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股权战争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相关类别图书
作 者:苏龙飞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用 途:
中 图:
专 业:
制 品:图书
读 者:
最新可供书目

战争与文明:从路易十四到拿破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本书读懂30部管理学经典

清华大学出版社


算法传播十讲

苏州大学出版社


人文职场英语(第2版)学生用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数字时代的银龄行动——亚太地区老年人数字素养与技能现状调研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书名: 股权战争
ISBN:9787301162446 条码:
作者: 苏龙飞 著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45.00  折扣价:¥42.75
折扣:0.95 节省了2.25元
字数: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数: 284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3-07-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相关评论

内容简介:
民企融资上市,会遭遇陌生的资本方,遭遇创业伙伴的想法分歧,甚至会遇到家事变故的侵扰。面对不熟悉的规则世界,创始人江湖老大的心态、把董事会开成家长会的习惯思维,和投资人往往不在一个平台思考,也不在一个平台说话,诸多残酷的股权战争由此而生。这也是中国民企发展至今的必经过程。创投之间的争端跃上报端已非罕见。激烈冲突的结果,有的是创始人黯然离场——新浪王志东另起炉灶,太子奶李途纯净身出户,土豆网王微出局;创始人重获企业控制权也不乏其事——娃哈哈宗庆后驱逐了达能,阿里巴巴马云重获控股权,雷士照明吴长江再次回归……在此期间,企业本身也受到了深浅不一的伤害。
作者苏龙飞是资深财经记者,常年致力于商业与资本的报道和研究,拥有大量一手资料,并联合了宁向东、黄嵩等著名投资人、管理学者、律师等为这些案例把脉分析。对于股权争议的博弈过程,每个阶段谁出拳错误,谁得分,后来者应记取何种教训,《股权战争》一书中尽量做到全面兼顾。创投博弈的背后,既考验着企业家的人性格局、契约精神、规则意识,又拷问着中国的市场环境、资本制度、法治土壤。这是一次深入的复盘,必能为中国企业家和投资人提供有价值的纷争解决之道,让规则执行透明完善,让企业从容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
苏龙飞,资深媒体人,现任《新财富》杂志高级研究员,曾任《经理人》杂志深圳采编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商业及资本的报道和研究,著有《红筹博弈——十号文时代的民企境外上市》。

章节目录:
第一篇 资本局
企业创业往往需要资本助推,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资本是天使还是魔鬼?创始人究竟如何才能更好地驾驭资本、抓牢自己的控制权?

第1章 阿里巴巴:股东“三角恋”
自从阿里巴巴集团形成马云团队与雅虎、软银三足鼎立的股东格局之后,马云便陷入了控制权旁落的潜在威胁之中。
那场引人注目的“支付宝事件”,仅仅是马云与投资人雅虎、软银之间摩擦的一个片段。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之间的三方恩怨,从软银董事局主席孙正义决定给马云投资时起就已经注定。
评论:桃园三结义之劫/张立峰

第2章 雷士照明:股权连环局
谁也不曾想到,雷士照明的创始人吴长江,会这样毫无征兆地从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出局,又曲折地实现了回归。
曾经,他借助资本的力量,完美地解决了创业股东之间的纠纷,而今,他却陷入了又一场资本“局中局”。
此案例留给创业者的最大启示是,“不要轻易将主动权交给投资人,在创业的过程中没有人会乐善好施”(李彦宏语)。
评论:雷士博弈的24个关键词/张立峰

第3章 永乐电器:对赌的恶果
永乐电器之所以成为一个标志性的案例,不仅因为身为行业老三被行业老大吞并所造成的轰动性,更因为这是中国商界第一个因创始人与资本方对赌失败而失去企业的案例。
如果不是因为自己与摩根士丹利的对赌注定要输,他决不至于吞食将企业卖给黄光裕的苦果。陈晓,这位人称“铁算盘”的上海精明商人,最终没能躲过这出“资本劫”。
评论:伤人伤己的双刃剑/黄嵩

第4章 中国动向:惊险的赌局
这是一个观察企业如何赢得“融资对赌”的绝佳样本,创始人与投资人之间的对赌博弈,其背后是财务投资者的种种利益考量。
同样是私募融资,同样是创始人与投资人之间的对赌,甚至对赌的资本方都同为摩根士丹利,但是中国动向与永乐电器的结局却截然不同。相较于永乐电器创始人陈晓的惨淡收场,中国动向创始人陈义红最终笑到了最后。
评论:企业与资本的角色/桂曙光

第5章 人和商业:资本的暗箭
凡是从风险投资商处拿过资金的企业创业者,都不会不知道Term Sheet (投资条款清单)为何物。早年美国的VC/PE 们用巨大损失与惨痛教训换来的投资经验,最终固化成了TermSheet 的系列标准条款,以便全方位地保障自己的投资利益。
人和商业案例的独特之处在于,让公众见识了VC/PE 在向企业投资时,对于自身的利益保障,严密到了何种程度。即使企业遭遇百年难见的金融危机流血上市,VC/PE 也可以通过事先签订的协议条款确保自身投资收益,而创始人则必须付出向对方无偿出让股权的代价。
评论:“滴水不漏”的投资条款/桂曙光

第6章 娃哈哈:非正义的胜利
曾经轰动一时、持续数年的“达娃事件”,在宗庆后的眼里是“达能强购娃哈哈”,却被外界视作“宗庆后撵走达能”。
在宗庆后的主动爆料下,法国达能与娃哈哈之间那场旷日持久的股权战争,在公众视野之中拉开了帷幕。其实,与其说是达能与娃哈哈的矛盾,还不如说是达能与宗庆后个人的矛盾。
评论:“合而不谋”之下的双输/李寿双

第二篇 控制战
联合创业的股东,分歧如何解决?最终依旧是并肩作战的战友,还是变异成水火不容的仇敌?西方的公司治理逻辑在中国会水土不服么?

第7章 新浪:城头变幻大王旗
新浪的王志东辞职事件,或许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的具有公司治理意义的商业事件。创始人兼CEO 被董事会赶下台,这在中国还是头一遭,所以在当时的媒体报道中,王志东被描述成了一个充满悲情的人物。
中国的主流商业文化默认的逻辑是:创始人=老板=实际控制人,因而必然是企业的完全掌控者;但西方主流的商业文化逻辑是:创始人/CEO< 董事会<股东会,并在此基础上孕育出一整套公司治理模式。新浪是最早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之一,因而当西方逻辑与本土思维发生冲突时,初始阶段的不适与不解几乎不可避免。
评论:割不掉的阑尾/李寿双

第8章 国美电器:空前的博弈
陈晓与黄光裕之间那场发生于2010 年夏秋之交的“战争”,注定要载入中国商业史册。不仅因为跌宕起伏的剧情,以及所引发的空前关注,更因为这个案例完成了对中国公众最大规模的“公司治理”启蒙。
国美控制权的争夺战,于国美而言,实现了理想的结局。张大中的出山,是各方妥协的结果,在公司治理意义上,既避免了黄光裕的“一股独大”,也避免了陈晓的“内部人控制”。
评论:国美变局的标本意义/宁向东

第9章 中芯国际:无奈的内讧
中芯国际因股东诉求分歧而引发的内讧,被外界认为是典型的控制权之争。中芯国际面临的似乎是公司治理问题,但又决不是单纯的公司治理问题那么简单。中芯国际的问题,与其说是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还不如说是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困境的某种折射。
评论:中芯国际何去何从/符胜斌

第10章 真功夫:从亲属到反目
原本是姐夫与小舅子关系的创业伙伴,为了争夺企业的控制权,最终走到了相互敌视、仇恨的境地。
潘宇海与蔡达标两大股东,一位感性而重情义,为了安抚对方甚至愿意让出决策权;而另一位理性却缺乏安全感,为了控制权可以不顾一切。蔡达标有魄力而善于经营,但他生怕控制权被夺走,心存疑虑、不安心,最终干出了一系列事情,撕裂了股东之间的情谊。
有时候,决策的好与坏,全在决策者一念之间。真功夫这个案例,夹杂了太多情绪的失控、权欲的膨胀、人性的自私,值得所有联合创业型企业管理者反思。
评论:真功夫事件五大败笔/佚名

第11章 金山软件:烫手的控制权
严格来说,金山的两大股东求伯君与雷军,称不上存在企业控制权的争夺,甚至到了最后两人争着做“甩手掌柜”。
身为职业经理人的雷军,与老板求伯君前后共事20 年,最后能够熬成第二大股东,并且相互之间还能相安无事的,除了金山,只怕再也找不出第二家这样的企业了。
评论:雷军的先抑后扬/梁斐

第12章 太子奶:无言的结局
李途纯在其狱中遗书中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请求让我们这一代长期背负骂名、长期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企业家,死后都能得到安抚。”
这位太子奶的缔造者,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原本与投行之间的一场融资“赌局”,竟然会演化成与政府代言人之间的控制权之争,最终不仅企业雨打风吹花落去,连自己也一度身陷囹圄。
评论:三方角力的恶果/卓星煜

第三篇夫妻劫
两口子共同创业,如若日后婚姻破裂,如何避免因股东的婚姻问题对企业产生重大冲击?

第13章 土豆网:离婚蝶变效应
王微与前妻杨蕾之间的一场婚姻财产诉讼,险些将自己一手创立的土豆网的IPO 葬送了。它不仅使得土豆网的上市进程延后了超过半年时间,而且最终导致了土豆网被行业第一的优酷网收购。
一场婚变,不仅影响到一家企业的生死前途,而且还改写了一个行业的游戏规则,可谓是“名垂青史”了。这场由婚变引发的企业财产纠葛,究竟能给我们带来多少反思?
评论:“土豆条款”非万能/徐沫

第14章 赶集网:股权分割是与非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赶集网创始人杨浩然与前妻王宏艳的婚姻财产诉讼,至今依然没有定论。前妻主张分割财产,前夫则主张婚姻无效,究竟孰是孰非?谁对谁错?
这场悬在半空中、涉及企业股权的婚姻财产诉讼,究竟会对企业造成何种影响,现在还无法下定论。只是,此过程中涉及的纠纷处置,处处拷问着当事人,在利益面前,究竟应该做出怎样的人性抉择?还有,如何才能避免创始人的家庭危机危及企业发展?
评论:夫妻店投资法则/符胜斌
精彩片段:
第一篇 资本局
企业创业往往需要资本助推,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资本是天使还是魔鬼?创始人究竟如何才能更好地驾驭资本、抓牢自己的控制权?
第1章 阿里巴巴:股东“三角恋”
自从阿里巴巴集团形成马云团队与雅虎、软银三足鼎立的股东格局之后,马云便陷入了控制权旁落的潜在威胁之中。
那场引人注目的“支付宝事件”,仅仅是马云与投资人雅虎、软银之间摩擦的一个片段。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之间的三方恩怨,从软银董事局主席孙正义决定给马云投资时起就已经注定。
马云向来视孙正义为“资本恩人”,但是对于雅虎的入股,马云必定是追悔莫及。如果不是那场交易,马云决不可能失去第一大股东的地位,更不可能有控制权旁落的风险。但是历史不能假设。
在中国,“本命年”向来被视作不吉利的年份,2011年恰好是阿里巴巴成立以来的第一个本命年。对于马云来说,这个本命年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支付宝争夺战”了。
如今,支付宝已经成功地从以雅虎为第一大股东的阿里巴巴单飞出来,落入了马云的私人口袋。对此,雅虎抨击马云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窃取”了支付宝,而马云则回应说虽然“不完美但唯一正确”。他所说的“不完美”指的是,单方面取消阿里巴巴与支付宝之间的“协议控制”有违约之嫌;他所说的“唯一正确”指的是,100%遵守了国家法律。
这场持续了一个多月的风波,成为2011年度中国最大的商业新闻之一。虽然事件最终以马云与雅虎及软银达成补偿协议而告终,但马云在此次事件中的是非对错依然众说纷纭。不可否认的是,马云在此次事件中赔上了惨重
的声誉代价。
“支付宝事件”仅仅是马云与投资人雅虎、软银之间摩擦的一个片段。他们之间的三方恩怨,从软银董事局主席孙正义决定给马云投资时起就已经注定。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软银当年的投资,或许不会有今日的马云,也不会有日后孙正义牵线搭桥引雅虎入局阿里巴巴,更不会有马云与雅虎之间旷日持久的矛盾纷争。
因而可以说,马云与资本方冲突的种子,从马云创业首次融资之时起就已经埋下了。
马云创业,蔡崇信助力
据说从马云创业开始,阿里巴巴的每次内部会议都会录下视频,以作为阿里巴巴的史料供后来者看。
1999年2月20日,马云带领“十八罗汉”创立阿里巴巴时的演讲视频至今仍被保存着。在杭州湖畔花园马云那间150平方米居住兼办公的房子里,在这种简陋的办公条件下,马云以他那与生俱来的极具感染力的演讲口才向他的团队宣布:我们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不做门户,我们要做B2B,B2B将成为互联网的下一轮革命性模式。
当时,“十八罗汉”之中还没几个人能弄明白马云说的B2B究竟是什么,大概他们只能根据B2C的亚马逊与C2C的eBay去猜想B2B的模样。他们之中也不知有几个人深信马云说的是美好前景而不是“一个美丽的饼”,但无论是深信不疑还是半信半疑,总之,17个人跟随马云踏上了创业的道路。
1999年3月,阿里巴巴网站正式上线。其实,马云在1997—1999年协助外经贸部做网站时就已经将网站的商业模式酝酿出来了:架设一个连接国内外贸企业与国外进口商之间的业务联系平台,即所谓的B2B(Business To Business)。
当时马云团队能够凑出的资金只有50万元,这样的投资额对于1999年的互联网行业来说,只能用“杯水车薪”来形容。那年的三大网站——搜狐网、新浪网、ChinaRen的烧钱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互联网的创业门槛也水涨船高至百万美元级别。
因此,马云靠这50万元资本窝在自己家里“省吃俭用”办公决不是出路,寻求融资成为马云当时唯一的选择。
那时候的马云团队被称为“三无团队”(一无显赫出身,二无成功案例,三无技术优势),这种团队背景是难以入投资人法眼的。马云回忆:“我记得1999年到硅谷寻找资金,跟很多风投、资本家接洽,但是没有人有兴趣投资阿里巴巴,我被一一回拒。”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出现,对阿里巴巴的首轮融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999年6月,具有华尔街显赫背景的蔡崇信加盟阿里巴巴出任CFO。蔡崇信生于中国台湾,13岁到美国求学,最终获得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之后长期在华尔街任职。蔡崇信原本是代表InvestorAB公司去阿里巴巴考察投资项目的,他当时看到《福布斯》等美国媒体对阿里巴巴的报道,甚至“雅虎酋长”杨致远都对蔡崇信提起过马云(马云1997年帮外经贸部建网站时结识了杨致远),便对这家新生的互联网公司产生了兴趣。
1999年5月,蔡崇信从香港飞到杭州面见马云。谁知,首次见面,蔡崇信便被马云那极富感染力的演说打动了,与马云一连聊了四天。特别是当蔡崇信看到那简陋办公条件下马云团队的创业激情时,他开始确信马云将会是一位独具领袖气质的企业家。
聊着聊着,蔡崇信干脆就直接跟马云提出:“Jack(马云英文名),那边的工作我不干了,我加盟阿里巴巴。”就这样,蔡崇信成为阿里巴巴的新员工。蔡崇信放弃了自己6位数的年薪,而去当一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的CFO,并且月薪是几乎可以忽略的500元,他当时的决定至今仍令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马云能在创业之初就有一位华尔街背景的CFO加盟显然是太幸运了,相比而言,众多知名企业都是在上市前才能有幸请到如此背景CFO的,比如搜狐网的古永锵、当当网的杨嘉宏、乡村基的戎胜文等。
蔡崇信上任之初,干了两件关键的事情:其一是明确并落实了十八罗汉的股权协议,其二是帮助阿里巴巴引进了首轮融资。
在湖畔花园炎热的夏夜,蔡崇信挥洒着汗水在白板前向十八罗汉讲解股份权益,并将18份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的英文合同,让马云及其他成员分别签字画押。这意味着阿里巴巴创始人的股东地位已经在法律上得到完全约定,十八罗汉的团队利益从此绑到了一起。如果没有蔡崇信,阿里巴巴也许将成为一家只属于马云两口子的家族企业,而难再有现代公司制度的色彩。正是蔡崇信的出现,改变了“三无团队”的性质,将阿里巴巴做成了公司,并找到了投资,这对阿里巴巴的长久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1999年10月,在蔡崇信的牵线下,由高盛牵头,联合蔡崇信的原东家InvestorAB公司以及新加坡政府科技发展基金等VC,共同向阿里巴巴投资500万美元(如图1–1)。
拿到融资之后,资金稍显宽裕的阿里巴巴终于告别了马云自住的居民楼,搬到了华星大厦写字楼办公。
孙正义相马,慷慨解囊
就在马云获得第一轮融资之后,日本软银主席孙正义来到中国物色投资项目。当时的孙正义在互联网界可谓如雷贯耳,因为他投资了当时如日中天的雅虎,并且是雅虎的第一大股东,随着雅虎的上市,软银获得超过百倍的回报。
软银邀请了中国当时最为知名的一些互联网创业者,包括新浪的王志东、搜狐的张朝阳、网易的丁磊等人,孙正义给了每个人20分钟时间推介自己的项目,马云获悉这个信息以后也赶了过去。按照马云的说法,他那次并不是为了融资而去,因为刚刚拿到高盛的500万美元,所以并没有太迫切的再融资需求,他只想去跟孙正义谈谈他的阿里巴巴并且听听孙正义对阿里巴巴的看法。
那天马云迟到了,等他到达软银北京办公室时,黑压压一屋子人看着一个身穿破夹克、手捏半张纸的黑瘦男人推门进来,谁都不知是何方神圣。由于前面的人已经讲得差不多了,主持人便告知马云,他只有6分钟的介绍时间。
马云上去就说,我不缺钱,如果你们有兴趣,我可以给你们介绍一下阿里巴巴的情况。于是他不时地看看手中半张纸上草草写就的几个英文单词(似乎是他的演讲提纲),对着孙正义侃侃而谈自己的阿里巴巴。
马云的演讲口才又一次出色地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包括孙正义在内。曾是软银中国区合伙人的吴鹰(孙正义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投资过吴鹰创立的UT斯达康)回忆道:
他大概写了主要几点,马云是学英文的,所以英文很好,他的语言天赋还是用上了。他在那儿讲电子商务,我当时听得云山雾罩,也不太懂电子商务,就是觉得这个人很有热情,讲得也还是很清楚。他非常自信地讲,“我不缺钱”。
孙正义事后一打听,马云居然已经获得高盛的投资,而且还有一位华尔街投资银行家背景的蔡崇信做他的CFO。孙正义立马决定要投资马云,而且是“必须投”。
随即,孙正义告知马云准备投3000万美元,占股30%。马云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只接受了孙正义2000万美元,他担心自己的股份被过分稀释。于是在2000年1月,软银联合富达、汇亚资本、日本亚洲投资、瑞典投资、TDF等六家,共同向阿里巴巴投资2500万美元,其中软银投资2000万美元
外界都说孙正义是马云的第一位伯乐,自从他发现马云之后就一直支持马云,并且持续给马云追加投资。其实,蔡崇信才能称得上是马云的第一位伯乐。在蔡崇信加盟阿里巴巴之前,马云在投资人面前几乎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筹码。如果没有蔡崇信的加盟,就不会有来自高盛的第一轮融资,如果没有蔡崇信的身份背景及高盛首轮注资,孙正义当时即使再欣赏马云的口才及思维,也不至于如此斩钉截铁地给马云投资。
也正是在此次融资时,马云表达出了对控制权的在意,“你要买我股份没问题,但一定要我来掌控这家公司,否则的话,我也不需要你这样的投资”。这也是马云选择只要孙正义2000万美元而不要3000万美元的重要原因。
马云对控制权的在意,除了身为创始人的天然控制欲之外,还与他曾经的经历有关。马云在1995年时曾经创办过一个叫“中国黄页”的网站,后来杭州电信收购并成为该网站的大股东,失去了控制权的马云随之也失去了话语权,最终被迫套现离场。
资本撑腰,冲昏头脑
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马云先后获得3000万美元的融资,那时候的马云觉得“全世界的钱估计也就这么多了”。被巨额资金冲昏头脑的马云,开始了疯狂的扩张。不仅在上海、北京、香港四处设立办公机构,总部也从杭州迁到了上海,海外办事处更是遍地开花般地开到13个国家和地区。跟随这种地域扩张而来的,便是大规模的市场推广投入。
阿里巴巴这种大规模扩张维持了近一年时间,据说那时平均每月烧掉200万美元,而同期业务因为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并没有任何的起色。如此算下来,到2000年10月时,马云融得的资金已经耗去2/3,如果再按照相同的烧钱速度,阿里巴巴半年也维持不了了。
此时,马云意识到必须急刹车,否则企业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他脑子里开始闪现裁员的念头,甚至在此前一个月马云主办第一次“西湖论剑”时,在与王志东、张朝阳、丁磊、王峻涛的私密会议上,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你们如何开除人”。
关键时刻,马云选择了向包括投资人在内的董事会开诚布公,说明阿里巴巴面临崩盘危局。马云的坦诚获得了董事会的谅解及协助,其中高盛就协助物色到了时任通用电气大中华区高管的关明生,并且说服关明生空降至阿里巴巴出任COO,以协助阿里巴巴渡过难关。
在关明生的参与之下,马云与众高管连续开了三天的闭门会议,这次会议被阿里人称为阿里巴巴的“遵义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阿里巴巴管理层最终做出了“B2C”的战略决策,即“Back to China(回到中国)”、“Back to Coast(回到沿海)”、“Back to Cente(回到中心)”。
接着,在关明生的主持之下,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办事处被大规模裁撤,美国办事处更是从40人压缩至3人,阿里巴巴的总部也从上海回迁杭州。关明生同时宣布,留下来的员工工资减半但股票期权加倍。经过这一轮的压缩裁员,阿里巴巴的月度运营费用从200万美元成功降低至50万美元。如此下来,阿里巴巴账上的1000万美元至少还能熬一年半以上。
“节流”之后,“开源”成为关明生200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时的阿里巴巴不知道该如何向用户收费,在阿里人的概念里,一旦收费就预示着用户流失,而用户流失是互联网公司不能承受的风险。关明生强力主张推出向会员收费的“中国供应商”产品,他认为这种有助于卖家的产品被买家找到的服务,即使收取费用也能被会员接受。按照“谁拍板谁担责任”的逻辑,关明生还是不敢冒如此风险拍板实施,最终马云拍板定调。
为了促进“中国供应商”这项服务的销售,阿里巴巴决定通过人海战术进行地面的强势推广,为此马云与关明生对员工进行了一系列销售培训。凭借一张三寸不烂之舌,马云鼓动人心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于有人觉得马云太像搞传销的了。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外界觉得阿里巴巴不像是一家纯正的互联网公司,因为其营销文化浓于技术文化。
通过这种“节流与开源”双管齐下之策,阿里巴巴在熬过2001年这最艰难的一年后,竟然在2002年奇迹般地盈利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这样一个极具传播力的段子广为流传,据说马云当时说:“2001年我们一定能做到盈利1块钱,而且只盈利1块钱。”在众人还在互联网的冬天里煎熬时,马云却说自己能盈利,这的确是个奇迹。
2003年,阿里巴巴更是借助“非典”的机遇(人们无法外出只能借助网络谈生意)强势崛起。阿里巴巴的内部统计数据显示,在“非典”最严重的2003年第一季度,网站的注册用户增长了50%,流量增长了30%。因而阿里巴巴全年实现盈利1个亿,比其他互联网企业更早走出冬天。
现在回过头来看阿里巴巴头两轮融资,马云与资本方之间有哪些得与失呢?
对于马云来说,融资可谓“福祸相倚”。
没有资本方的支持显然不行,但是融资太多也不是什么好事。如果不是头两轮密集融资获得巨额资金,马云也不可能在2000年进行如此疯狂的扩张。马云这种头脑发热的行为,毫无疑问是绝对错误的。但是如果马云少融一些钱的话,哪怕少融500万美元,或许马云就完全没有机会纠正他的错误并且熬过3年漫长的互联网冬天了。
在那个互联网的冬天,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成功“过冬”了,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融资额有限,但在战略上并没有犯错,因而得撑过去了;另一类是融资额足够多,即使犯了战略性错误也依然有足够的余钱来修正错误,因而也见到了曙光。
盛大陈天桥即属于前者,阿里巴巴马云则属于后者。
2000年马云所犯的战略性错误,给了他足够的教训,也促使这家企业格外早熟。
书  评:
 
其  它: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