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搞 反叛与颠覆 - 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内容简介: |
该书为国家社科项目“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全球化语境与新媒介环境下,今天的文化已经发生了深刻地裂变,追求轻松、快乐,往往成为人们生活的目标,也是今天文化的重要体现。网络空间上流行的各种恶搞文化,为当代人特别是青年群体提供了种种娱乐。不过,仅仅是提供快乐吗?在轻松、恶搞的外表之下,这些流行文化是否有更深层的文化思考?本书试从青年亚文化的视角,解读新媒体环境下的当代恶搞文化,探讨恶搞文化与青年人个体身份及社会认同的关系,探讨青年人是如何通过恶搞参与社会政治和文化建构。
|
作者简介: |
曾一果: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访问学者;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等7个研究项目;在《文学评论》《国际新闻界》《文艺研究》《现代传播》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想象城市——中国当代文学与媒介中的“城市”》、《大众传媒与都市文化》等专著;研究领域为媒介文化研究、传媒与城市文化研究,新媒体与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等。
|
章节目录: |
今天,你恶搞了吗?/1 今天,你恶搞了吗? /3 网络社会的崛起 /5 网络恶作剧者 /9 青年、新媒介与恶搞 /14 恶搞文化简史 /20 媒介文本的繁殖与生长 /25 “互文性”文本 /27 “大话”时代 /29 拼贴的风格 /40 “五道杠少年”事件 /44 反讽与戏仿 /50 恶搞文化的符号游戏 /55 创造新文化?/61 反文化的时代 /63 越恶搞越快乐 /73 芙蓉姐姐的粗俗文化 /84 “无厘头”与“不靠谱青年” /99 小结 /106 另类的青春抵抗 /109 恶搞的政治学图景 /111 底层社会的“呐喊” /115 微博:介入社会 /121 “潘金莲日记”:性感的身体政治 /129 小结 /138 跨文化的恶搞 /141 《功夫熊猫》的“中国想象” /144 跨文化的“西游故事” /148 给力?不给力? /154 小结 /160 被消费的恶搞 /161 消费社会与文化商品 /163 亚文化的“商业形塑” /168 “符号商品”与身份认同 /174 中产阶级趣味的恶搞 /179 小结 /184 主要参考文献 /185 新媒介与恶搞文化大事记 /187 后记 /189
|
精彩片段: |
今天,你恶搞了吗? “今天,你恶搞了吗?”“恶搞”一词从日本传入,在今天,大概是最流行的网络词汇之一。恶搞的日文叫“KuSo”,是日本电子游戏中的一种“次文化”,意思是认真地“玩烂游戏”,是年轻电玩家所做的事情。后来这种电子游戏的“次文化”传到了中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然后又传到了祖国大陆,在青年人中流行。而到了新媒介时代,恶搞的风气愈演愈烈。对此,有人欢喜有人愁。 2006年年初,一段名叫《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恶搞视频在网络上蹿红,开启了大陆网络恶搞视频的先河。在此之前,网络上已经有不少恶搞性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出来之后,网络上的恶搞现象就更加普遍了,今天人们随便打开一个网站,都可以看到无数恶搞文字、图片或者视频。恶搞文化的泛滥当然与人类媒介的技术发展有很大关系,每一次媒介技术的更新与变革,其实也是一场文化的变革,从古代的印刷文明,到今天发达的网络,人类的文化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随处可见的恶搞文化,便是新媒体技术的“产儿”。 今天,你恶搞了吗? “今天,你恶搞了吗?”这是近几年来在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下面就是笔者以“今天,你有没有恶搞”为题,与几位朋友闲聊时,得到的一些回答。 “当然干过一些恶作剧的事,在4月1日愚人节那天,在同学的背后贴一张纸条。当时就是觉得好玩,其实也没有什么。愚人节来了,总要找点事情,让大家都乐一乐,没事偷着乐吧!其实这也是一种抒发压抑的方法。今天到处都是恶搞现象,我个人觉得这反映了现代人的浮躁心理吧。不过,恶搞也是借助于现代的传播手段被放大了。” “我和几个同学倒是做过一个恶搞的视频,这是上周老师的课时,周老师布置的作业。当时,索性就用一个恶搞的形式搞笑一下,当然,也是为了标新立异,引起别人的关注而已。” “对于这个时代,我真的很失望,似乎所有的人都在恶搞,我周围的同学似乎都没有什么信仰,我自己也没有什么信仰,可心里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感觉哪里不对劲,但让我说哪里不对劲,说实话,我也不大说得出来,但每天看网上那么多的恶搞,我也真的不太喜欢。” “恶搞?恶搞过啊。我觉得恶搞是一种抵抗行为,一种迂回、偷袭式的激进表达,其中暗含非常丰富的话语智慧,尤其在我们国家,每一种激进的表达都涉及修辞技巧的问题,同时,恶搞的核心基质依然是破坏性的,其政治抵抗力往往是有限的、不完整的,而且其致力于制造公共围观,娱乐性大于政治性,玩玩而已。在政治层面可能兑换不了什么,但往往能转化为眼球时代所需要的某种象征性利润,最终往往很难在社会行动方面产生动员作用,其宿命就是被另一种围观所驱赶,或者被某种商业的、政治的话语所收编。” 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恶搞”这个词语在今天大家已经不陌生,特别是在当今的网络社会,恶搞几乎成了年轻人的“口头禅”。每个人,无论是什么样的人,似乎也都有过恶搞。当然,每个人的恶搞程度是不同的,有些人只是简单地逗乐,还谈不上恶搞,有一些仅仅是“搞怪”或者“恶作剧”,是一般意义上的恶搞,而有一些恶搞则很典型,就是用滑稽、反讽和嘲笑等方式去看待某种事物。百度百科这样定义恶搞:“恶搞文化又称为KuSo文化,正式名称是恶意搞笑。由日本的游戏界传入中国台湾地区,成为台湾地区BBS网络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然后,这种新文化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地区,继而传到祖国大陆。恶搞,现在更多的人的理解一般为:用滑稽、搞笑等方式表达自己心里对某些事物的看法。”http:∥baike.baidu.com/view/4337.htm. 对于今天随处可见的恶搞,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如上面的这几位朋友都是年轻人,主要是大学生,也有“80后”出生的年轻学者,他们对于恶搞的观念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当然和他们的出身、教育和人生经历有关。但不管如何看待恶搞,这些人都提到了两点:(1) 恶搞现象已经很普遍,不必大惊小怪。(2) 恶搞现象是新媒介的产物。尽管人类很早就有各种恶作剧行为,但是恶搞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却是和今天的技术发展,也就是和网络时代有着密切关系。没有网络这些现代传播手段,恶搞不会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