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举重若重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举重若重
ISBN:9787504662798 条码:
作者: 叶青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55.00  折扣价:¥52.25
折扣:0.95 节省了2.75元
字数: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页数: 310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3-11-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传记基于口述访谈和实物采集,以史实还原了徐光宪的学术成长过程,准确、完整、清晰地勾勒了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学术成就、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真实反映了徐光宪院士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独特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的敏感性和前瞻性,以及他本人立足国家需要、多次转变科研方向并相继取得重大成果的奉献精神和优秀品质。此外,徐光宪院士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与扶植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好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徐院士曾说“如果把科学家分为几类,有举重若轻的,有举轻若重的,那么我都不是,我属于‘举重若重’的一类人。”从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老科学家的虚怀若谷、朴实无华,而这也是本传记书名的由来。

作者简介:
叶青,女,1974年生,安徽安庆人,现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199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中心,获得科技哲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一直从事科技史及科技现代化研究等。曾在《中国科技史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几篇,参加编写专著7本;主持和参加国家级项目5项,科学院院级课题4项。

黄艳红,女,1975年生,汉族,湖南永州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2007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中国针刺镇痛机理研究的社会史分析》。2007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从事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后研究,博士后出站报告为《中国科研时间状况研究》。2010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从事科学无神论研究。曾在《香港社会科学》、《中国科技史杂志》和KoreaJournal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与各类研究项目十余项。
叶青,女,1974年生,安徽安庆人,现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199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中心,获得科技哲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一直从事科技史及科技现代化研究等。曾在《中国科技史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几篇,参加编写专著7本;主持和参加国家级项目5项,科学院院级课题4项。

黄艳红,女,1975年生,汉族,湖南永州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2007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中国针刺镇痛机理研究的社会史分析》。2007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从事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后研究,博士后出站报告为《中国科研时间状况研究》。2010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从事科学无神论研究。曾在《香港社会科学》、《中国科技史杂志》和KoreaJournal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与各类研究项目十余项。

朱晶,1981年12月出生,湖北天门人,2008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化学史、科学方法论、中国科学文化史。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曾对徐光宪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进行过专门研究。2010-2012年,承担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卓越科学家的工作与创新方法系列研究”子课题——“徐光宪院士的科学成就与科学方法”,出版专著《化学大师:徐光宪》。在化学史与中国科学文化史领域,曾对单质砷的制备史、丹药秋石、古朝鲜的火药和火器等进行过考察,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科学史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刊物。

章节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韩启德

总序二 白春礼

总序三 周 济

序 徐光宪

导 言

第一章 求学 历

早期教育(1920 —1939)

大学生涯(1940 —1944)

第二章 留学美国

只身赴美

辗转回国

第三章 初到北大化学系

开设“物理化学”课程

开设“物质结构”课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韩启德

总序二 白春礼

总序三 周 济

序 徐光宪

导 言

第一章 求学 历

早期教育(1920 —1939)

大学生涯(1940 —1944)

第二章 留学美国

只身赴美

辗转回国

第三章 初到北大化学系

开设“物理化学”课程

开设“物质结构”课程

量子化学领域展露锋芒

从量子化学转到络合物化学

第四章 受政治运动影响的学术生涯

转向核燃料萃取研究

“文化大革命”期间

第五章 谱写“稀土传奇”

稀土分离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状况

勇挑重任:推 体系、反萃法实现镨钕分离

(1972 —1974)

稀土串级萃取理论的提出与应用(1974 —1990)

发展中国稀土产业

著书立说、课题研究与机构建设

第六章 回到量子化学研究

量子化学研究的背景与条件(1949 —1977)

子价、分子片与结构规则(1977 —1995)

改进的休克尔分子轨道理论与正弦型同系线性规律

(1978 —1984)

稀土配合物的电子结构与化学键:由从头计算到半 验计算

转向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稀土(1996 — )

量子化学教学与教材(1978 —2009)

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与国际交流(1980 — )

第七章 晚年对软科学的思考

学科定位、成果评价与研究基金

化学信息学与系统化学

方法学与方法创新

第八章 爱人同行

同进北大 共同研究

中国化学界的比翼鸟

携手前进 相濡以

结 语 徐光宪学术成长特点

附录一 徐光宪年表

附录二 徐光宪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 记图片目录图1-1 徐光宪旧居东山七亩

图1-2 《中日围棋百式》

图1-3 徐光宪年幼时与父兄们的合影

图1-4 徐光宪绍兴宣化坊故居

图1-5 青藤书屋 貌(a)和近照(b)

图1-6 徐光宪参加绍兴稽山中学七十周年校庆庆典合影

图1-7 徐光宪在浙 图书馆前留影

图1-8 徐光宪在宁波高工老校址前留影

图1-9 上海交通大学1940年化学系正取生名册

图1-10 徐光宪在上海交大时做的习题

图1-11 徐光宪在上海交大的毕业论文

图1-12 高小霞工部局女中毕业证照

图1-13 南洋化工社1943-1944届部分成员合影

图1-14 高小霞写给徐光宪的信

图1-15 上海交通大学1944届毕业同学合影

图1-16 徐光宪与高小霞结婚照

图1-17 徐光宪在上海交通大学担任助教时的登记名册

图2-1 徐光宪与同学 庆清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时期合影

图2-2 徐光宪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助教职位的证书

图2-3 徐光宪、高小霞在哥伦比亚大学时期与同学们的合影

图2-4 徐光宪的博士论文(a)及学位证书(b)

图2-5 徐光宪重返哥伦比亚大学作报告

图2-6 1949年,徐光宪等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野餐,庆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图3-1 1951年4月15日,徐光宪、高小霞回国时,高小霞在戈登将军号

轮船甲板上的留影

图3-2 朝鲜金日成大学实习团与北大化学系老师合影

图3-3 《物理化学讲义》手稿第一页

图3-4 《物质结构》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证书

图4-1 《 子核物理导论》讲义

图4-2 北大技术物理系33组59级师生合影

图4-3 徐光宪在 西农场与工友们合影

图4-4 徐光宪下放时期游览井冈山

图4-5 徐光宪与程民德一起放牛

图5-1 徐光宪在全国稀土化学与萃取会议上

图5-2 徐光宪与黎乐民讨论问题

图5-3 稀土研究获得的部分国家奖励

图5-4 徐光宪获得国家 济委员会颁发的荣誉证书

图5-5 徐光宪主编的《稀土》(第2版)

图5-6 1980年稀土访问团访问美国爱荷华州艾姆斯实验室

图5-7 稀土研究中心师生合影

图5-8 2003年,徐光宪在北大稀土材料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图5-9 徐光宪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图6-1 20世纪80年代,徐光宪在北京大学的课堂上

图6-2 徐光宪访日时与日本学者合影

图6-3 徐光宪访问德国时合影

图6-4 徐光宪和夏威夷大学化学系主任合影

图6-5 1993年徐光宪重返哥伦比亚大学

图6-6 徐光宪在第25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上

图6-7 国际配位化学会议组委会赠给徐光宪的荣誉证书

图7-1 徐光宪与唐敖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进行工作交流

图7-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化学部1986年科学基金评审会议代表合影

图7-3 徐光宪与学生高松院士合影

图8-1 徐光宪、高小霞夫妇与孩子们的合影

图8-2 1991年结婚纪念日,徐光宪与高小霞在未名湖边散步

图结-1 20世纪80年代徐光宪与学生们在一起讨论工作

图结-2 徐光宪与黄春辉院士合影

图结-3 徐光宪与唐敖庆院士合影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