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第三版)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第三版)
ISBN:978-7-300-18421-0 条码:
作者: 袁济喜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3-1 开本:16开
定价: ¥42.00  折扣价:¥37.80
折扣:0.90 节省了4.2元
字数: 560千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2012I1247 每包册数: 10
出版日期: 2014-02-13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富有创意、推陈出新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材。本书凝聚著名学者袁济喜先生多年来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与研究的心得与经验,并充分吸纳了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大量重要和前言的学术成就,着力彰显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深挚博厚的人文精神,追求国学精神与现实人生的贯通,既注重对西方学科的借鉴,更追寻国学蕴涵。全书富有文献和思辨有机结合的学术风格。
本书侧重从整个发展史的角度来叙述中国文学批评史,注重与思想史、哲学史以及美学等相邻人文学科的联系,并从学术史的整理与论述层面,说明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力图使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讲授走出以往的静观模式。
本书自2006年出版以来,被国内高校广泛使用,广受好评。第三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比如关于王充文论的内容增加了元气说与文气论的内容等,并且对文献部分,包括引文与基本史实等,作了全面而认真的校订,纠正了不少错误与不准确的地方,对于每章之后的参考书目,尽量引入最新研究成果。本书适合古代文论课程及中国文学批评课程,并配备了PPT,欢迎下载使用。

作者简介:
袁济喜,1956年生,上海人,1978—1982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本科,1985年毕业于该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赴日本九州大学访学,1994年被选为北京市第一批新世纪人文社科理论“百人工程”的成员。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西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会常务理事等。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代表性学术著作为《六朝美学》、《中国古代文论精神》、《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等,主撰的《六朝清音》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

章节目录:
第一编先秦文学批评

第一章礼乐文明与先秦文论

第一节礼乐文明的形成

第二节礼乐文明与文学观念

第二章儒家文论

第一节孔子的文学思想

第二节孟子的文论

第三节荀子的文论

第四节《周易》与文论

第三章道家文论

第一节老子与文学批评

第二节庄子与文学批评

第四章墨家与法家的文艺观

第一节墨子的“非乐”观

第二节韩非的文艺观

第五章《吕氏春秋》与先秦文学批评的融会

第一节贵生重己的审美主体论

第二节论音乐的“和”与“适”



第二编两汉文学批评

第六章汉代儒家文论

第一节《乐记》的文艺观

第二节《毛诗序》的诗学观

第三节汉代辞赋理论

第七章汉代融会儒道的文论

第一节《淮南子》与文论

第二节司马迁的文论

第三节王充的文学批评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第八章文学批评的兴盛与风采

第一节人生活动与文学批评

第二节玄学精神与文学批评

第三节佛学与文学批评

第九章魏晋文论的自觉

第一节曹丕《典论·论文》与“文气说”

第二节嵇康的人生哲学与文艺批评

第三节陆机《文赋》与文论

第四节葛洪的文论

第十章刘勰与《文心雕龙》

第一节刘勰的精神世界与《文心雕龙》

第二节“原道”与“自然”合一的文学观

第三节文学理论的分层研究

第十一章钟嵘《诗品》的诗学观

第一节历史意识与诗歌批评

第二节“物感说”与“世情说”

第三节“三义说”与“滋味说”

第四节“自然英旨”的诗评标准

第十二章南朝文学观的多元交融

第一节挚虞与裴子野的文论

第二节梁代皇族萧氏兄弟与萧子显的文学观

第三节“文笔之辨”与“声律之辨”

第十三章北朝的文论

第一节颜之推的文论

第二节庾信的文论



第四编隋唐文学批评

第十四章隋代至盛唐的文学批评

第一节隋代文学批评概要

第二节初唐史学家的文学观

第三节陈子昂的兴寄论

第四节李白与杜甫的诗论

第五节《河岳英灵集》的兴象论

第十五章中晚唐诗学批评

第一节元结与元稹的诗论

第二节白居易的诗论

第三节皎然的诗论

第四节司空图的诗学

第十六章韩愈与柳宗元的古文理论

第一节韩愈的古文理论

第二节柳宗元的古文理论

第五编宋金元文学批评

第十七章北宋文学批评

第一节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理论

第二节苏轼的人生论与文学批评

第三节王安石的政教文论

第四节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的诗论

第十八章南宋文学批评

第一节吕本中与张戒的诗论

第二节陆游与杨万里的诗论

第三节朱熹与理学家文论

第四节严羽《沧浪诗话》与诗学批评

第十九章两宋的词论

第一节宋代词论概貌

第二节两宋代表性词论

第二十章金元文学批评

第一节王若虚的文论

第二节元好问等人的诗学批评

第三节金元小说戏曲批评概要



第六编明清文学批评

第二十一章明代格调派与性灵派文论

第一节格调派文论

第二节李贽的文学批评

第三节公安派文论

第二十二章明代的戏曲与小说批评

第一节明代主要戏曲批评理论

第二节徐渭的曲论

第三节汤显祖的曲论

第四节王骥德的曲论

第五节明代小说批评

第二十三章王夫之与明末清初文论

第一节重倡诗教

第二节对“兴观群怨”的再释

第三节论情景相生

第四节明清之际的愤激文学观

第二十四章清代前期至中期的诗学

第一节王士禛的神韵说

第二节叶燮与《原诗》

第三节沈德潜的格调说

第四节袁枚的性灵说

第五节翁方纲的肌理说

第二十五章桐城派古文理论

第一节方苞的文论

第二节刘大櫆的文论

第三节姚鼐的文论

第二十六章清代的词论

第一节云间派词论

第二节阳羡派与浙西派词论

第三节常州派词论

第二十七章清代小说戏曲批评

第一节清代小说批评概况

第二节金圣叹的小说批评

第三节毛宗岗、张竹坡、蒲松龄等人的小说批评

第四节脂砚斋评点《红楼梦》

第五节李渔与清代戏曲批评



第七编近现代文学批评

第二十八章近现代文学批评的兴起

第一节晚清文学批评的嬗变

第二节从“诗界革命”到“文界革命”

第二十九章近现代文学批评的代表学说

第一节梁启超的“新民说”与文学批评

第二节王国维的人生观与境界论

第三节鲁迅的文学批评观

第四节林语堂的人生观与文学观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精彩片段:
引言



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指中国古代至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与演变的历史。中国文学批评史在学科上的建立,则是从现代才开始的,它呈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的特点,这就是依据相关的人生观、哲学观与美学观,对文艺创作与评论进行阐说。其中既有着显在的范畴、观念等形态,更有着潜在和深沉的人文蕴涵,尤其是后者,是生发中国文学批评显在形态的灵魂。从最早的孔孟、老庄开始,就奠定了中国文学批评的这一特点,呈现出与西方文论重知识与逻辑范式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时也用中国古代文论来指称,二者是同一范畴的概念。
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文学批评的传统。它最早生发于先秦诸子的文化批评形态之中,同时又以《诗经》、《楚辞》等文学创作作为来源,可谓源远流长,根基深厚。先秦时代文学批评的这种将人生与文学相联系的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历代得到了传承与光大,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中彰显得十分明晰。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强调文品出于人品,追求人生与艺术统一的审美境界。文学批评不仅仅是作为纯粹的思辨对象与形式玩赏,而且还与忧患意识、文化重建相联系。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文论,都充满了这种现实品格与历史意识,凝聚着这些杰出人物的人格精神。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术文化,从传统的国学四部划分角度来看,它隶属于集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侧重于作品与作家的评论,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清代纪昀编修《四库全书》时,就将历代对于诗歌与文章的评论放到集部中作为诗文评。参见《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四八》卷一九五《诗文评类》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65。它虽然不是近代从西方引进的学科划分,却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重视作品与作家评论的特征。同时,它又与四部中的经史子部互相渗透,彰显国学的通贯性。
中国文学批评史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建构,是从20世纪20年代初日本学者铃木虎雄出版的《支那诗论史》(今译为《中国诗论史》)开始的。这一事实说明中国古典形态的文学批评有赖于西方现代学术文化的整合,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建构是中西文化综合的产物。1927年,陈钟凡最早出版了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标志着中国文学批评史现代学科的草创初辟。嗣后,又陆续出版了郭绍虞、罗根泽、方孝岳、刘大杰、朱东润等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后的新时期,出版了敏泽、张少康等独著和王运熙、蔡钟翔、黄霖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方面的著作,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踵事增华,推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工作与学科建设。从学科的名称来说,西方文艺学一般分成“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三个部分,这是从西方既有的文化传统去划分的,因而陈钟凡、罗根泽等先生认为,西方文艺学所说的狭义的文学批评并不完全适合中国,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是广义的文学批评,按中国传统的诗文评范畴,应当是涵括文学创作、文学批评诸方面的学问。后来出版的一些同类著作就用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名称。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范畴,更能彰显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通过文学评论来阐释原理的特点,是中国文学批评关注人文性、现实性精神的生动体现,因此,用“中国文学批评”来指称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在内的中国古代至现代的文艺学,似乎更能体现中国文学批评的民族文化特征。基于此,本书仍然沿用“中国文学批评”这一宽泛意义上的学科称呼。从学科内涵来说,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是指中国古代至现代的文学批评产生与演变的历史,它是现代的人们运用西方学术观念对中国原生态的文学批评史所作的梳理与阐释,也是中西文化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这种融合过程也是不断磨合与演进的过程。这一学科的完善与发展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特点,首先源于其自身所具备的民族文化特性。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人人相和的价值观念与理论形态,文学批评自先秦以来就是在这种大的文化环境中生长起来的。最早的文学批评是从先秦时代的思想家论述社会人生时衍变产生的,后来这种文化精神一直延续了下来,它造就了中国文学批评注重总体性、有机性,喜欢以“道”、“气”等浑朴性的概念去把握对象的特点。因此,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首先要从中华文化的一体性去加以思考,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与伦理层面去下工夫,而不能局限于西方文化本位的视角与方法。
中国文学批评有着丰富的创作与鉴赏的经验。许多批评家不仅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而且有自己文学创作的经验与成就。比如韩愈、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文论就是如此。因此,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必须与学习中国文学史紧密相连,使二者互相渗透与促进。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文献工作非常重要,是学习与把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础。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一门交叉性、互融性的学科,学科的边际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不甚清楚。因此,除了要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原始文献外,对文献资料本身的整理与归纳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只有在弄清楚原始资料与文献基本含义的基础之上,才能对其理论意义加以正确认识与阐释。
由于中国文学批评史从学科上来说,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一门学科,因此理所当然地要将重点放在理论的阐释上面,这是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而且对文献的梳理与归纳也离不开理论观点的指导。这就要求学习者不仅要有扎实的文献功底,而且要注重对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文化的学习,同时对西方哲学等理论要有所掌握,自觉地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来深化对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门学科的认识及研究。
中国文学批评史植根于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土壤之上。中国文化在最高境界上是审美与文艺的境界,是生命精神的结晶,这种精神意蕴与人格境界,决定了中国文学批评不仅关注的是理论范式,更追求的是形而上的人格精神与超验境界。近代王国维与蔡元培等人对此作了深刻的阐发,这也是他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精神的内在动力。
中国古代文论精神与整个中华文化精神是一致的,表现出对文化传统的承续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每当中华文化出现断裂时,作为文化传承者的士人便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精神是推动中国古代文论精神向前发展的动力。从中国古代文论的形成与发展来看,中国古代的文论家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是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来考察文学现象,回应文学与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文学思想与美学理论的。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中国在夏商周三代形成的宗教神学与礼乐文化,以及当时业已萌生的诗乐文化及其文学观念,面临“礼崩乐坏”的危机,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化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其中心是从人性论与人生论出发,对文学的真善美问题作了各自不同的回答。比如儒家的中和为美、文质彬彬与道家的逍遥无待、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文化伦理的判断,同时也是文学审美和批评的尺度。因此,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不仅要注意把握基本典籍与观念范畴,更要领会这些思想学说背后的人文精神。比如对先秦诸子文论的把握,以及对六朝文学批评的认识等。在这里,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与学习中国文学史一样,除了从知识层面加以把握之外,体验与对话是更为根本的把握方式。不仅要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更要体验与领悟其中的精神蕴涵,传承与光大这种人文精神。这是我们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应当充分明确的。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