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与建国(经学研究 第2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经学与建国(经学研究 第2辑)
|
ISBN: | 978-7-300-18187-5 |
条码: | |
作者: |
干春松 陈壁生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39.00
折扣价:¥35.10
折扣:0.90
节省了3.9元
|
字数: |
245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181875 |
每包册数: |
15
|
出版日期: |
2013-11-08 |
|
内容简介: |
当今之世,时在文景,学如晚明。经学不兴,大道不彰。我们相信,没有建立在自己伟大传统基础之上的民族,本辑主题“经学与建国”,旨在回顾一个问题:晚清民初,面对中国从帝国转向民族国家的局面,康有为、章太炎等人如何凭借经义,提出他们的建国理念。重温晚清民初经师大儒的建国理念,并非认为他们提供了现成的答案与灵验的药方,而是因为他们开启了一系列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在百年后的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
作者简介: |
干春松,1965年生,浙江绍兴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华孔子学会秘书长。研究领域:儒家思想和近现代思想文化。主要代表作品有:《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制度儒学》、《儒学概论》、《重回王道:儒家与世界秩序》等。 陈壁生,1979年生,广东潮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着有《经学、制度与生活》、《经学的瓦解》等。
|
章节目录: |
專題:經學與建國 如何建構“民族國家”的分歧 ——再論《駁康有爲論革命書》干春松 論康有爲之國教論曾亦 政治自覺、教化自覺與中華民族的現代建構唐文明 經學史論 劉氏《論語正義》參正陳鴻森 聖人無父 ——《詩經》感生四篇的詮釋之爭吴飛 “六家”、“六藝”與“一家之言” ——司馬遷《太史公自序》新探李長春 《韓詩外傳》中的《易》學思想孟慶楠 《春秋》學中的董何之異黄銘 舊文新刊 王制通論程大璋著吕明烜整理 皮錫瑞南學會講義皮錫瑞著皮迷迷整理 徵稿啓事
|
精彩片段: |
前言 本輯主題“經學與建國”,旨在回顧一個問題:晚清民初,面對中國從帝國轉向民族國家的局面,康有爲、章太炎等人如何憑藉經義,提出他們的建國理念。 以辛亥革命爲轉捩點,中國的政治組織形式,從帝制走向共和。這種政治上的革命,已經不再是二千餘年經常發生的改朝换代,而更像古代意義上的“革命”,必須“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别衣服”(《禮記•大傳》)。簡言之,真正的革命,不僅是“王者異姓受命”,而且更需要聖者改制立法,創立一套新的制度。相應的,經學的傳統形態,已經不再“天經地義”,而是漸成前王之已陳芻狗。 自晚清開始,廖平、康有爲、章太炎等治古學的學者,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中重新開始經學研究。經過了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學術積累,他们在“明經”上已經不像清初顧炎武一代那樣困難——畢竟,十三經基本上都已有超邁前代的新疏。但在“致用”上,當時代已經開始天崩地裂,經典也不再天經地義,以往的考字明義,漢注新疏,也不再滿足時代的需要。晚清民初經學研究的最大轉變,就在於他們所關注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回到東漢還是西漢,講究考據還是義理,弘揚漢學還是宋學,而是直接把經學作爲一個整體的義理系統進行思考,以回應中國正在發生的政治大變局。 那麽,他們考慮的首要問題,爲什麽是“建國”?或者説,爲什麽國家建構問題,會成爲晚清民初經師的共同關懷?經學關注普遍人性、個體道德,但不是從個體的立場上,而是從共同體的立場進行關注。共同體是由每一個個體構成的,卻又不止是每一個個體的機械疊加。因此,經學極其關注共同體賴以形成的規則,以及這些規則如何有效地塑造個體的德性。而現代政治組織的基本形式中,最大的共同體已經不是帝制下的朝廷,而是構成“世界”的“國家”。倘若没有鑄造一個追求美好德性,能夠教化國民,讓國民感到幸福的國家,那麽,無論這個國家表面上多麽强大,始終是率獸食人的蟲豸之邦。因此,探討國家共同生活的塑造,成爲晚清民初廖平、康有爲、章太炎等人的共同關懷。 當然,廖、康、章所憑藉的思想資源不同,這使得他們對建國之路的設計也不盡相同。廖子、康子將經學理解爲萬世不易的價值,因此更多地考慮價值如何通過制度降落在新的政治建構之中。康子最終將孔學落實爲孔教,開啓了現代社會的國家教化議題。而章子則在清人章學誠“六經皆史”的基礎上,將經學轉化爲“中國”的歷史源頭。有些西方人類學家喜歡説民族是“想象的共同體”,仿佛民族國家的形成是憑空天降的,而漢學家甚至倡導“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仿佛歷史的軌跡未曾指向今天與未來。章太炎將現代國家視爲一個有機整體,“國史”就是一個國家對昨日的記憶,人無記憶即不成其爲人,同樣,中國忘卻國史也便不成其爲中國。廖、康、章諸人的經學思想不同,以經義濟世的路徑也不同,但都指向國家建構問題。 在接下來的歷史中,接連發生的革命把中國前進的方向扭到了另一個軌道。直至今天,對中華立國之道的探索,仍然未曾止歇,而問題已經轉化。百年來,中國總是眺望遠方,以外在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難免削足適履;到現在,中國需要審視自己。尤其是面對國家道德資源的虧空,在認識自己之前要先回顧我們曾經的歷史。正因如此,重新一字一句地審讀經典大書,對我們來説越來越重要;也因如此,重新認識晚清民國的轉化,以及接下來百年革命的歷史,對我們來説越來越重要。重温晚清民初經師大儒的建國理念,並非認爲他們提供了現成的答案與靈驗的藥方,而是因爲他們開啓了一係列的問題,並且,這些問題在百年後的今天,仍有值得借鑒的意義。
|
书 评: |
章太炎的基于“光复”的种族革命论说在《民报》时期依然影响广泛。然而章的思考并没有停留于此。事实上,他与孙中山等也渐行渐远。因为他开始反思宪政制度和现代国家制度本身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与孙中山等所追求的革命目标本身产生了分歧。他不仅通过对“代议”制等的分析展开对西方宪政制度的局限性的思考,而且从国家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制约的角度解构“富国”的目标,由此,章太炎的思考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意义。 ——干春松:《如何建构“民族国家”的分歧》 康有为建立孔教,主要不是基于一种个人的宗教兴趣或理论追求,而是出乎一个儒者对民族与国家命运之关切而采取的政治实践活动,则孔教之为宗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曾亦:《论康有为之国教论》 除了注重平等这一现代政治价值外,我们还应从现代中国与古代中国的关系上思考中华民族的政治自觉和教化自觉。就此而言,在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和相应的民族建构的问题上,必须充分考虑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事件的现代意义,即秦始皇的“统一六国”与汉武帝的“表彰六经”。 ——唐文明:《政治自觉、教化自觉与中华民族的现代建构》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