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清代民国司法档案与北京地区法制(法理学、法史学著作) - 法理学、法史学著作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清代民国司法档案与北京地区法制(法理学、法史学著作) 法理学、法史学著作
ISBN:978-7-5620-5448-1 条码:
作者: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编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44.00  折扣价:¥39.60
折扣:0.90 节省了4.4元
字数: 315千字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页数: 315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4-07-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在法律史日益纵深的研究中,司法档案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书通过对清代及民国时期司法档案的分析,展现了当时北京地区法制的一些面貌。本书史料充分,论述得当,是了解清代及民国时期司法状况不可多得的著作。本书共收录“顺天府的设立及其在京畿司法管辖中的地位与职能”,“清末民国死刑制度变迁:普通刑事法与特别刑事法之间的死刑实践”、“从司法档案看清代北京地方职官收赃罪的特点及惩防”等七篇文章。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丰富的档案资料的引用,以真实发生于清代或民国时期的实际案例生动的展示了那个时代国家权威与社会习俗的碰撞、疑难案件的处理方式等内容。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南玉泉 /
顺天府的设立及其在京畿司法管辖中的地位与职能

张 宁 /
清末民国死刑制度变迁:普通刑事法与特别刑事法之间的死刑实践

孙 旭 /
清代北京地方职官受赃罪的特点及惩防

马 钊 /
法律与风俗:从北平地方法院重婚案件审判档案看民国时期国家对婚姻行为的干预与调适

张小也 /
清代刑案中的“行奸复拒奸”

李雪梅 /
清代民国北京会馆公产及其运作机制

郭瑞卿 /
清代北京寺产纠纷下的国家与社会

精彩片段:



北京地区有着丰富的清代民国司法档案资源。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代档案数量浩繁,内容丰富,所见种类有中枢机构、文官任免、财政金融、礼仪祭祀、军事机构、司法监察、工交农商、民政警务、文教卫生、民族外交、皇族宫廷、地方机构、个人与王府等;北京市档案馆亦藏有颇具特色的清代与民国时期的档案资料,这其中的清代、民国司法档案是研究法律史、社会史,特别是北京地区法制史的资料宝库,它们所蕴含的法律制度、司法实践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社会观念、法律观念,是其他材料所不能替代的。不仅如此,北京地区在清代、民国时期处于极为特殊和重要的地位,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相关档案中有独特的真实反映,尤其值得研究者给予重点关注,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鉴于此,以文献为基础而注重对原始资料的剖析,注重传世文献与档案资料的契合,把握清代、民国司法档案产生的过程,从制度的源流出发建立对此类档案性质与分布状况的认识,进而对清代、民国时期的法律制度、司法实践以及社会纠纷、法律观念等问题进行系统探讨,以求准确把握当时北京地区的司法状况及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历史学与法学的视野下认识北京地方司法制度的源流及嬗变,揭示其司法资源的运用及原理,是凸显北京地区司法档案的价值与梳理北京地区法制史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书是北京市教委与中央在京高校的共建项目“北京地区现存司法档案的价值与利用”的最终研究成果,成果定名为《清代民国司法档案与北京地区法制》,撰写者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瑞士日内瓦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学者。其主要关注点是:
利用传世及清史档案资料,通过顺天府的设立、辖区范围与职掌,理清其司法权能与中央及地方相关机构的关系与职能界限,以期有助于认清专制统治的本质并对当今司法体制的设计有所裨益。
从制度与实践的视角,以北洋政府时期北京地区的杀人案为对象,透视普通刑法中的死罪与死刑案件;又以《惩治盗匪法》的内容与适用,侧重考察特别刑事法与死刑,其意义在于通过死刑制度的变革来分析清末司法改革的得失。
以北京地区现存清代司法档案作为主要依据,探讨清代北京地方职官受赃罪的特点及清廷的相关态度与预防、惩治措施,以期凸显当时的吏治状况。
利用北京市档案馆所藏的原北京(北平)地方法院刑事审判案卷之“妨害婚姻家庭类”案件,研究国家和下层妇女婚姻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关注国家如何处理自身权力扩张与社会习惯权威(或称习俗)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了解社会习俗对国家权威的反制以及国家权力的自我调适的手段和过程。
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刑科题本”及相关成案汇编,借鉴社会性别理论的视角,研究清代奸情案中较具特色的“行奸复拒奸”,以反映百姓的日常生活与观念以及清代司法审判中审转制度的技术过程,揭示对该类案件的立法与司法中的“潜台词”。
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零散的清代会馆档案、北京市档案馆中系统丰富的民国会馆档案以及内容充实的清代和民国的会馆碑刻材料,以清代民国北京会馆为对象,梳理分析会馆公产在累积、流失及争讼过程中的焦点、因果和措施,以展现中国古代和近代法律制度与法律文化的包容性及其自我调适性。
通过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刑科题本的土地债务类档案、军机处录副奏折、内务府奏折以及北京地区的寺庙契约、碑刻等资料的梳理,分析信仰领域中基于庙产而形成的僧道、民众与官府间的利益交织与冲突,探寻社会与国家的互动。
上述内容在司法机构、司法改革、官吏犯罪、婚姻犯罪、女性与奸罪、会馆公产及寺产纠纷方面观照了清代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的司法状况,揭示了北京地区的司法资源及其运用原理。
利用司法档案研究中国法律史是当下学界的热点,不断发现的地方司法档案充实着法律史研究的史料来源,法律史研究中方法论的探讨亦使司法档案“史料学”的地位逐渐获得界定。相信伴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学科体系的充实,北京地区现存司法档案的价值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彰显。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2014年2月24日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