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自然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控制自然
|
ISBN: | 9787302311836 |
条码: | |
作者: |
(美),约翰·麦克菲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32开 |
定价: |
¥32.00
折扣价:¥30.40
折扣:0.95
节省了1.6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288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3-05-01 |
|
内容简介: |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保障和最基本的风险,都是大自然。 对河流来说,改道很正常。 对山体来说,滑坡很正常。 对地球来说,风雨都正常。 于是,泥石流可以直达好莱坞脚下。飓风可以席卷纽约。暴雨可以淹了北京。地震威胁着东京。 在洛杉矶,人们挖掘巨大的沉砂池,反复“接收”泥石流。 在密西西比河,人们筑起大坝抵抗洪水,谨慎地预防河流改道。 在冰岛,人们用巨大的水管冲向爆发的岩浆,试图使之冷却下来。 房子被泥石流毁掉的人仍然不愿意搬出危险区,被警告危险后置之不理最后被毁的教堂反过来诉讼政府管理不力;依靠大坝生活的渔民和工业区向管委会提出各种互相冲突的要求;被火山逼走的居民只能成为异乡客——自然灾害涉及的远远不止自然与人的关系,更为错综复杂的,是人类社会在灾难中的整体行动。 同自然争夺控制权的斗争由来已久,面对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人类到底站在什么样的位置,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抢夺?改造?征服?利用?还是——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没有那么简单。一切没有定论,但是值得从根本上思考。 普利策奖得主约翰·麦克菲先生,身处环保运动轰轰烈烈的美国,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开阔的视野来面对环境问题。他以非常客观的研究态度描写了三个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的故事,详述了身处其中的人的困扰、思考和行动。政府管理部门,科学家,身处其中的普通居民,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职责,出发点都不一样,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面对同样的风险。 在风险中生存,是必须有的觉悟。
|
作者简介: |
约翰·麦克菲(John McPhee),非虚构写作大师,至今出版过超过30本作品。 普利策奖得主,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文学奖得主。 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和影响了一代代的非虚构作家,他的学生们也有多位成为了普利策奖得主,还有很多活跃在《纽约客》、《时代》杂志等著名媒体。 2012年,麦克菲先生仍以81岁高龄在讲台上授课。
|
章节目录: |
泥石流:洛杉矶与大山的对峙 洪水:阿查法拉亚河 火山:冷却熔岩
|
精彩片段: |
一个大都市,若是地处半荒漠地带,需要从300英里外引入水源,对山洪暴发早已习以为常,位于动荡的板块交界处,还有毒性氧化物弥漫的小气候,那么它在这种试图控制的环境中也一定会有优先考虑的事项。比如洛杉矶靠蓄水挣钱,1983年有一阵,它蓄积了价值2800万美元的水。但只用了24个小时,20英尺高的巨浪又席卷了城市,龙卷风开辟出专用快速路,泥石流自圣加百列山呼啸而来,地震撼动了整个地区,大自然之如此鬼斧神工耗费人类4000万美元。后来为防治泥石流,人们又另追加了2000万美元。
有人会很快发出评论:如果不是洛杉矶人保持警惕、行动坚定,以富有创造性的智谋战胜大山,在诸如此类的灾难中,大自然开具的账单可能已达到几十亿——确实如此。防护工程遍布城市后方,包括2000多英里的地下导渠和水泥加固的地上河道——其实这个工程网并非对原有河流的加固,而更像是以人工水道取而代之。战场前线,人与大山短兵相接——在陡峭的山坡上,居民区止步,灌木丛生。
圣加百列山脚下,散布着至少120个人工挖掘的碗状洞穴,形状与足球场类似,大小也相当。几年前,一场风暴过后,各家各户的庭院和街道上都留下了5英尺深的岩石碎片,但有一个社区却奇迹般地幸免于难,因为它恰好环绕着一个采砾场,大坑在风暴中被岩石碎片填满。洛杉矶人由此得到启示。他们开始挖掘深坑以容蓄泥石流。在一定意义上,它们也是采石场——极为奇怪的采石场,因为它们是在那里等待岩石到来。它们被称为沉砂池。因为下游建着土坝或混凝土坝,因此它们又被称为拦砂坝。
它们坑道大敞,时刻准备蓄积泥石流——这些干涸的坑洞,紧靠着它们保护的房产。城市建设命名繁复,但这些沉砂池却似乎被人遗忘了,直到有一天《洛杉矶时报》以头条刊登了它们的名字:哈罗(Harrow)、恩格维尔德(Englewild)、扎乔(Zachau)、邓斯缪尔(Dunsmuir)、希尔兹(Shields)、大多尔顿(Big Dalton)、霍格(Hog)、东胡克(Hook East)、西胡克(Hook West)、利姆克林(Limekiln)、斯塔弗尔(Starfall)、索培特(Sawpit)、圣阿尼塔(Santa Anita)。它们像镜子前的灯泡,标志着人与自然之间50英里长的边界。但这些铁网围栏后的卵形深洞,又不仅仅寓示着防卫。它们平均间隔700码,总造价达上亿美元。这都是为了防止山体倾倒在洛杉矶之上。
负责沉砂池建设的部门是洛杉矶防洪署,这个名字饱含着人们的希望。当地人也把它叫做防洪署,甚至干脆简称为山洪。(“我在‘山洪’工作时,泥石流曾一夜之间就填满了一座拦砂坝,”防洪署的雇员曾跟我说,“如果雨再大一点儿,我们就得疏散整个帕萨迪纳的居民了。”)显然,用在此处的“山洪”语义已发生变化,从圣加百列山间倾泻而出的洪流中至少有一半是岩石。现在,沉砂池的主管机构已更名为“洛杉矶公共工程局水利部沉积办公室”,但人们依然称之为山洪。无论机构名称如何变更,其采用的策略始终如一。工程师唐纳德·尼克尔斯(Donald Nichols)用寥寥数语对此做出概括:“为使这一地区合适居住,必须在平原区挖掘沟渠,把泥石流挡在山麓地带,否则它会涌入平原、填满沟渠。沟渠一旦填满便毫无用处。”他还说,山下这片沿海平原人口只有800万,而这一区域的面积足以容纳费城、底特律、芝加哥、圣路易斯、波士顿和纽约的全部人口。
为加固山涧河床、在泥石流抵达沉砂池前将其拦截,人们又在峡谷中筑造了无数围栏式结构(混凝土条板构成的屏障)——以此将迅猛的泥石流转变为砾石阶,理论上这样能够使其对自身造成冲蚀。再向山中深入,还能看到12座颇具规模的大坝,它们建于20世纪2、30年代,兼具防洪和蓄水功能。因为位于圣加百列山中,它们也拦截了大量泥石流。其中一座——位于圣加百列河上的圣加百列坝——确实是为防控泥石流而建。现在人们对蓄水池进行定期清理,那时它已积蓄了2000万吨砂石。
圣加百列河、洛杉矶河和大图洪加(Big Tujunga)[大塔洪加(Bigta Hung-ga)]河是流经城市平原区的主要河流。在这一带,沟渠一旦积满岩石碎片便失去防控泥石流的作用。人们在平原上建起3个巨型沉砂池——式样和规模都异于山麓地带的沉砂池——迎接这几条河流。圣加百列河经由阿祖瑟汇入阿拉米托斯湾(Alamitos Bay)。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工程兵团在这一流域建成了一座高92英尺、宽24000英尺的大坝——它要拦截的河流却一年到头多是涓涓细流,甚至还常常干涸。人们称之为圣菲大坝(Santa Fe Dam)。只需瞥一眼,人们就能大致猜出它的故事。
建坝用的砾石形似土豆,大小多与西瓜相当,这表明河流水量充沛、水能丰富。这些砾石随波而来,经过了河流的打磨——这条河正是圣加百列河。在圣菲池的坝后,干涸的圣加百列河床约半英里宽,而铺满砾石的沉砂池底面宽度则是河床的4倍。沉砂池占地1800英亩,约合3平方英里,如果不是泥石流反复侵袭,这里应该早就进行房地产开发了。这里与火星表面相似,后者崎岖不平的表面也与泥石流有关,那时火星上还有地表水存在。
在洛杉矶河流入城市的地方,是广阔的塞普尔韦达(Sepulveda Basin)沉砂池,其中有3个高尔夫球场,它们充分论证了一个广为流传的观点,即在洛杉矶一切都是临时用的。不止如此,泥石流、泥流及诸如此类的自然现象还为“洛杉矶所谓的道德败坏提供了现成的隐喻”。这段话出自已故的伦敦大学学院建筑史学教授雷纳·班纳姆(Reyner Banham),他对洛杉矶的热爱无人可及。他说这种败坏只是“所谓的”。他并不赞同这个说法。凭借《洛杉矶:四种生态学建筑》一书,班纳姆之于这个遭到贬斥诽谤的大都市,恰如伯里克利 之于雅典。班纳姆理解人们为何修筑沉砂池,也知道他们在防卫什么。当那些神经衰弱的文人瑟缩在道德空间的某个角落里时,山下的洛杉矶人的生活质量却在不断提高。那里有气流通过。岩块剥落的山峰下,夜晚常常十分清爽。凉爽干净的下沉气流。班纳姆说:“这一地区的等高线几乎与经济状况一一对应。”“地势陡峭的居民区毗邻着未经开发的荒野,其间狭窄曲折的小径上”满是“属于大山的丰富的物种”。
加迪纳(Gardena)、英格尔伍德(Inglewood)和沃茨(Watts)的居民为山下防御设施付的钱,一点儿也不比阿祖瑟和阿尔塔迪纳人少,因为岩石碎片在源地被拦截,才不会涌到下游、阻塞沟渠进而在城区内形成洪流。洛杉矶市——其不甚明确的轮廓呈触手状——有20英里的边界与圣加百列山脉毗邻,接壤地带分布零散、相互独立,就像它通过威尼斯、圣佩德罗(San Pedro)、太平洋帕利萨德(Pacific Palisades)几个小城与大海相接一样。洛杉矶县则跨过群山,深入到莫哈韦沙漠(Mojave Desert)腹地。当地人提到“洛杉矶”,一般不是指洛杉矶市或整个县,而是指70英里长的大道(塞普尔韦达大道)贯穿其中的城区。大道从太平洋至少延伸到波莫纳(Pomona),向北在山前形成一个繁华的小镇。
沉砂池规模各异——这当然与其保护的人口多少无关,而是由上游流域及其中的冲积物决定。它们大多与小型蓄水区相连,这些人工挖掘的沉砂池规模不算很大,容量一般不超过10万立方码。在干涸的池中——无论规模大小——都有一个类似钟楼的塔式建筑,上面布满孔洞,被称为穿孔管。当水、泥土和岩块的混合物填满沉砂池时,水会通过穿孔管由地下排出。当地人把这些水视为收获物。
像高速公路一样,泥石流防控系统一般都能正常运转,但偶尔也会发生拥堵。汽车塞满吉诺法尔家的泳池时,泥石流也涌进了山下邻近的街区。其中一支阻塞了路遇的涵洞,裹挟着砾石的波浪没过大道,夷平栅栏,填满沉砂池,溢出泄洪道,冲毁大量房屋。仅仅一场风暴,沉砂池就积蓄了60万立方码泥沙,其累计沉砂量则达到2000万吨。当然,有时泥沙岩石难免会从中溢出。
在德弗尔(Devils Gate)水闸——帕萨迪纳市玫瑰碗球场上游——1920年,一座大坝竣工,其唯一目的原本是控制洪水。但这个表面积超过100英亩的水库,却曾被400多万吨岩石和沙砾填平。有人在水库边上建起砂石厂,把大山放进去的东西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取出。一个工程师这样评价道:“山洪收了他一大笔钱,帮他弄碎了石头。”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