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精神的背景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精神的背景
ISBN:9787560986081 条码:
作者: 张炜 著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38.00  折扣价:¥36.10
折扣:0.95 节省了1.9元
字数: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页数: 320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3-04-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精神的背景》一书收录了张炜先生近年来的文学演讲、随笔,可以视为张炜先生在当代中国文学“精神的背景”的“游荡”。作者站在时代的前列,对新时期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保持着高度的敏锐,从时代背景、历史变革等多角度,深入讨论当代文化发展中的重大命题,并发出自己冷静而独特的声音,是对现实的考辨、追询、诘难与质疑,也是对当代中国文化与文学“问题”的焦虑与忧思。

作者简介:
 张炜,1956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栖霞县。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专业作家。1975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发表各类作品一千余万字。在国内及海外出版《张炜文集》等著作多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等海内外重要奖项五十余项。作品被译成英、日、法、韩、德等多种文字。

章节目录:
精神的背景
时代:阅读与仿制
当代文学的精神走向
想象的贫乏与个性的泯灭
自由:选择的权利,优雅的姿态

悲观与喜庆之间
文学的现代性
再思鲁迅
书院的思与在
城市与现代疾患
纯文学的当代境遇
精神背景之争

伦理内容与形式意味
今天的遗憾和慨叹
把文字唤醒
“个性”和“想象力”
大物与大言之间
二十年文学阅读的演变
独一无二的文化背景

与全球化逆行的文学写作
潮流、媒体与我们
时代的阅读深度
线性时间观及其他
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
不同的志向

跋一 当代文坛“横站者”的文学质疑与意义重构李俊国
跋二 读《精神的背景》王乾坤

精彩片段:
 现在许多人也许会注意到,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现在,在长达近6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现实背景和精神背景都没有发生过如此巨大的变化。现在,作为集中体现和反映一个时期社会生活的思想和文化来说,好像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发生了一些游离,即没有与整个的精神背景完全融汇到一起。这是非常奇怪的现象。因为它既然从属于精神,就应当与整个的社会生活浑然一体。然而现在不是,起码看上去不是。
  实际上,这个时期最杰出的创作者和思想者,他们的作品,已经或正在从一种普遍的精神状态中脱离出来。这个时期的精神作为一种总体背景,对于这些人来说似乎正在逐渐地开始后退——一些最重要的思维成果,正在和整个社会的文化现象、精神状态、现实生活,这种种构成“背景”的东西慢慢剥离开来。这些作家作品与一个时期的精神流向,其二者之间的关系已不是越来越密切,越来越趋向一致,而是越来越分离,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疏离的关系。
  纵观以往,似乎所有的作家与创作都融进了时代精神的内部,他们的具体存在只是构成了大的文化和精神背景的一个部分。这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得出的认识和结论。但如果从局部看,比如现在,这一切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越是好的创作、好的作家,与这个时期最普遍的现实——特别是大的精神背景,越是发生了分离。时代的精神背景相对于一些个体,正在往后退去。于是,某些个体越来越孤单地呈现和裸露在历史的视野里。
  这种奇怪的现象在过去是极为罕见的,起码在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从未有过。
  现在,最优秀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正在把这个时期思想和创作界的一切喧嚣作为腐殖,全面地营养自己,从中孕育和培植独立的生长。这与过去是极其不同的。因为中国的精神背景和现实背景从来没有呈现出今天这样的复杂感和纵深感。比如说文革时期,比如说新时期刚刚开始的一个阶段,那时候整个精神和现实非常单一,如果有复杂性,也远没有现在这么繁复和立体,没有如此深厚的纵深感,只是单薄的一层。作为一个群体,他们表达的动机和欲望以及结果,都是那么相似。那时的中国是计划经济,无论是现实层面还是文化层面,都不可能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纵横交织的、立体的状态。
  精神的背景任何时期的精神背景都大致由现实生活所决定,它是有厚度的。有什么样的背景,就有什么样的文学和思想。因此今天这种状态,正是出现真正优秀的个体的一个基础。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们将逐一走出这个背景,与浑然的背景分离出来。
  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它所经历的过程和由来怎样?
  精神平均化时期
  对于那个特殊的时期,可以有许多命名和比喻的方式,如“精神板结期”也未尝不可,反正都能明白是什么意思。极“左”,文化专制,都在说以往的精神贫瘠和苍白,还有荒芜和恐惧。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在中国一直是试图建立新的文化精神和艺术标准的探索时期。50年代初尽管在文学创作、在思想和精神领域过分简单化和幼稚化,但的确有新的要求,有创新的强大欲望,而且这种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
  中国当时有几亿人口,它试图打破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以及从清代开始传入的一些西方思想,以建立和创造出崭新的中国文明。在文学上,我们稍一回顾就会想起很多明朗而简单、却也清新天真的翻译和原创作品,这都是整个精神文化努力的一部分,而且这种努力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那个时期的绘画、音乐、小说和戏剧,都呈现出差不多的色彩,倾向与趣味、形式和内容,都差不多。
  现在一般认为那个时期的精神现象,比如艺术创作,非常平庸单调——但是冷静思之,一切也远没有那么简单,还不能用一句“平庸”就把整个时代给概括了。因为那个时期的创作,除了如上所说的幼稚单薄,尚有自己独特的道德伦理内容,有探索的生气;当时在全世界范围内运行了几百年的商业化秩序——还有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受到了一次巨大的冲击。这当然是从苏俄文学开始的。所以如果放到历史和世界的大框架上去考察的话,它的确是一次猛烈而沉重的冲击和大胆的创新。
  ……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