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客 炫目与自恋 - 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内容简介: |
该书为国家社科项目“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拍是一种记录,拍是一种表达,拍是一种娱乐。本书试图描述当下拍客、拍客影像和拍客文化,还原虚拟的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不断激荡的现状;通过具有特殊风格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法,提醒我们注意主流文化没有关注到的某些区域。
|
作者简介: |
陈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讲师;在新闻传播类各级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研究项目、江苏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和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等。
|
章节目录: |
目录 第一章 拍客小史:谁在拍摄谁? 一、上层的画面 二、艺术与革命 三、业余的记录者 四、波普与多元 五、草根的呐喊 第二章 拍客的视觉呈现 一、互联网时代拍客“大起底” 二、另类的风景 三、自我的呈现 四、拍客亚文化的生产流程 五、拍客这样做新闻 第三章 揭秘拍客走红 一、草根网民的力挺 二、商业力量的形塑 三、社会事件的介入 四、主流社会的“收编” 五、拍客与大众图像消费 第四章 拍客的“二次曝光” 一、文化是平常的 二、接受者的文本生产 三、群体、阶层与性别 四、情感、快感与游戏 五、技术、城市、新纪录 第五章 “拍”往何处 一、主文化吸纳亚文化 二、独立影像的崎岖之路 三、资本化的影像运作 四、玩我自己的 五、不确定的未来 结语 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后记
|
精彩片段: |
第一章 拍客小史:谁在拍摄谁? “拍客”作为当代的一种影像交流传播方式,最基本的含义是指,通过将自己所拍的图片或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与他人共享的一群人,也指他们的这种行为方式。作为一种网络时代的“客”文化,“拍”满足与释放了网民的拍照快感,引爆了网民的创意灵感,颠覆了传统的美学价值,成为web2.0时代的风向标。 拍客拍自己、拍美女、拍城市喧嚣、拍花花草草、拍天下大事、拍凡人琐事,他们不注重意义但注重好玩。作为视觉传播时代的新锐人群,拍客既是奇趣事件的见证者,也是分享与传播者。拍客可能没有精良的装备,没有专业的剪辑功力,但只要拥有一个普通数码相机或家用DV,甚至是一部有拍摄功能的手机,再加上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能随时随地将身边的故事记录下来。网络技术的进步,也给拍客增加了一个“利器”,无论是专业的视频分享网站,还是个人的微博,都可以是拍客展现自己 与展现世界的舞台。 中国人自古就有侠客文化,喜欢用“客”来命名某一类人。拍客这个同样以“客”冠名的亚文化族群,并不像网络上的“黑客”、“博客”、“极客”等等“客”群体那样,有自己对应的英文名称。国内有人把拍客翻译成shutterbug,但这一词意为“业余摄影迷、狂热的摄影爱好者”,这群人的重点在不断追踪新式的器材装备,基本上属于“发烧友”。根据笔者的考察,中国的拍客大多在器材上并不痴迷,他们更注重某些特定题材和内容。因此,当2005年前后这个名词出现在中国互联网上的时候,它应该是一个“中国制造”。 社会、科技和文化的变革是拍客及其文化出场的语境。人们都希望自己长生不老,当个体的衰老和消逝不可挽回,常人能期盼的就是将影像继续保存在记忆、书籍、相册和屏幕中。20世纪以来,随着摄影器材和影像工业的发展,其大众化的趋势也日渐明朗,一个家庭从拥有一本相册,到拥有一台相机,甚至拥有一台手持式摄影机。电视设备出现之后,录像机和摄像机也遵循了这个逻辑。时至今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也为视觉文化增添了新的推动力,图片和视频浪潮席卷了网络。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这一回,我们既可能是这些视觉内容的观 众,也可能是这些内容的生产者。 传统的胶片摄影理念和技术,彻底被熟练掌握数码相机、手机的年轻人颠覆了。无须考虑太多,不要条条框框,我拍我想要的世界。今天的拍客,像端着一把子弹无限量的冲锋枪, 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扫射。 视觉文化或者图像经验成为考察这个时代的一种路径,它反映出的是一种新的文化取向,虽然视觉文化不可能完全取代以语言文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文化传播中图像符号正在不断“挤兑”文字符号,日趋获得一种新的主导权,“读图时代”悄然来临。以图像消费为主的视觉文化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大众文化旨趣的转变。与文字联系在一起的关键词是理性、阅读、书写,它需要人们用较长的时间去学习、掌握、领悟,这些关键词在图像消费时代已经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图像消费的那种体验和快感。一方面,图像简化了文字文本,破坏了文本的审美意境和神韵,割裂了传统叙事的体例;另一方面,图像形象直观、容易理解,以极低的“门槛”让所有人参与其中。 让我们回到“拍”或者“拍客”的问题上来。从纯粹的发生学上看,最早的摄影者、最早的电影制作者,不就是最早的“拍客”吗?如果不是人物的穿着举止、画面的色彩和清晰度让我们感到不是同一个时代,卢米埃尔兄弟最早的那些电影画面和今天互联网上的视频短片又有多大区别呢?我们甚至能够在Youtube网站上找到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影像合集,他们俨然是一对“穿越”了互联网时代的拍客。 媒介形态变化只是我们考察拍客的一个维度。如果不看到这一点,我们似乎会觉得,今天的拍客与历史没有任何关系,笑问“客”从何处来;但如果停留在这一点上,我们则隔断了拍客与当代社会的互动关系。我们不妨这样来看待今天的“拍”: 拍是一种纪录。这种纪录可以是个人随意的拍摄,也可以是有目的的社会调查,它纪录的是个体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可以是无聊的、零散的、碎片的,但也可能促进视觉经验的民主化; 拍是一种表达。这种表达可以是轻言慢语,也可以是放声歌唱,它表达的是个体或是群体的情绪与立场,可以不同于甚至迥异于主流的意识形态,也可以激起广泛的认同; 拍是一种娱乐。这种娱乐就在拍的过程中,可以反叛、可以消解、可以再创造,它不同于主流媒体的传播内容,但也可能被主流所吸纳。我们可以为了什么目的去拍,也可以仅仅为了拍而拍。 这样的“拍”因为有了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条件而成为一群人的日常经验,又因为具备商业价值而成为资本追逐的目标,也因为大众的参与互动成为了一种文化仪式,更因为以上多重因素的合力而获得了某种权力。那么,让我们从这里开始,补录拍客的前世今生,探讨拍客的N种可能。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