并拓展外国法律制度史的研究视域。同时,我亦期待它会深化人们对于美国联邦宪法之基本制度和理念的理解,为研究和探索美国的宪政文化以及政治制度奠定基础。
完成了所有的译稿工作以后,心中只剩下忐忑不安了——或许,自己由于能力和经验所限,会使这本优秀的原著减色许多。但是想起去年那个挥汗如雨的夏天,心中又会涌起几分慰藉来。
无论如何必须感谢的,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无比专业而敬业的编辑和策划人,尤其是刘海光先生、张翀女士,他们的慧眼、果敢、严谨与责任,减少了这本译著可能的许多错失,亦令我受教良多。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书的全部翻译校订工作,皆是由译者独自完成。自然,其中存在的所有纰漏和错误,均应由译者本人负责。


顾 元
2009年9月23日初稿于纽约
2010年9月25日改定于北京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