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尼根的守灵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芬尼根的守灵
|
ISBN: | 9787561748718 |
条码: | |
作者: |
戴从容 著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28.00
折扣价:¥22.40
折扣:0.80
节省了5.6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385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3-11-01 |
|
内容简介: |
《芬尼根的守灵》是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花了整整十七年时间,精心营造的一个语言迷宫,被誉为西方现代文学史上一部真正意义上的 “天书”。也正因此,它至今尚不能在中文语境中与读者见面。本书作者耗费近十年之功力,试图破解迷局,从语词、叙述、文体、美学等多方面着手,穿针引线,旁征博引,宛如一位殷勤的向导带领谈者走进乔伊斯的神秘文本构造,一路上层层展现这座迷宫的非凡魅力。 本书既有对《守灵》的叙述方式和艺术思想的详细分析,还附有较为详细《芬尼根的守灵》的作品缩写和其他重要研究文献,可谓迄今为止国内学界解读乔伊斯“天书”最佳学术成果。
|
作者简介: |
戴从容,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2002年获得南京大学博士学位;2004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完成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英国和爱尔兰文学、西方当代文学和文化理论研究,尤其专攻詹姆斯·乔伊斯的研究,专著有《乔伊斯小说的形式实验》,并发表相关论文11篇。此外还涉猎后殖民研究、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领域的研究,发表论文十余篇,且翻译学术著作3部。
|
章节目录: |
都柏林纪行(代前言) 詹姆斯·乔伊斯作品引用缩写 开篇 一个没有故事的故事 词语的万花筒 一、阿里阿德涅的线团 二、混成词与独立的艺术空间 三、外来词和专有名词:谜与游戏 四、变形词和混成词:声音与文化 讲故事的快乐 一、叙述本身的浪漫主义 二、风格化的叙述者 三、饶舌的叙述 四、言说的多样性 结论:言说的自觉 迷宫中的小宇宙 一、无限的循环 二、循环中的分岔 三、离题:逻辑关系的消失 四、镶嵌交织:主导主题与结点 结论:大自然的作者 文体的游击战 一、文体的碎片与杂糅 二、文体中的反抗力量 三、文体的狂欢 迪达勒斯的自由 一、迪达勒斯的两层自由 二、过程与结果:时间层面的自由 三、本我与制约:主体层面的自由 《芬尼根的守灵》与自由美学 一、文学中的自由美学传统 二、《芬尼根的守灵》与后现代文学 三、自由的后现代文学 附录一:《芬尼根的守灵》缩写 第一书:父母之书(3-216) 第二书:子辈之书(219-399) 第三书:人民之书(403-590) 第四书:复归(593-628) 附录二:《芬尼根的守灵》创作时间表 附录三:克莱夫·哈特的《芬尼根的守灵》结构图 附录四:詹姆斯·乔伊斯年表 附录五:芬尼根的守灵夜(歌谣) 参考文献 后记
|
精彩片段: |
二、文体中的反抗力量 虽然《芬尼根的守灵》各章选择文体时首先考虑文体与该章的材料和主 题之间的呼应,但是如果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乔伊斯并没有放弃在文体领 域对传统加以颠覆。拿《芬尼根的守灵》中文体上比较特殊的第2书第2章来 看,这一章模仿教科书的边注和脚注样式,把一个页面分成四个部分:中间 是教科书的主体;左右分别是山姆和肖恩的注解(到此章的后半部分,兄弟 二人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页脚则是妹妹伊茜的注释。教科书的主体部分描 写的是山姆和肖恩在楼上房间做功课,妹妹伊茜在旁边的沙发上编织,功课 的内容是数学和几何。山姆教肖恩画几何图形,画的其实是母亲的子宫。被 激怒的肖恩把山姆打倒在地。在一篇研究该章中伊茜的注释的文章中,美国 学者简·谢尔顿指出,在《芬尼根的守灵》的其他部分,伊茜的言行多半由 那个风格化的叙述者叙述,伊茜并不直接出面,而这一点在谢尔顿看来,“ 成为《芬尼根的守灵》中叙述声音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成为暴力的对 象,因为叙述声音肢解单独的个体,在代替他们讲述他们的故事的时候消灭 他们。”然而在这一章中,伊茜却在脚注中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取得了自 己的说话空间,因此是对主导叙述权威的颠覆。不过,这个空间被限制在脚 注中,也即页面的边缘位置,因此是一种既被压制又有颠覆的双重位置。根 据谢尔顿的这一思路可以看出,乔伊斯在第2章中使用教科书文体,实际是 设计了一个既代表着权威,又对权威加以颠覆的形式。教科书这一体裁无疑 是权威的代表,权威主体是那个有着支配权的外部叙述者,他在教科书的主 体部分讲述着兄妹三人的故事。伊茜的脚注从注释的传统功能说,应该是对 这一权威主体的注释和补充,但是在这一章,由于这个脚注的叙述者不像传 统那样与主体部分的叙述者是同一个人,而是被叙述的人物,因此这个脚注 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话语空间。简·谢尔顿通过分析指出,这个空间实际预言 着主体中的事件,讲述着不同于主体的思想,破坏了双方的主从关系。 简·谢尔顿的最终目的是想指出,《芬尼根的守灵》中暗含着女性声音 对男性话语的颠覆。伊茜在脚注里通过从女性的视角看待父亲对女儿的乱伦 ,建立起一种“颠覆性的、反叙述的声音”。不过,他在论述中其实有意回 避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在这一章中,为教科书主体做注释的不仅有伊茜,也 有她的两个哥哥山姆和肖恩,虽然山姆和肖恩用的是边注而不是脚注,但仍 然是一种边缘空间。山姆和肖恩位置平行,话语特征却并不一样。肖恩的注 释基本可以视为正文的标题和概要,是正文内容的一种抽象化、概念化和规 范化的表述;相反,山姆的叙述则带有私人化的特征。比如正文中描写HCE 与ALP的结合,HCE走入ALP的城堡。这一段肖恩的右边注是“理念现实之历 史的可能开端”(FW,262),概括了这样一个场景的本体论意义;山姆的左 边注则是“当我看到她把茶倒进罐子时,近处的景色从我眼前消失了”(FW ,262)。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描写这是一所饮食之屋,比如《的万能钥匙》就持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正文里出现的安娜的名字在梵文 里就是“食物”的意思;但是也可以理解为山姆在看自己的妹妹倒茶,“近 处的景色从我眼前消失了”表示妹妹离他们比较远。再如第266页描写山姆 和肖恩在学习中世纪野蛮时期的历史,这个时期充满了战争和对女性的占有 ,对此肖恩的右边注是:“史前男性以及他对整个历史时期的女性的追逐” (FW,266),而山姆的左边注则是“我和你赌5便士的反面,赌炼狱并不存在 ,敢不敢赌?”(FW,266)《<芬尼根的守灵)的万能钥匙》认为这句话是山姆 这个无神论男孩向弟弟肖恩提的建议,这个建议显然是对历史话语的挑战。 不管是描写自己的活动,还是注解书中的内容,山姆描述的都是事件的私人 化一面。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到,山姆和肖恩虽然都处于边注的位置,但是他 们的话语风格决定了两个人与正文,或者说与权威的不同关系。肖恩是对正 文的补充、强化,他通过归纳、概括、抽象等话语手段,使正文成为可以普 遍适用的“真理”、教条;山姆则正相反,他强调正文事件的个人性,即便 描述正文中的主人公HCE,他关心的也是HCE的“多毛的宽脸膛”(FW,260) ,认为是这一点使他成为爱尔兰的耻辱。这样,教条化的历史被颠覆为了个 人行为和个人特征,丧失了对其他人的约束力。至于266页山姆打赌的内容 ,更明确显示了山姆对权威的挑战。用私人化的语言来消解宏大叙述,这是 一种典型的后现代颠覆方式。 P142-144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