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第三版)(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刑事诉讼法(第三版)(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
ISBN: | 978-7-300-16094-8 |
条码: | |
作者: |
陈卫东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3-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49.00
折扣价:¥44.10
折扣:0.90
节省了4.9元
|
字数: |
640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160948 |
每包册数: |
7
|
出版日期: |
2012-07-23 |
|
内容简介: |
本教材在编写上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实际案例,生动地阐释法条和刑事诉讼法学原理。每章后都有练习题、案例分析题。在内容的选择上,注重法学教育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注意吸收法学教育科研的最新成果,为一线教师提供实用素材。
|
作者简介: |
陈卫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
|
章节目录: |
第一编刑事诉讼基本理论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法 第二节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与任务 第二章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外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刑事诉讼基本范畴 第一节刑事诉讼目的 第二节刑事诉讼价值 第三节刑事诉讼结构 第四节刑事诉讼结构中各主体的诉讼地位 第四章刑事诉讼基本原则 第一节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概述 第二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 第三节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原则 第二编刑事诉讼制度 第五章管辖 第一节管辖的概念、意义与确定立案管辖的根据 第二节立案管辖 第三节审判管辖 第六章回避制度 第一节回避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回避的种类、理由和适用的人员 第三节回避的程序 第七章辩护与代理 第一节辩护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辩护人的范围和辩护种类 第三节辩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节刑事诉讼代理 第八章证据 第一节证据概述 第二节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 第三节证据的分类 第四节刑事诉讼证明 第五节证据规则 第九章强制措施 第一节强制措施概述 第二节拘传 第三节取保候审 第四节监视居住 第五节拘留 第六节逮捕 第十章期间与送达 第一节期间 第二节送达 第三编审前程序 第十一章刑事审前程序概述 第一节刑事审前程序的形成 第二节我国刑事审前程序的改革 第十二章立案 第一节立案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 第三节立案程序和立案监督 第十三章侦查 第一节侦查基本理论 第二节侦查行为 第三节侦查终结 第四节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 第五节补充侦查 第六节侦查监督 第十四章起诉 第一节起诉的一般理论 第二节审查起诉 第三节提起公诉 第四节不起诉 第五节自诉 第四编审判程序 第十五章刑事审判程序概述 第一节刑事审判的概念和任务 第二节刑事审判的模式 第三节刑事审判的原则 第四节审级制度 第十六章第一审程序 第一节第一审一般程序 第二节第一审特别程序 第三节判决、裁定与决定 第十七章第二审程序 第一节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第二审程序的提起 第三节第二审程序的审判 第十八章死刑复核程序 第一节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和功能 第二节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 第三节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 第四节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 第十九章审判监督程序 第一节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第三节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的重新审判 第四节审判监督程序的改革 第五编执行程序 第二十章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 第一节执行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 第三节人民检察院对执行的监督 第二十一章执行的变更 第一节死刑、死缓执行的变更 第二节监外执行 第三节减刑和假释 第四节对新罪、漏罪和申诉的处理 第六编特别诉讼程序 第二十二章附带民事诉讼 第一节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 第三节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 第二十三章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第一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概述 第二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特有原则 第三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特点 第二十四章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 第二十五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没收违法所得程序 第二十六章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强制医疗的适用 第二十七章涉外刑事诉讼程序与司法协助制度 第一节涉外刑事诉讼程序概述 第二节涉外刑事诉讼的特有原则 第三节刑事司法协助 附录:“刑事诉讼法”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参考书目
|
精彩片段: |
刑事诉讼兼具实现国家刑罚权与保护人权之目的,在双重目的的辐射下,引出了刑事诉讼价值中公正与效率、实体真实与程序真实的冲突与协调。控(侦、 检)、辨、审三方的关系体现在刑事诉讼中即为刑事诉讼结构,控辩平衡、控审分离、辩护独立无疑是诉讼结构科学、民主、稳定的保障与体现,亦是我国优化诉讼结构的方向。 但在刑事诉讼立法上,总体上体现公正优于效率是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刑事司法如果失掉了效率,还可以认为是刑事司法;但如果失掉了公正,则失去了刑事司法的生命。研究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其意义主要在于在限制国家司法权力和保护人权之间寻找平衡点,最终实现公正与效率的调和。由于公正与效率的最佳结合是程序公正的本质,故 而,也可以说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就是实现程序公正。 刑事诉讼程序以直接追求程序公正为目标。刑事诉讼程序的目标与刑事诉讼法的目标的区别在于:刑事诉讼程序本质上只追求公正,并不考虑效率;而刑事诉讼法则要兼顾效率,或者说刑事诉讼程序关注的是通过实现程序公正确保实体公正,而刑事诉讼法则要在兼顾效率的同时对刑事诉讼程序进行必要的限制或削减。总之,刑事诉讼程序直接追求程序公正,刑事诉讼法直接追求程序正义。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