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只是预演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一切只是预演
|
ISBN: | 978-7-300-14845-8 |
条码: | |
作者: |
沈旭晖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32.00
折扣价:¥28.80
折扣:0.90
节省了3.2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208页
|
发行编号: | 148458 |
每包册数: |
10
|
出版日期: |
2012-02-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为香港知名评论家沈旭晖先生最新的文化作品集。全书共分四辑,广泛涉猎中外电影,并由电影“起兴”,巧妙地深入到世界通史、人性明暗、娱乐事件、政治隐秘多个层面。作者看似是在说电影,实际上却是把玩国际关系和电影间的互动,教读者如何从电影里看出繁复细密的国际政治与历史的变化。 其思想如剃刀,文风如影像,知识内涵更是引得两岸三地众多著名文化名人的一致赞誉,在泛电影的谈论之外,亦表现出很强的文学性。
|
作者简介: |
沈旭晖,1978年生于香港,香港国际关系学者,牛津大学国际关系博士,耶鲁大学政治学硕士及学士毕业。以国际关系和比较政治为研究方向,但也曾读历史学位,论文批改老师是耶鲁大学的汉学家史景迁。定期于《明报》、《亚洲周刊》、《南风窗》、《南方周末》等媒体撰写评论,《茶杯》、《艺讯》等杂志撰写专栏,并客串主持电视、电台国际时事节目。已出版简体版《国际政治梦工场》。
|
章节目录: |
简体版序 电影挖掘历史隐秘 国王口吃小事化大的希特勒阴影 ——《国王的演讲》 贝隆夫人的盗版与翻版:封建偶像还是人民英雄? ——《贝隆夫人》 英国人肉批与开膛手的社会科学解读 ——《理发师陶德》 史诗的候选材料,不等于史诗式电影 ——《澳大利亚》 清末民初武师等同排外土霸? ——《霍元甲》 从晚清暗杀故事,重温香港涉外关系史 ——《十月围城》 谁来重构真正的太平天国? ——《投名状》 电影藏匿人性明暗 当暴君变成“存在主义哲学家” ——《捕月魔君卡里古拉》[舞台剧] 存在主义大师小丑的博弈论 ——《蝙蝠侠:黑暗骑士》 讲纳粹的童话vs.纳粹讲的童话 ——《穿条纹衣的男孩》 恐怖组织的“去妖魔化”实验 ——《饥饿》 以“张爱玲—李安”方法演绎民国四组“色﹐戒姐妹案” ——《色﹐戒》 意大利大师只为塑造国际通用的“末代”形象 ——《末代皇帝》 港产历史电影的不能承受的世界级奇女子 ——《川岛芳子》 电影八卦的软实力 解读罗琳的左翼政治符号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印巴冲突溯源:巴基斯坦人如何看《甘地传》? ——《甘地传》 蜡像馆:战前的第四权 ——《恐怖蜡像馆》 阅读“咏春政治”,可让英雄片更立体化 ——《叶问》 咏春从“私艺”到国际化的阶级分析 ——《叶问II》 大事糊涂,小事却不糊涂的名著补漏运动 ——《赤壁:决战天下》 从《让子弹飞》发掘八国联军 ——《让子弹飞》 电影浇筑政治壁垒 葡国流感的隐喻 ——《盲流感》[舞台剧] 戈达尔与法国内战的虚无 ——《小兵》 美国不外如是?大国崛起时的黑暗 ——《换子疑云》 回看梵蒂冈的“尸体政治” ——《天使与魔鬼》 以埃“仇友”关系颠覆文明冲突论 ——《乐队造访》 商榷金三角夕阳论 ——《门徒》 全球化与去殖民主义的必读普世教材 ——《海角七号》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读沈旭晖的《国际政治梦工场》,我像上了一堂历史课,或者说恶补了很多堂历史课,如果你恰好也像我一样喜欢中外历史、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这本书可以超额满足你。坦白说,我是喜出望外,一口气追读全书的每一章至误了睡眠,勤奋程度如中学时看武侠小说,快感亦然。 ——陈冠中(香港文化大家) 沈旭晖的系列作品,是在探索那些隐藏在电影中的软实力,抽丝剥茧,让读者发现在映像背后的微言大义。它不仅有娱乐指数,还有思考指数和艺术指数,成为一本最佳的“通识秘籍”——原来电影是可以这样看的,原来电影是有这么多深层意义的,原来国际政治是这样好玩的…… ——邱立本(《亚洲周刊》主编) 沈旭晖先生以近数十年来的各国电影为分析物件,进行了政治解读,不仅有政治观念的分析,也有相关政治历史背景、相关人物的故事以及秘闻之类的介绍,信息量如此丰富,让人佩服,尤其对我来说是一次电影大补课。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作为普通读者,“知识”和“智识”,是我读沈旭辉先生大作时常挥之不去的两个词汇。《国际政治梦工场》已出版三辑,作者介绍国际政治知识,发挥作为知识人智识的路数,凡读过其作品的读者,无不了然于心。 ——刘苏里(万圣书园总经理) 我一直以为通识科的推行,理应增设第七单元:专题研习——其中“沈旭晖学”肯定可成为研修的题目之一。 ——汤祯兆(香港作家) 沈旭辉是牛津大学的国际关系博士,过去几年在香港非常活跃;不但组织了圆桌精英,在香港和大陆报上写专栏,也主持过广播、电视,现在可能是香港公共领域最活跃的国际政治专家。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