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刑事诉讼法学(十二五现代远程教育法学专业系列教材) - 十二五现代远程教育法学专业系列教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刑事诉讼法学(十二五现代远程教育法学专业系列教材) 十二五现代远程教育法学专业系列教材
ISBN:978-7-5620-5177-0 条码:
作者: 赵兴洪 主编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56.00  折扣价:¥50.40
折扣:0.90 节省了5.6元
字数: 539千字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页数: 457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4-01-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刑事诉讼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刑事诉讼法学法律关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刑事诉讼法学得到了迅猛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教材尽量考虑了远程教育在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教育对象、学习条件、学习目的上的特殊性,突出强调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性、学习目的的实用性、学习内容的重点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便捷性。本书以刑事诉讼法基础理论为基础,以刑事诉讼法的程序主线,在力求全面准确阐述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吸纳该领域立法和学术前沿信息,并在学术上予以深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便于读者全面、系统地学习刑事诉讼法,理解并掌握刑事诉法律、法规的立法精神。

作者简介:
张步文 1966年生,男,汉族,重庆市开县人,西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重庆市人民政府立法评审(行政复议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首届十大中青年法学、法律专家提名奖获得者,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宪法政治。先后主持司法部规划项目(“群体性事件中的罪与罚”,09SFB2021)、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中美刑案错判与救济机制比较研究”,09YJA820063)和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黑恶势力生成防控与治理”,10XFX010)等多项研究课题。代表著作有《刑事侦查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司法证明原论》(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主编《宪法政治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刑事诉讼法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其中,《宪法政治研究》获重庆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赵兴洪 1980年生,男,汉族,重庆市梁平县人,西南大学法学院讲师,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兴趣为刑事诉讼法学、刑法学、司法制度。先后主持教育部社科项目(“司法区划分制度研究”,09YJC820092)、西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打黑除恶斗争中的权力优化与权利保障”,SWU1009003)等研究课题。代表论文有:“死刑缓期两年执行适用标准研究”(载《刑事法评论》第19卷)、“确立先例标准促进死缓适用之规范化”(载《法学》2009年第11期)、“关于中国司法区划分改革的思考”(载《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章节目录:
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学概述
第一节 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学的对象和体系

第三节 刑事诉讼法与相关法的关系

第四节 刑事诉讼法律关系

第五节 刑事诉讼基本理论

第二章 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刑事诉讼法的历史类型

第二节 刑事诉讼基本类型

第三节 国际刑事司法准则

第四节 国际刑事审判规则
第三章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时期刑事诉讼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新中国刑事诉讼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

第二编 总论
第四章 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
第一节 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

第二节 人民检察院

第三节 人民法院
第五章 诉讼参与人
第一节 诉讼参与人概述

第二节 当事人

第三节 其他诉讼参与人

第四节 单位诉讼参与人
第六章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诉讼共有的原则

第三节 刑事诉讼独有的原则
第七章 管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立案管辖

第三节 审判管辖
第八章 回避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回避的种类、理由和适用的人员范围

第三节 回避的程序
第九章 辩护与代理
第一节 辩护制度概述

第二节 辩护人的范围和辩护的种类

第三节 辩护人的职责和地位

第四节 辩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节 刑事代理

第六节 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第十章 证据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证据的种类

第三节 证据的分类

第四节 运用证据的原则

第五节 证明

第六节 证据的审查判断
第十一章 强制措施
第一节 强制措施概述

第二节 拘传

第三节 取保候审

第四节 监视居住

第五节 拘留

第六节 逮捕
第十二章 期间、送达
第一节 期间

第二节 送达
第十三章 刑事诉讼的中止和终止
第一节 刑事诉讼的中止

第二节 刑事诉讼的终止

第三编 审前程序
第十四章 立案
第一节 立案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

第三节 立案的程序
第十五章 侦查
第一节 侦查概述

第二节 侦查行为

第三节 侦查终结

第四节 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

第五节 补充侦查

第六节 侦查监督
第十六章 起诉
第一节 起诉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提起公诉的程序

第三节 提起自诉的程序

第四编 审判程序
第十七章 第一审程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对公诉案件的审查

第三节 开庭审判前的准备

第四节 法庭审判

第五节 自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

第六节 简易程序

第七节 附带民事诉讼

第八节 判决、裁定和决定
第十八章 第二审程序
第一节 审级制度

第二节 上诉、抗诉案件的提起

第三节 上诉、抗诉案件的审判

第五编 审后程序
第十九章 死刑复核程序
第一节 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

第三节 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
第二十章 审判监督程序
第一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第二节 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材料来源及其审查处理

第三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第四节 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进行重新审判
第二十一章 执行
第一节 执行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

第三节 执行的变更与其他处理

第四节 人民检察院对执行的监督

第六编 特别程序
第二十二章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方针和原则

第三节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重要制度

第四节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
第二十三章 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公诉案件和解的范围、条件及程序
第二十四章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适用条件

第三节 违法所得没收案件的程序规定
第二十五章 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强制医疗的适用条件

第三节 强制医疗的特别程序规定

参考文献
精彩片段:
编写说明

本书系十二五现代远程教育法学专业系列教材之一。本书的编写,以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及其配套司法解释为主要依据,结合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特点,并综合考虑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司法考试、成人高考、公务员考试等各类法律考试应试的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作了新的探索,以期达到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与考试复习三大目标的统一和平衡。
本书在每章学习内容之前设有“本章导学”和“学习引入”两个栏目,在学习内容之后设有“考核提示”、“主题讨论”、“阶段自测”三个栏目。其中,“本章导学”是每章主要学习内容的概括和重点难点的提示,有利于读者在学习之前把握章节逻辑结构和体系,方便预习;“学习引入”一般从编者精选的一个或数个案例切入,引入主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提高读者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增加读者对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还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或课后实践的案例材料。可以说,“本章导学”和“学习引入”共同构成了一道“开胃菜”。而“考核提示”则有利于读者针对性地准备各种法律类考试,分门别类复习,分级分层练习提高;“主题讨论”由案例、法条、新闻报道等各种材料构成,既可以作为材料题巩固学习内容,进行答题训练,也可以作为学术讨论资料拓展视野、开阔思维,还可以作为法律实践教育材料(如模拟法庭剧本、法庭辩论材料等);“阶段自测”则是编者精选、改编的自学考试、司法考试等各种法律考试真题,既具有实战性,又具有进阶性,方便读者自我测验。“考核提示”、“主题讨论”、“阶段自测”可谓丰富多样的“饭后甜点”——含辛茹苦之后,终究会苦尽甘来!
大致说来,本教材具有如下特色:
1.新颖性。本书在整体逻辑结构、章节内容体例以及法律规范方面都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新颖性。
2.适应性。本书既适合作为偏重自学的网络教育、远程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的教学考试辅导用书,也适合作为法学本科教育教材,还可作为参加司法考试、从事司法实务的参考资料。
3.基础性。尽管本书兼顾了多种法学教育、考试的需要,但是本书依然保证了刑事诉讼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基本理论的完整性。本书既是一个完整的刑事诉讼法注释体系,也是一个完整的刑事诉讼法教义学体系。
4.实践性。当前,中国法学教育正面临巨大转型,法学教育正从纯学术性教育向更加偏重于职业教育的方向转型,法科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本书从增加案例材料、加大实务操作内容、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三方面加强了教材的实践性、实务性。
总之,在中国法学教育的转型期,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大背景下,本书作者在教材的内容和形式上都作了不少探索,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崭新的体验。
毫无疑问,由于编者学术水平有限,本书必然存在诸多遗漏和错误之处,欢迎各位读者和同行批评指正。

编者
2013年11月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