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路——疯狂的高利贷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跑路——疯狂的高利贷
|
ISBN: | ISBN 978-7-5615-4208-8/F·753 |
条码: | |
作者: |
周德文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版1印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35.00
折扣价:¥33.25
折扣:0.95
节省了1.75元
|
字数: |
180千字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40
|
出版日期: |
2012-05-09 |
|
内容简介: |
2011年,温州的民间资本走到了一个关口,大量的企业停产、倒闭,温州的大小老板们纷纷跑路。事态最终严重到引起了中央的注意,2011年10月初,温家宝总理到访温州,进行调研,了解温州当地的经济社会情况,尤其是民营企业和民间金融。 在温州"金融危机"的背后,是高利贷的身影。高利贷与温州民营企业、温州地方金融的关系千丝万缕,牵一发而动全身。跑路的温州老板们、倒闭的温州企业或多或少都与高利贷有关,甚至有些跑路的老板就是因为欠下了巨额的高利贷无法偿还而选择了出逃。 那么,温州的高利贷为何如此盛行?温州的民间金融为何如此发达?高利贷与民间金融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那些跑路的老板们,是如何一步步走进高利贷的泥潭中的?看本书为你一一解开谜底。
|
作者简介: |
周德文 高级经济师、高级经营师、大学教授(兼),男,汉族,1961年7月出生。浙江江山人。民进会员。温州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兼任: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民进中央参政议政特邀研究员、全球中小企业联盟副主席、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世界经济贸易联合促进会副会长、APEC中小企业联盟中国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环境保护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民营经济研究与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民进温州市委第三、四、五届副主委、温州市工商联o总商会副会长、温州市八届政协常委、温州市十届人大代表、财经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长期跟踪研究温州模式,被誉为温州民间资本代言人,且长期带领温州资本团体赴各地考察房产等投资项目。著有《温州样本》、《走出困局》《温州资本干的就是和你不一样》《最牛投资客》《最牛买房客》等作品,均引起强烈反响。
|
章节目录: |
自序 跑路、高利贷和民间资本的思考 前言 不要做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 第一章 跑路的大老板们 第一节 温州老板跑路潮 第二节 好人胡福林 第三节 引起雪崩的小雪球 第四节 "卖钱"的买卖不好做 第五节 好心帮忙,代价高昂 第二章 疯狂的民间资本 第一节 被房炒的炒房人 第二节 富炒煤炭穷炒棉花 第三节 炒房炒煤不如真金白银 第四节 资本在运动中才能增值① 第五节 误入歧途的发财模式 第六节 魅惑的麦道夫骗局 第三章 纸醉金迷的温州人 第一节 3亿元的赌债 第二节 "刀钱" 第三节 "太太"赌博团 第四节 温州奢侈品调查 第五节 温州宝马乡 第四章 先天堂后地狱的放贷者们 第一节 被劫持的女财神 第二节 贪心不足蛇吞象 第三节 "官银"的身影 第四节 全民放贷潮 第五节 堕入地狱的银行职员 第五章 绝望的民字头 第一节 从产业大亨到不良资产 第二节 看上去很美的民营经济 第三节 高利贷之殇 第四节 玻璃门和弹簧门 第五节 自相矛盾的国家政策 第六节 从36条到9条 第六章 小企业的生死局 第一节 卷入漩涡的商业银行 第二节 叩问中小企业融资难 第三节 温总理的温州行 第四节 4万亿的背后 第五节 民间资本等待招安 后记 死掉不一定是坏事 编外 温州人的"钱"故事 附录一:中国高利贷大事记 附录二:"国九条" 附录三:旧36条 附录四 新36条 附录五 银监会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
|
精彩片段: |
前言:不要做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创造了巨大财富,温州民间积累了大量财富。到2010年底,温州人手中的资本总量大约有7500亿元人民币。①
2009年,温州市的GDP总量是2527.34亿元;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397983亿元。也就是说,2010年温州人手中的钱相当于一年前温州国民生产总值的3倍,是2010年中国GDP总量的六分之一。说温州人富可敌国,也并不算夸张。
温州人有温州人的性格和特点,他们几乎从生下来就喜欢冒险和投资,加上资本逐利而流的本性,温州人手中的这几千亿财富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流动的脚步,几乎中国所有的热点投资项目的背后,都有温州人的身影。
2001年,温州人开始有组织的大规模进入上海、北京、广州、杭州等大城市购房。这一年温州人在房地产市场上投入了2000个亿。仅在上海、北京两地就投入1000多亿;
2002年,全国能源紧缺,煤炭价格飞涨,温州民间资本流向山西,收购了山西省60%的煤矿;
同样是2002年,全国棉花减产,棉价上升,温州30亿民间资本进入新疆收购棉花;2006年商品期货牛市,温州许多民资投向有色金属矿产;2007年,石油价格上涨,50亿温州民资进入西部收购油井……
不仅是国内的投资项目让温州人着迷,国外的投资热点也同样吸引着温州人。
俄罗斯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国内轻工业制品严重短缺,于是温州人就将与义乌一样的小商品城开到了莫斯科;迪拜的国王要建世界上最高端的住宅区,于是温州人的炒房团就杀到了阿联酋;战后的伊拉克物资匮乏,石油换来的美元花不出去,于是温州人就将中餐馆开到了巴格达……
温州民间资本在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的活跃投资,被人们冠以一个"炒"字来表达。如炒房、炒煤、炒棉、炒矿、炒石油等等。而温州人也因为这个"炒"字而给人们留下了"扰乱经济"的印象。
温州人所到之处,必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当地人总会将温州人视作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头号大敌。美国纽约、新西兰等地甚至发布法令,禁止温州人(中国人)购买当地房地产。
温州民间资本盲目的流动投资行为在实现了资本快速增值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由于中东政策的波动,近年来,温州民资在迪拜损失10多亿;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投资山西煤矿的500亿元温州民资损失近半;俄罗斯灰色清关,造成了温州商人70亿的损失……
从2008年开始不断遭受重创的温州民间资本,开始像一头野兽一般疯狂的寻找新的投资对象。在国际经济一片萧条,国内宏观政策收紧的大背景下,温州资本开始觉得实业投资变得愈加渺茫。于是,越来越多的温州民间资本开始寻求投资金融,直接用钱生钱。
早在2005年上半年,由浙江泰力实业有限公司牵头,包括中瑞集团在内的几家温州企业就试图申请成立一家名为"建华银行"的民资银行,但民资进军金融业的这次尝试,由于政策限制而最终以折戟沉沙告终。②
正途金融的失败让温州的民间资本开始进入金融业的灰色地带,私人借贷开始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急于求成的"投资者"开始进入"高利贷"行业。
相比2011年的"高利贷",温州地区早期的"高利贷"还处于比较理性的阶段。从一两分利开始,大部分针对实体经济的放贷范围,这些至少让温州的"高利贷"还是以一种"帮助中小企业融资的身份出现。"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高利贷"渐渐变成了"高"利贷。
动辄五六分利的高息,开始让温州的高利贷行为完全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意义,而变成了"疯狂的人民币"。伴随着越来越离谱的利息,在短短不到1年的时间里,温州的高利贷债主们就体会到了从天堂到地狱的感受。
最初的高利贷市场上,钱是贷给需要钱的企业主们的,那时的市场是强劲增长的,商品是供不应求的,高利贷是不会有人还不上的;
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靠着"高利贷"发财的时候,这种曾经看上去很美的民间融资形式开始变得没有看上去那么美了。
看着同乡们放贷赚了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钱放贷。"高利贷"的市场利息也由一分两分变成了八分九分。疯狂的"高利贷"如同庞氏骗局的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引发了一场金融大雪崩。而那些刚刚入市的人,都成了没能跑掉的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成了资本灾难下的亡灵。
无论是在俄罗斯灰色清关还是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中受损的温州民资,都不过是没有伤筋动骨的资本缩水,而这次高利贷带来的伤害却是更加真切的切腹之痛。
一夜之间失踪的50个规模以上企业的大老板们;突然消失的银行职员;变得节衣缩食的公务员;不敢开口借钱的小企业主;无数因借贷放贷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家庭……当这些来到面前的时候,损失一点钱又算的了什么呢?
资本天然具有盲目性,如果人不能驾驭这种盲目性,而是由着这些资本乱来,最后倒霉的一定是自己。
也许有人将温州民资的这次"杀鸡取卵"的大投机看成是民间资本的末路狂花,不过熟知温州的人都会知道:虽然温州的民间资本在近几年的投资中走得颇有一些不顺,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民间资本就真的没有其他的选择。除了这些疯狂"炒钱"温州资本外,还有相当多的民间资本创出了自己的道路。
很多温州人这几年对投资领域的创投公司、基金项目,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0年,仅进入创投领域的温州资本就达到了1500亿元。这些投资涉及了300家创投机构。
除了床头,温州资本在金融领域的投入也达到了1000亿元的规模,而其他领域的投资也接近1000亿元。
也就是说,3500亿的温州民间资本--将近温州民间资本总量的一半--进入了金融和创投领域,。与此同时,聪明的温州人在实业一片"萧条"的背景下,依然找到了那些发展前景广阔的实体产业。石化、IT、生物工程、新能源都成为了温州人的投资首选。
不过半数温州资本能够找到出路显然还是不够的,但是剩下的一般资本同样很难依靠温州民间资本自身解决。政府的力量对于驾驭温州民间资本这头规模高达7500亿的资本巨兽的必要性同样不可忽视。
出台制度化、规范化的民间资本管理办法;引导民间资本沿着制度化的政策路径与资金需求方实现有效对接;进一步完善民间资本运作的法律法规;强化对民间资本管理的手段与措施,遏制民间资本的盲目运作;在法律层面上对民间资本的法律主体地位予以确认……温州人和他们的资本都期待着政府的力量。
民间资本希望得到政府的"招安"。富起来的温州人希望有人能够引导他们把钱投到那些阳光的地带;他们希望有人能为他们变出一本适于投资的"产业指导目录";他们希望有人能为他们公布明晰的民间资本准入标准和准入时限;他们希望政府能够放宽民间资本股权比例限制;他们希望政府能够适度允许民间资本参与重点行业项目建设……
扩大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区域;允许民间资本参股贷款公司;鼓励在外的民资回乡投资;支持民间资本投资高新技术、环保产业;打开民间资本投资大型基础设施和资源性项目的大门;铁路、地铁、桥梁、高速公路、石油、河流、风景区……凡是这些需要钱而又能赚钱的领域,民间资本都希望能够进入。
温州人敢打敢拼,不怕失败,但是一旦失败,他们同样可以快速的从失败中站出来,带着从失败中吸取的经验重新前进。
2011年最后的两个月里,迷失了方向的温州资本重新发现了自己的归属他们开始,从煤矿撤退杀入新能源领域;他们开始从楼市撤退进入创投;他们开始从"高利贷"中抽身,渴望重新投身实业。
也许温州人没有办法控制国家政策,也没有办法开拓一片新的投资领域,但是至少,作为资本的持有人,他们可以选择不要贸然进入那些灰色的地带,成为击鼓传花的最后一人。而聪明的温州人,一定不会让人们失望,一定不会让我这个爱着温州的人失望,温州和它的财富,一定会再次成为中国私营经济领域里那颗王冠上的宝石。
①《民间资本出路在于转型》,周德文,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1月17日,第007版。
②《现在的典当行做的都是哪些买卖》,温州晚报,2010年06月05日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