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解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解析
|
ISBN: | 9787550411029 |
条码: | |
作者: |
舒永久,李西源,张强 著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48.00
折扣价:¥45.60
折扣:0.95
节省了2.4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235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4-02-01 |
|
内容简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解析》的基本构想,是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有机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和重要的思想观点进行解读与分析,希望找到其哲学之根基。这项工作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作为长期工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线的教师,我们有这个责任和义务来完成这项工作。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即使只对其某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哲学解析,也将形成一个浩大的工程,短时期内势必难以完成。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解析》写作的思路,仅筛选了10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相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
|
作者简介: |
舒永久,1970年9月出生,汉族,四川省安岳县人,中共党员。1993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政治系,2001年获得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学位,2013年7月起列入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名单。现为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教师,副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研究。主要讲授本科生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研究生课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合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略》、副主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解析》;主编教材《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湖南社会科学》、《探索》、《社会科学家》、《理论探讨》、《长白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期刊4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近几年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主研省部级课题4项;合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略》2010年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三等奖(排名第3),2008年被评为四川农业大学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李西源,1966年5月出生,汉族,河南固始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职于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研究。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发表专著《西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研究》,在《湖南社会科学》、《理论探讨》、《财经科学》、《人民论坛(学术版)》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张强,1975年6月出生,汉族,河南固始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职于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教学。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及民国同业公会组织研究,近年来致力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先后在《求索》、《社会科学家》、《人民论坛(学术版)》、《天府新论》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
章节目录: |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物质蕴含 一、人地关系的认识与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物质蕴含 三、社会发展观的物质蕴含 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观运用 一、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基础和动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蕴含的实践主体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蕴含的实践客体思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实践地位的认识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标准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联系观彰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和一脉相承性 二、联系观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从客观实际出发,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观体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背景 二、发展的不同要义 二、及时树立发展的新目标 四、适时调整发展战略 五、不断创新发展的道路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矛盾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用矛盾观点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典范 三、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论意蕴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真理性认识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前提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实践为基础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原则底蕴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原则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特质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观依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历史观的思想渊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历史观的主要内容 ……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人本观透视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群众观解析
|
精彩片段: |
2.增添了新内涵 江泽民表述的六个基本点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增添了新内涵。江泽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形成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把“消灭剥削”明确界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灭剥削制度”的现实要求,提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消灭剥削制度”,“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把社会主义最终目标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前目标统一了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就是提高和扩大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从消灭剥削制度到消灭剥削现象,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本质不断得到实现的过程。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判断,第一次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揭示了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学习邓小平和江泽民社会主义本质论,必须深刻领会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3.人的发展 在恩格斯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能代表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看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自身发展的理想状态,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在考察社会进步前景时认为,在物质财富相对匮乏的情况下,社会财富的尺度是劳动时间;而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衡量社会财富的不再是人的劳动时间,而是人的自由时间,即人的自由发展。对此,江泽民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①只有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才最终成为自己与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本质的东西,也是衡量社会历史进步的最高意义的价值尺度。 总之,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终极关怀。江泽民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性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做出科学的回答,指出了通往“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论述,将对促进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