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中国文化史经典精读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中国文化史经典精读
ISBN:9787040389364 条码:
作者: 冯天瑜,杨华 编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68.00  折扣价:¥64.60
折扣:0.95 节省了3.4元
字数: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4-09-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史研究产生了大量卓有成绩的学者和大批重要的学术成果。《中国文化史经典精读》选择了30多篇能够大致反映中国文化史研究进程的论文或经典著作(节选),并以开放的视角和批判性的思维,对这些选文进行简要介绍和点评,以望对读者在提高学术鉴别能力、学术素养和奠定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帮助。

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专门史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著有《中华文化史》(合著)、《中华元典精神》、《明清文化史散论》、《张之洞评传》、《晚清经世实学》(合著)、《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合著)、《“千岁丸”上海行——1862年日本人的中国观察》、《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术语生成》、《“封建”考论》等。

章节目录:
前言
梁启超与《中国史叙论》
附:《原拟中国通史目录》《原拟中国文化史目录》
柳诒徵与《中国文化史·绪论》
附:《中国文化史·新版弁言》
陈登原与《中国文化史·叙意》(节选)
王云五与《编纂中国文化史之研究》
杨联陛与《国史诸朝兴衰刍论》
附:《朝代间的比赛》
张岱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谭其骧与《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
瞿同祖与《中国法律之儒家化》
吴承仕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者对于丧服应认识的几个根本观念》
梁漱溟与《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
邓嗣禹与《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潘光旦与《人文选择与中华民族——两个制度的讨论》
徐复观与《中国画与诗的融合》
附:陈衡恪《文人画之价值》
沈从文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引言》
梁思成与《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
任继愈与《儒家与儒教》
太虚与《佛教对于中国文化之影响》
许地山与《巫觋道与杂术》
顾颉刚与《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胡适与《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钱穆与《刘向歆父子年谱·自序》
附:《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自序》
汤用彤与《魏晋思想的发展》
唐长孺与《读(抱朴子)推论南北学风的异同》
陈寅恪与《论韩愈》
刘师培与《汉宋学术异同论》
周予同与《“经”、“经学”、经学史》
杜亚泉与《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
何炳松等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
附:《我们的总答复》
唐君毅等与《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
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节选)
费孝通与《“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
朱谦之与《欧洲文艺复兴与中国文明》(节选)
李约瑟与《东方和西方的对话——1955年英中友好协会主席演说词(节录)》
索引
出版说明

精彩片段:
 经典原文
  中国文化史·绪论
  柳诒徵
  历史之学,最重因果。人事不能有因而无果,亦不能有果而无因。治历史者,职在综合人类过去时代复杂之事实,推求其因果而为之解析,以诏示来兹,舍此无所谓史学也。人类之动作,有共同之轨辙,亦有特殊之蜕变。欲知其共同之轨辙,当合世界各国家、各种族之历史,以观其通;欲知其特殊之蜕变,当专求一国家、一民族或多数民族组成一国之历史,以觇其异。今之所述,限于中国。凡所标举,函有二义:一以求人类演进之通则,一以明吾民独造之真际。盖晚清以来,积腐裸著,综他人所诟病,与吾国人自省其阙失,几若无文化可言。欧战既辍,人心惶扰,远西学者,时或想象东方之文化,国人亦颇思反而自求。然证以最近之纷乱,吾国必有持久不敝者存,又若无以共信。实则凭短期之观察,遽以概全部之历史,客感所淆,矜馁皆失。欲知中国历史之真相及其文化之得失,首宜虚心探索,勿遽为之判断,此吾所渴望于同志者也。
  吾书凡分三编:第一编,自邃古以迄两汉,是为吾国民族本其创造之力,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之文化之时期;第二编,自东汉以迄明季,是为印度文化输入吾国,与吾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第三编,自明季迄今日,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以次输2,-,相激相盪而卒相合之时期。此三期者,初无截然划分之界限,特就其蝉联蜕化之际,略分畛畔,以便寻绎。实则吾民族创造之文化,富于弹性,自古迄今。鲡鲡相属,虽间有盛衰之判,固未尝有中绝之时。苟从多方诊察,自知其于此见为堕落者,于彼仍见其进行。第二、三期吸收印欧之文化,初非尽弃所有,且有相得益彰者焉。
  中国文化为何?中国文化何在?中国文化异于印、欧者何在?此学者所首应致疑者也。吾书即为答此疑问而作。其详具于本文,未可以一言罄。然有一语须先为学者告者,即吾中国具有特殊之性质,求之世界无其伦比也。
  ……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