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恶搞 反叛与颠覆 - 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恶搞 反叛与颠覆 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ISBN:7-5672-0540-6/C913.5 条码:
作者: 曾一果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异形16开
定价: ¥28.00  折扣价:¥25.20
折扣:0.90 节省了2.8元
字数: 164千字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页数: 106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3-06-30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该书为国家社科项目“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全球化语境与新媒介环境下,今天的文化已经发生了深刻地裂变,追求轻松、快乐,往往成为人们生活的目标,也是今天文化的重要体现。网络空间上流行的各种恶搞文化,为当代人特别是青年群体提供了种种娱乐。不过,仅仅是提供快乐吗?在轻松、恶搞的外表之下,这些流行文化是否有更深层的文化思考?本书试从青年亚文化的视角,解读新媒体环境下的当代恶搞文化,探讨恶搞文化与青年人个体身份及社会认同的关系,探讨青年人是如何通过恶搞参与社会政治和文化建构。

作者简介:
曾一果: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访问学者;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等7个研究项目;在《文学评论》《国际新闻界》《文艺研究》《现代传播》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想象城市——中国当代文学与媒介中的“城市”》、《大众传媒与都市文化》等专著;研究领域为媒介文化研究、传媒与城市文化研究,新媒体与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等。

章节目录:
今天,你恶搞了吗?/1
今天,你恶搞了吗? /3
网络社会的崛起 /5
网络恶作剧者 /9
青年、新媒介与恶搞 /14
恶搞文化简史 /20

媒介文本的繁殖与生长 /25
“互文性”文本 /27
“大话”时代 /29
拼贴的风格 /40
“五道杠少年”事件 /44
反讽与戏仿 /50
恶搞文化的符号游戏 /55

创造新文化?/61
反文化的时代 /63
越恶搞越快乐 /73
芙蓉姐姐的粗俗文化 /84 “无厘头”与“不靠谱青年” /99
小结 /106

另类的青春抵抗 /109
恶搞的政治学图景 /111
底层社会的“呐喊” /115
微博:介入社会 /121
“潘金莲日记”:性感的身体政治 /129
小结 /138

跨文化的恶搞 /141
《功夫熊猫》的“中国想象” /144
跨文化的“西游故事” /148
给力?不给力? /154
小结 /160

被消费的恶搞 /161
消费社会与文化商品 /163
亚文化的“商业形塑” /168
“符号商品”与身份认同 /174
中产阶级趣味的恶搞 /179
小结 /184

主要参考文献 /185
新媒介与恶搞文化大事记 /187
后记 /189

精彩片段:
今天,你恶搞了吗?

“今天,你恶搞了吗?”“恶搞”一词从日本传入,在今天,大概是最流行的网络词汇之一。恶搞的日文叫“KuSo”,是日本电子游戏中的一种“次文化”,意思是认真地“玩烂游戏”,是年轻电玩家所做的事情。后来这种电子游戏的“次文化”传到了中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然后又传到了祖国大陆,在青年人中流行。而到了新媒介时代,恶搞的风气愈演愈烈。对此,有人欢喜有人愁。

 2006年年初,一段名叫《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恶搞视频在网络上蹿红,开启了大陆网络恶搞视频的先河。在此之前,网络上已经有不少恶搞性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出来之后,网络上的恶搞现象就更加普遍了,今天人们随便打开一个网站,都可以看到无数恶搞文字、图片或者视频。恶搞文化的泛滥当然与人类媒介的技术发展有很大关系,每一次媒介技术的更新与变革,其实也是一场文化的变革,从古代的印刷文明,到今天发达的网络,人类的文化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随处可见的恶搞文化,便是新媒体技术的“产儿”。
 
今天,你恶搞了吗?

“今天,你恶搞了吗?”这是近几年来在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下面就是笔者以“今天,你有没有恶搞”为题,与几位朋友闲聊时,得到的一些回答。
“当然干过一些恶作剧的事,在4月1日愚人节那天,在同学的背后贴一张纸条。当时就是觉得好玩,其实也没有什么。愚人节来了,总要找点事情,让大家都乐一乐,没事偷着乐吧!其实这也是一种抒发压抑的方法。今天到处都是恶搞现象,我个人觉得这反映了现代人的浮躁心理吧。不过,恶搞也是借助于现代的传播手段被放大了。”
“我和几个同学倒是做过一个恶搞的视频,这是上周老师的课时,周老师布置的作业。当时,索性就用一个恶搞的形式搞笑一下,当然,也是为了标新立异,引起别人的关注而已。”
“对于这个时代,我真的很失望,似乎所有的人都在恶搞,我周围的同学似乎都没有什么信仰,我自己也没有什么信仰,可心里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感觉哪里不对劲,但让我说哪里不对劲,说实话,我也不大说得出来,但每天看网上那么多的恶搞,我也真的不太喜欢。”
“恶搞?恶搞过啊。我觉得恶搞是一种抵抗行为,一种迂回、偷袭式的激进表达,其中暗含非常丰富的话语智慧,尤其在我们国家,每一种激进的表达都涉及修辞技巧的问题,同时,恶搞的核心基质依然是破坏性的,其政治抵抗力往往是有限的、不完整的,而且其致力于制造公共围观,娱乐性大于政治性,玩玩而已。在政治层面可能兑换不了什么,但往往能转化为眼球时代所需要的某种象征性利润,最终往往很难在社会行动方面产生动员作用,其宿命就是被另一种围观所驱赶,或者被某种商业的、政治的话语所收编。”
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恶搞”这个词语在今天大家已经不陌生,特别是在当今的网络社会,恶搞几乎成了年轻人的“口头禅”。每个人,无论是什么样的人,似乎也都有过恶搞。当然,每个人的恶搞程度是不同的,有些人只是简单地逗乐,还谈不上恶搞,有一些仅仅是“搞怪”或者“恶作剧”,是一般意义上的恶搞,而有一些恶搞则很典型,就是用滑稽、反讽和嘲笑等方式去看待某种事物。百度百科这样定义恶搞:“恶搞文化又称为KuSo文化,正式名称是恶意搞笑。由日本的游戏界传入中国台湾地区,成为台湾地区BBS网络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然后,这种新文化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地区,继而传到祖国大陆。恶搞,现在更多的人的理解一般为:用滑稽、搞笑等方式表达自己心里对某些事物的看法。”http:∥baike.baidu.com/view/4337.htm.
对于今天随处可见的恶搞,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如上面的这几位朋友都是年轻人,主要是大学生,也有“80后”出生的年轻学者,他们对于恶搞的观念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当然和他们的出身、教育和人生经历有关。但不管如何看待恶搞,这些人都提到了两点:(1) 恶搞现象已经很普遍,不必大惊小怪。(2) 恶搞现象是新媒介的产物。尽管人类很早就有各种恶作剧行为,但是恶搞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却是和今天的技术发展,也就是和网络时代有着密切关系。没有网络这些现代传播手段,恶搞不会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