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尔特传:一个传奇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罗兰·巴尔特传:一个传奇
|
ISBN: | 9787300174136 |
条码: | |
作者: |
张祖建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大32开 |
定价: |
¥58.00
折扣价:¥52.20
折扣:0.90
节省了5.8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4-05-01 |
|
内容简介: |
2015年将逢巴尔特百年诞辰。 《罗兰?巴尔特传(一个传奇)》(作者菲利普?罗歇)是巴尔特去世后第一部全面梳理其思想源流的传记。作为文学批评家和传主的生前友人,作者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从多方面说明巴尔特对文学事业的毕生追求,究诘其思考的出发点及其观点的嬗变情形;在巴尔特与西方古典文学和当代思潮的关系方面,尤其是其所谓的“理论性”和一些核心概念的来龙去脉方面,作者探幽索隐,下力尤勤。至于巴尔特对待自己的思想变化和"形象"时采取的一些“狡黠”的做法,作者亦不乏揭示和评点。 这部传记不以叙事性的巴尔特生平为重点,也没有采用学院派的学术话语,而是以立意独特的散文体和细密而幽默的分析见重于巴尔特研究界,《罗兰?巴尔特传(一个传奇)》成为一本绕不开的别致的著作。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序幕:往事溟? 第一部分 假巴尔特 1 串通撒谎的批评 2 其人其著 第二部分 罗兰?巴尔特:以退为进 1 螺旋式的“大词儿” 2 神话 3 文本 4 双重骗术 第三部分 《罗兰?巴尔特自述》或故事三则 1 《罗兰?巴尔特自述》或一本自我说明书 2 关于一个相当浪漫的文本 3 《明室》,或失而复得的影像 第四部分 艾尔蓓 1 “这是个既简单又复杂的故事” 2 现代性的意识和悲剧 3 介入的零度 4 “我是马克思主义者吗?”--答复加缪 5 注视的权利 6 时尚和前卫 7 《如是》阵营:是团结一致还是“虚情假意”? 8 山中,此地,彼处 幕落 参考文献 译后记
|
精彩片段: |
在这段时间里,巴尔特在“研修班”(1968一1969)讲授巴尔扎克。《S/Z》因之问世,这本书为文本与如下定义的解读之间的“区别”进行辩护:“解读文本并不是要赋予它一个(多少是持之有故的,多少是自由的)意义,而是相反,是要评估文本是由什么样的多重性造成的。” 这个“多重文本”的概念,即“施指的星系与所指的非结构性”的概念,促使一切结构化活动突然醒悟到不足之处。随后要做的就是把文本化整为零,成为词位(任意的阅读单位),从每一个词位当中清理出“所指的转换和重复”,从而建立起文本自身的多重性,而不是文本的某种真理。阅读摒弃一切巨细靡遗的奢望,不再为文本服务,而是“虐待”它,“打断它的表达”,让它发出绚丽的光彩,让义素四散,而不是“把它们组织起来,形成同一个主题的领域”。 巴尔特使用文本的概念与其说与“五月思想”的自由流布有关,不如说同雅克?拉康的教学活动有关(巴尔扎克的叙事《萨拉辛》里的词位就是围绕着阉割组织起来的),也跟德里达的教学活动有关(《写作和差异》,1966);不过,或许更同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如是》杂志和《符号分析论》(1969)里一直进行的工作有关,即质疑索绪尔的符号帝国及其“描写”――符号学家宁愿要“解释”,即一种“重复的和系统的写作”。 《文本的快乐》(1973)带有这些新的研究工作的印记。心理分析被用于区隔“快乐的文本”和“享乐的文本”;正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