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社会研究方法(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
ISBN: | 978-7-300-14564-8 |
条码: | |
作者: |
陈振明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45.00
折扣价:¥40.50
折扣:0.90
节省了4.5元
|
字数: |
594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145648 |
每包册数: |
10
|
出版日期: |
2012-01-01 |
|
内容简介: |
全书围绕社会研究的原理、逻辑基础和科学程序,从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研究方法及技术三个层次,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解释与评估的各种方法、技术及其应用。该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吸收了当代国外的最新发展成果,引用了大量国内外研究的成功案例,有力推动了中国公共管理学的科学化、学术化水平的提升。
|
作者简介: |
陈振明,男,1959年生,广东人,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政治学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第12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行政管理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等四个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学术委员会委员或兼职教授;《中国行政管理》、《政治学研究》、《国际行政科学评论》(中文版)等十多家学术杂志的编委或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及政治学理论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为厦门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治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厦门大学“985工程”及“211工程”三期一流学科——“公共管理学科”建设项目的主要学术带头人。承担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包括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20多项省部级课题及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委托的调研咨询课题的研究工作,承担了国家级精品课程“政策科学”的建设任务。已出版《理解公共事务》等8部专著,主编“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系列”、“公共管理与政治学系列”、“公共管理学科前沿丛书”、“厦门大学公共事务文库”、“厦门大学公共管理系列”等丛书,主译“公共政策经典译丛”等译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作为独立完成人或第一作者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与教学奖20次,包括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次,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次,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4次、二等奖6次。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两度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2008年);被媒体评为首届“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
|
章节目录: |
第1章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与逻辑基础 1.1从什么是科学说起 1.2科学知识增长及其模式 1.3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1.4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1.5学术论文的评价标准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推荐阅读文献 第2章 选题与设计 2.1问题意识培育 2.2选题的原则、标准与意义 2.3文献综述与批判性阅读 2.4研究框架的设计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推荐阅读文献 第3章 制度分析 3.1制度分析方法概述 3.2制度分析方法框架 3.3制度分析方法应用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推荐阅读文献 第4章 比较研究 4.1比较研究概述 4.2比较研究的方法论及具体方法 4.3比较研究面临的挑战 4.4比较研究的应用案例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推荐阅读文献 第5章 历史—诠释研究 5.1历史—诠释研究概述 5.2历史分析的发展 5.3历史—诠释方法的运用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推荐阅读文献 第6章 辩证—批判研究 6.1辩证—批判研究概述 6.2辩证—批判研究的方法论 6.3辩证—批判研究的具体方法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推荐阅读文献 第7章 定性研究 7.1定性研究概述 7.2访谈法 7.3观察法 7.4文献法 7.5扎根理论研究法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推荐阅读文献 第8章 案例研究 8.1案例研究的原理 8.2案例研究的基本过程 8.3案例研究的发展与运用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推荐阅读文献 第9章 实验研究 9.1实验研究方法概述 9.2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9.3实验研究的设计方法 9.4实验研究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运用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推荐阅读文献 第10章 问卷调查 10.1问卷调查概述 10.2问卷的结构与设计 10.3问卷调查的实施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推荐阅读文献 附:问卷调查实例 第11章 概率与抽样 11.1随机事件和概率 11.2随机变量与概率函数 11.3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11.4样本分布与抽样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推荐阅读文献 第12章 社会测量 12.1研究课题的操作化 12.2社会测量 12.3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12.4两种常用量表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推荐阅读文献 第13章 统计分析 13.1统计分析的基本技术 13.2单变量描述统计 13.3单变量推论统计 13.4双变量的统计分析 13.5回归分析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推荐阅读文献
|
精彩片段: |
代序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公共管理学科迅速发展,学术研究、知识应用、人才培养以及学科的社会建制(学科的制度化建设)成就斐然,公共管理作为一个一级学科的地位得以确立,学科的社会影响也逐步增强。然而,在学科繁荣的背后,却潜藏着学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特别是成熟研究范式的缺乏、学科边界的模糊、研究方法的落后、理论建构与学术创新的薄弱,制约了学术研究质量的提升和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明晰的学科边界,引入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形成严谨规范的研究范式,加强理论建构并促进知识增长,就成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取得新突破所必须着手解决的关键问题。简言之,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下一步发展,应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知识积累以及方法论的自觉。
判断一个学科及研究范式是否成熟的基本依据或标准是:学科范围和边界的确定、学科知识的增长或累积、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和独特性,以及学科社会建制的相对完善。用这些标准来衡量,公共管理学(公共行政学)很难说已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或库恩所说的“常规科学”)。由于不能充分满足这些评价标准,所以,公共行政学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几乎一直伴随着学科身份与合法性问题的争论,并屡屡出现学科的身份危机。
迄今为止,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学科定位与性质模糊一直困扰着公共管理学或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有如詹姆斯·W·费斯勒所说:研究者被强求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选择、在理论建构和数据收集与分析之间选择、在处方性和描述性之间选择、在体内临床对“真正的行政学”研究和在社会心理实验室内进行非行政学体外研究之间选择。而学科范围和主题过于宽泛使得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呈现出分散而庞杂的图景,缺乏主导性的分析框架,无法建立起一个为多数人所接受的累积性知识基础。“虽然近些年来公共管理引起了大量的讨论,在世界上有许多关于‘范式转变’的谈论。但是,还没有形成关于分析公共管理的普遍同意或接受的基本知识。”
公共行政的科学研究由于不能发展出可以与自然科学及主流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相媲美的积累性知识体系而屡受批评。“大量的公共事务和行政的研究都在当代问题中跳来跳去,无视过去的经验和研究,这导致了今天积累的成果大部分都是乱七八糟的大杂烩。”大量的研究及成果被判定为是前科学的,只是对问题或变量所做的概念界定或描绘,并未对假设进行检验;许多研究是以问题导向或实践导向的,是“应用性的”而非“基础性的”,往往囿于对政策或行政经验的描述,因而对学科知识的积累没有贡献。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基本原因是缺乏严谨的研究方法,尤其是经验—实证研究方法应用的不足。在理查德·C·鲍克斯看来,除了缺乏方法严谨性外,公共行政研究也不能识别出对该领域最为重要的中心议题。
近年来,国内学界有不少反思中国公共管理学或公共行政学研究现状及问题并倡导研究规范化的文章。总的看来,目前我国公共管理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学科研究范式的不成熟。表现为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够明确,定位模糊,研究范围过于宽泛;未能梳理出核心的研究领域和提炼出重要主题,缺乏有效的研究路径、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牢固的理论基础。
(2)严谨研究方法的缺乏。长期以来,学科研究的方法论、方法和技术的探索、引进、提炼及应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研究中缺乏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并存在重质而轻量、重概念推演而轻经验分析、重宏观研究而轻微观研究的倾向。
(3)理论建构及学术创新的薄弱。说到这个问题,国内学者马骏指出:许多研究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研究问题,没有文献评估,没有深入地研究因果关系,没有构建出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更没有进行理论检验,或者理论观点没有经验事实的支持。
因此,中国公共管理学科下一步的发展,应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知识积累以及方法论的自觉。如果公共管理学或公共行政学要增加其科学性或学术性,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避免学科身份危机的话,那么研究者就必须朝着理论构建和学术创新的道路前进,把公共行政学的理论构建和知识增长作为首要任务。这中间要做的工作很多,主要包括:
(1)为公共管理学“划界”。应弄清其学科性质,限定其研究范围,梳理核心的研究领域,提炼重要主题。公共管理学或公共行政学与主流社会科学不同,前者被认为是一个为知识而知识的领域(纯科学和经验科学);后者被认为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学科,与法律、教育、管理、规划、建筑等基本属于同一类型的学科。事实上,公共管理学或公共行政学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是一种实践和职业,还是一门“艺术”。在沃尔多(DWaldo)看来,公共行政不同于社会学和政治学,它既是一种研究,也是一种实践。作为学说和学科的公共行政可以称为大写的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作为政府管理实践活动的公共行政可以称为小写的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联使大写的公共行政与其他社会科学分离开来,并意味着需要一套专门的研究问题和适合于解决问题的研究设计。
公共管理学或公共行政学是一个跨学科而又分散的知识领域,许多学科为其发展作出贡献。它自身要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而不是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附庸,需要发展出自己的严谨的研究方法。为此,必须弄清公共管理学与相近学科的关系,聚焦本学科的核心问题,梳理出基本的研究领域或分支学科,并提出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其实,有两个核心议题贯穿公共行政学发展历史的始终:一是公私部门的异同以及公共行政区别于工商管理的特点;二是政治—行政的划分。以这两个问题为焦点,可以把公共行政学的知识集中起来;搞清楚这两个问题也有助于确定公共行政学与前述相近学科的边界。同时,要梳理并划分公共管理学的主题领域或分支学科,提炼出重要的科学问题,并加强对这些分支学科及重要主题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主题领域有:公共组织理论、公共预算与财政、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公共政策分析、比较和国际公共行政、数据管理和研究方法、政府改革与治理、政府间关系、政府工具、司法行政等。聚焦并推进这些主题领域的研究,必将大大夯实公共管理学科的知识基础。
(2)引入多样化的研究方法。针对缺乏严谨的研究方法的问题,学界应该加强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探索,引入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这包括从问题或假说的提出到理论的形成、检验和发展的整个研究过程所使用的基本方法及技术。正如盖·B·亚当斯(Guy BAdams)所言:公共行政的研究不仅需要包括定性定量方法,也非常需要批判性的、以历史为基础的研究。当前我国的公共管理研究特别需要加强对经验研究或实证分析方法及技术的研究、引进和应用,补好经验—分析方法及技术这一课。另外,还必须借鉴并应用当代科学方法论(如系统分析)和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所发展起来的行之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奠定研究方法论基础,由此推动我国公共管理学的科学化、学术化水平的提升。
(3)促进公共管理的知识增长。中国公共管理学应立足于我国及当代世界的公共管理实践的研究,着力进行理论建构和学术创新,形成中国学派与中国风格,促进公共管理知识的增长和积累。有多种理解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的方式,因而也就存在多种知识增长及理论建构的途径。一般认为,当代公共管理研究有三种主要的研究模式或知识增长的途径:解释性(实证性)研究、诠释性(历史—解释)研究和批判性(辩证—批判)研究。在杰伊·D·怀特(Jay DWhite)看来,解释性或实证性研究固然重要,但诠释性研究和批判性研究也同等重要,“诠释和批判应该被看作是公共行政知识增长的合法贡献者,公共行政学的大量知识正是这样得以发展的”。因此,公共管理的知识和理论发展应该以多种方式进行,包括假设检验、案例研究、比较分析、行政和政策过程分析、资料(内容)分析以及对该领域的整体或部分的历史诠释(历史研究)、演绎论证、哲学批判和对行政经验的个人反思。此外,如玛丽·R·施密特(Mary R.Schmidt)所言,与科学的研究(通过演绎、理论检验和受控制的实验进行的研究)不同,直接的、亲自参与的知识类型同样十分重要,“所有的知识种类和来源没有孰优孰劣,它们仅仅是感知并组织我们对丰富和复杂现实的有限理解的不同方式”。中国公共管理学应采用多样化的知识增长及理论建构的途径,奠定学科基础,拓展学术视野,丰富理论内容,加速知识积累。
陈振明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