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城市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山水城市
|
ISBN: | 9787549558278 |
条码: | |
作者: |
马岩松 著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258.00
折扣价:¥245.10
折扣:0.95
节省了12.9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208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4-10-01 |
|
内容简介: |
《山水城市》是中国建筑师马岩松的一部建筑宣言。在积聚了十年的思考、创作与实践之后,马岩松首度推出“山水城市”的理念——应该有一批建筑师为未来城市描绘新的理想,将城市的密度与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建造以人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未来城市,并可以为每一个城市居民所共享,或可称其为“山水城市”。 马岩松以极富个人特征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山水城市”的缘起,整本书贯穿着他的老北京童年、青年求学时代的狂想、作为建筑师周游世界的所感所悟,直至他在每一件建筑艺术作品中倾注的思考,独辟蹊径地在过去和现实、理论和实践之中发掘出的建筑设计理念。《山水城市》反映的不是马岩松的个人道路,而是向世界发出的号召,邀请大家共同思考城市的未来。“每个人的心中皆有‘山水’,那是一种对自然的理解与记忆,对外部世界的情感体验。”有灵魂的建筑与有归属感的城市,最终关注的都是人的情感。 《山水城市》是一本建筑艺术与平面设计完美结合的惊艳之作,是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首度与中国建筑师合作的梦想之书。书中有数十幅堪称艺术创作的建筑摄影作品,充分表达了马岩松精选出的十件设计作品的思想意境,是超越语言的视觉呈现。
|
作者简介: |
马岩松,出生于北京,被誉为新一代建筑师中最重要的声音和代表,是首位在海外赢得重要标志性建筑的中国建筑师。他致力于探寻建筑的未来之路,倡导把城市的密度、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通过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走向一个全新的、以人的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文明时代。从 2002 年设计浮游之岛开始,马岩松以“梦露大厦”、胡同泡泡 32 号、鄂尔多斯博物馆、中国木雕博物馆及假山等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实践着“山水城市”这一未来人居理想的宣言。同时,他还通过一系列国内外个展、出版物和艺术作品,与公众一起探讨城市与建筑的文化价值。 2006 年,马岩松获得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奖。2008 年,他被 ICON杂志评选为“全球 20 位最具影响力青年设计师”之一。Fast Company杂志先后评选他为“2009 年全球建筑界最具创造力 10 人”之一及“2014 年全球商界最具创造力 100 人”之一。2010 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授予他 RIBA 国际名誉会员。2013 年他荣获北京设计周首届 D21 中国建筑设计青年建筑师奖。2014 年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2014 世界青年领袖”。其经典作品“梦露大厦” 分获 CTBUH 颁发的“2012 美洲最佳高层建筑”及 EMPORIS 颁发的“2013 全球最佳摩天楼奖”。 马岩松曾就读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后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并获硕士学位。目前他是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设计艺术研究中心教授。
|
章节目录: |
编前 马岩松的建筑 原研哉 前言 汉斯·尤而里奇·奥布里斯特和洛伦萨·巴隆切利 缘起 没有灵魂的现代都市 货架城市 流水线上的鸡 权力和资本的纪念碑 住宅不是居住的机器 反叛现代主义教条的杰作 曼哈顿的明天 浮游的大地 人的自然 自然之始 以生态之名 山水自然观 穿越二十年的相遇 回到山水之初 老北京,我的童年 走向山水城市 一种新的秩序 山非山,水非水 留白和空儿 借景 空间绿化率 人体尺度的城市空间 隐性交通 未来 非线性的乌托邦:马岩松的建筑实践 李翔宁 和自然对话:未来城市文明题中的应有之义 王明贤 MAD建筑事务所 建筑作品 后记
|
精彩片段: |
缘起
山水,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但我不这样看,我想有一些东西本来就没有成为过去,而且仍然连接着未来。
山水就是这样一种情感。东方人对世界的理解、对自我的认知大都建立在这种人与自然特殊的情感之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类从工业大革命至今这一百多年,是一段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历史,扶摇直上的钢筋混凝土大厦成了赞美权力、资本,蔑视人性的纪念碑。人们热爱并痛恨着城市,徘徊在去留的边缘。今天,那些在现代主义时期崛起的北美大城市正走向没落,中国的城市却争先恐后地发展起来,建设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美国式的中国梦”!
中国应该看得远一些,再过五十年、一百年,当城市化进程告一段落之后,我们的实践能给人类的城市文明留下些什么?一个新的思想应该诞生了,不是靠山寨西方,不是靠实用主义,也不是靠往回看。
未来社会的发展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是人类在经历了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工业文明之后的反思,必须寻找一条新的道路,让自然和人重归情感上的平等和谐关系。
“山水”是中国古人把从自然之中感悟到的高远精神与日常世界结合在一起的理想境界。面对中国急剧扩张的城市化现实,归隐山间或者退居园林,只是少数人的旧梦。应该有一批建筑师为未来城市描绘新的理想,并逐步建立新的城市环境,那里既有现代城市所有的便利,也同时有东方人心中的诗情画意,将城市的密度与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建造以人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未来城市,并可以为每一个城市居民所共享,或者称其为“山水城市”。
“山水城市”不是简单的“生态城市”或者“田园城市”,也并非只是把城市里的建筑直接建成山的样子。它代表的是东方哲学中,人们寄托在自然中的情怀和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追寻。这样的哲学思想和境界能否在大城市的规划中体现出来,这会是一个挑战,然而困境和危机也可能预示着一种新的城市文明的到来。
老北京,我的童年
我谈山水,源于我对自然的情感,这不是城市之外的纯自然,而是城市之中的自然,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曾经带给我超越现实的记忆,并给了我对于一个城市心理上的归属感。
我的童年在北京的老城里度过。每个四合院里都会有一棵大树,我们的生活仿佛都发生在大树下。院子里的树跟大街上的行道树不同,它们是跟人有着亲切对话的树,是家庭、邻里关系的中心。小时候我从家到学校要经过景山、北海;冬天我到故宫的护城河里滑冰,夏天我在什刹海里学会了游泳,在银锭桥边钓鱼。现在回想起来,在这么一座大城市的中心里有山有水有桥,真的是很乌托邦。
北京是一座史诗般的城市,有着宏大的秩序,同时也有着细微的情感。正如老舍所说的,“老北京的美在于建筑之间有‘空儿’,在这些‘空儿’里有树有鸟”,建筑也因此与自然、与人们的生活建立起完整的联系。一个有山有水、有“空儿”的城市中心,正是北京有别于世界任何一座城市的独到之处。历史上的“燕京八景”,是北京的一份心灵地图,也是一部情感日历。这些文学化的城市景观既融合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美学意境,又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去真实感受,并保存在记忆中的生动画面。这样一个杰出的、充满意境的城市规划,诠释着人们心中的自然和理想生活。
作为中国农耕时代的城市文明结晶,北京在近代并没有经过工业文明的洗礼,而直接跃变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这五十年里,每一座标志性建筑的诞生,都展现出城市新的发展方向。但高楼、汽车和灰色的天空,却成为北京的新特征。今天的北京,与那个由秩序与自然所构成的老北京有着天壤之别,城市的意境没有了。
胡同和四合院是老北京的城市血脉,却正在沦为游客们的主题公园。世代在这里生活的普通百姓还过着没有淋浴和卫生间的生活,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因拆迁被放逐到城市边缘。面对这种城市肌体的衰退与功能的紊乱,我认为需要从生活的层面去改变现实。并不一定要采取大面积的重建,而是可以插入一些小尺度的元素,去更新生活条件、像磁铁一样激活邻里关系。
2006年,我做了一个叫作“胡同泡泡”的提案,为四合院提供一些小尺度的加建空间,作为书房、卧室、卫生间等等。这是一种“微观乌托邦”式的理想,我希望这些“泡泡”像新生的细胞一样具有生命力,赋予老建筑一种活力,并通过改变局部而达到整体社区的复苏。几年后,我们在北京的老城区实现了第一个泡泡。这是一个加建的卫生间和通向屋顶平台的楼梯,它看上去仿佛是一个小生命体,光滑的金属曲面反射着院子里古老的建筑、树木和天空,进而融合在环境之中。这些反光的生命体让历史、自然以及未来并存于一个梦幻的世界里。
胡同泡泡真正的城市理想是把北京的古城与每个人的梦想连接在一起。在大刀阔斧的城市巨变中,有必要去思考北京长远的目标和想象力在哪里。也许我们可以把目光的焦点从那些大型纪念碑式的建筑上移开,而开始真正关注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和社区生活的重建。
延续北京的基本格局,不是要去重建四合院,而是要思考高密度是未来城市的必然趋势,必须思考如何共享,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共享,这都是与人最基本的情感有关系,决定了人是否对一座城市有归属感。
……
|
书 评: |
《山水城市》必将成为承载着“山水”这种东方智慧建筑思想值得纪念的里程碑。它的影响力难以估量。 ——原研哉(平面设计师) 《山水城市》是马岩松“山水城市”理念探索的编年史,它关乎项目,也关乎日常实践。这是一个面对技术至上时代的有力宣言。 ——小汉斯(伦敦蛇形画廊艺术总监) 浏览马岩松的作品,我更愿意看到的是透过这些非线性的带有乌托邦气息的作品,透过“山”和“水”,观者能够体会它们背后隐形的逻辑,并触碰到当代中国涌动的城市和社会脉络,并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跳脱中国具体问题的桎梏而融入对全人类城市未来的构想。 ——李翔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MAD是“山水城市”理论的最早实践者,由于他们将“山水城市”思想置于当代建筑史更宽广的背景之中,把一种现代城市生活跟自然山水中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因此使“山水城市”思想有可能从乌托邦变为现实。 ——王明贤(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