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的寻找——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创意写作书系)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诗性的寻找——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创意写作书系)
|
ISBN: | 978-7-300-18126-4 |
条码: | |
作者: |
刁克利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29.00
折扣价:¥26.10
折扣:0.90
节省了2.9元
|
字数: |
184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181264 |
每包册数: |
10
|
出版日期: |
2013-09-24 |
|
内容简介: |
本书以专业的眼光、新颖的角度,解读了二十余部耳熟能详的文学经典名著,点评了十几位经典作家的多彩人生,深度挖掘他们的创作秘密,建立起文学与多种学科领域的联系,拓展了文学理解的视角与空间。 作者分别从情节、人物、主题、视角、风格、象征、背景、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对文学的期待和理解等论题,梳理了我们与文学的缘分。书中深入《白鲸》、《红字》、《简•爱》、《呼啸山庄》、《一位女士的画像》、《儿子与情人》、《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了不起的盖茨比》、《纪念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花》等文学经典的创作与欣赏,既有创作上的指导,又有助于培养读者以作家和批评家的角度欣赏作品。
|
作者简介: |
刁克利,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英语系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作家研究和文学翻译,出版专著《西方作家理论研究》、《诗性的拯救:作家理论与作家评论》和《诗性的对话:美国当代作家访谈与写作环境分析》等,编著《英美文学欣赏》、《英国文学经典选读》和《翻译学研究方法导论》等,译著《成为作家》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等。
|
章节目录: |
第一章 导论:寻找心目中的文学 我们如何与文学结缘 文学是什么:从“床前明月光”说起 对文学的期待 第二章 情节:故事中的故事 情节的构成 高潮在最后 高潮在中间 高潮在前面 第三章 人物:不断丰富的人生 人物的划分 人物的塑造 发展不充分的人物 第四章 主题:包罗万象的思想 主题的设置 《红字》:罪与罚 《呼啸山庄》:爱如飓风 《了不起的盖茨比》:爱情、财富与梦想 《未走之路》:路如人生 第五章 视角(一):读者的向导 视角的作用与分类 《呼啸山庄》:多重视角话沧桑 《白鲸》:劫后余生讲见闻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童言无忌看世界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看玫瑰神秘诡异地凋零 第六章 视角(二):作家的眼睛 尼克:反观自身的警醒者 温特伯恩:不置可否的旁观者 拉尔夫:兴趣盎然的欣赏者 斯特雷泽:由视角到主角 第七章 风格:品味独特的感觉 风格、语言与效果 风格与人 风格与阅读的境界 第八章 象征:月亮代表我的心 约定俗成的象征 原创性的象征 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象征 第九章 背景(一):站着与坐着大不同 背景的分类与作用 《简•爱》:财富、地位与习俗 《了不起的盖茨比》:爵士时代与美国梦 《德伯家的苔丝》:环境造成的牺牲 第十章 背景(二):爱情的底色 《儿子与情人》:矿井村的困境 《虹》:农场、城镇、矿井与学校 《恋爱中的女人》:“恣意游荡”与死于冰山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庄园与树林的对峙 第十一章 维度:多面的《简•爱》 对《简•爱》的不同看法 相同的成长主题 不同的女性主义 第十二章 经典:歧义与共识 文学的种类 文学奖与经典 属于所有时代的莎士比亚 美国文学经典 英国文学经典 经典需要传承 第十三章 结语:文学之外 时代、地域与文学 哲学、宗教、美学与文学 科学、心理学与文学 语言学、接受美学与文学 构建自己的阅读书系 参考文献
|
精彩片段: |
前言 名著是一种标尺,标出了文学的高度。名著是一种传承,维系着文学的命脉。阅读和欣赏名著,就是寻找一种进入文学世界的路径,寻找一种标示文学作品的尺度。了然和洞悉名著的创作,就是找到作家的秘密和文学的活水源头。进入文学的世界,这种途径有路可循;分享创作的秘密,这种活水源远流长。寻路名著的创作,可造就有觉悟的欣赏者;懂得名著的欣赏,可成就有艺术眼光的创作者。 本书共分十三章,以“寻找心目中的文学”为导论,梳理我们与文学的缘分,和不同时期人们对文学的理解与期待;以“文学之外”作结语,论及其他学科对文学的冲击与影响。主要内容分别从情节、人物、主题、视角、风格、象征、背景等多方面依次展开,剖析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著名篇:《失乐园》、《红字》、《白鲸》、《简•爱》、《呼啸山庄》、《德伯家的苔丝》、《黛茜•密勒》、《一位女士的画像》、《使节》、《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了不起的盖茨比》、《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及《未走之路》等,探讨作家的创作过程和特色。接下来阐述诺贝尔文学奖的标准与理想,以及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文学奖的评选,并探讨文学奖项与经典的关系、文学名著作为经典确立的过程。最后论及时代、地域、哲学、宗教、美学、科学、心理学、语言学、接受美学等与文学的关系,提出如何在阅读和写作中探索思想的疆域、倡导构建自己的阅读书系,并最终写出属于自己的文字。书中援引了许多名著译文片段,选自我认为优秀的译本,均一一注明出处,谨向这些翻译家致以由衷的敬意与感谢。凡未注明出处者,则是我的拙译。 这种以文学作品的逐项分析为切入点的写法,亦是适合写作与欣赏初期遵循的策略。创作与欣赏的初期宜合乎庖丁解牛的意境,即所见非全牛,要亦步亦趋、逐点逐项地拆解、分析。待工夫化成,则整牛现也。后三章,倡导几个观念,如所谓经典,既有固定之标准,亦受制于其时其事,还受阅读风尚和文学类型变迁之影响。然而从文学的特质和传统出发,作家又要有直面现实人生且超拔于时代的勇气和力量。换言之,凡具经典品质的作品,都应经得起不同时代、不同阅读风尚的考验。始于文学,终于文学,亦当了解其他学科对文学的启发和影响。文学从来都不孤立,这是笔者在“文学之外”想要传达的观念,也是“工夫在诗外”的意思。 再说一下书名——《诗性的寻找》。因为文学必须借助语言作为媒介进行创作,所谓诗性,就是文学作品附丽于同时又超越了语言层面的华美品质。所谓诗性,人人生而有之,如稚子打量这个世界的眼神和那眼神里流溢出的光彩,也如智者临终前目视远方的深邃,仿佛不能相信这个世界只是自己的所经所历所见所闻。他们都相信,尽管眼前的世界已经足够纷繁宏大,然而一定还有更纷繁、更宏大者。除却自己的见闻,他们愿意相信别人的见闻;除却自己的经验,他们愿意相信别人的经验,以及对这种种见闻和经验的描述。所谓诗性,就是愿意体会并相信这种对超过自己见闻和经验的文字描述。化入寻常的生活,诗性通诗意和诗兴,它可以使我们的人生更加超凡入圣,让我们能够品味现实生活的意味深长。把它化入我们的阅读和写作,则能帮助我们洞悉文学的秘密,领略作家和思想家心之所系、情之所至。诗性就是文学的特性,诗性彰显文学独特的美与魅。 诗性的寻找,是一个贴近我内心的表达,我也借此提倡大家寻找自己心目中的文学,因为诗性,就是我心目中文学的尺度。此前,我还写过《诗性的拯救》和《诗性的对话》,前者是对作家理论的阐释,后者是对当代美国作家的访谈。这本《诗性的寻找》主要针对文学作品。“诗性”就这样被沿用了下来,不断累积着我对文学的理解。 刁克利 2013年5月2日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