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到庐山看老别墅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到庐山看老别墅
ISBN:9787549557134 条码:
作者: 方方 著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大32开
定价: ¥38.00  折扣价:¥36.10
折扣:0.95 节省了1.9元
字数: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数: 224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4-11-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到庐山看老别墅》是一本有关庐山旧事的书。
  庐山是一座极富殖民色彩的别墅王国,一个五光十色的大江湖,更是一座政治色彩极强的“夏都”。这里是洋人的休闲之地,是政客的消暑场所,是文人墨客吟风弄月之所在,也是豪杰侠客快意恩仇的社会。
  《到庐山看老别墅》由十二篇讲述庐山老别墅故事的散文组成。方方的文字虽是温情的,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故事,既有温暖,亦有悲凉、残酷。跟随方方的文字,走进百年前的中国,仿佛能听到中国的大门面向世界打开时那种嘎嘎的响声。无能之极的政府和可怜之极的百姓,而传教士和侵略者同步而来,首先是英国人李德立,连蒙带骗得到了长冲一带土地的租借权,时间长达999年,紧接着,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等也都接踵而至,纷然以各种方式瓜分庐山的地皮。他们进入庐山,也规划和建设庐山,修建了带有各国风情的别墅,就这样,庐山成了中国近代最美丽的花园城市,这里的别墅也成了中国建筑史上的近代建筑博物馆。
  胡适说:“牯岭,代表着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庐山上有赛珍珠住过的老屋,有晚清“维新四公子”陈三立的松门别墅,有传教士杨格非兴建的礼拜堂,有宋美龄的美庐……庐山上每一幢老别墅里面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你只有了解了它们,你才会知道,庐山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庐山。

作者简介:
 方方,当代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1976年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水在时间之下》《武昌城》,中短篇小说集《风景》《桃花灿烂》《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万箭穿心》《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等。现已出版小说、散文集80余部,多部小说被译为英、法、日、意、葡、韩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章节目录:
一个人改变一座山的历史
赛珍珠住过的老屋
人倚松门
传教士杨格非
宋家王朝
夏都到处流传
鹿野山房
吴庐巍峨
崇雅楼
39A号
熊家豪宅
英雄末路
后记:每一幢老屋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精彩片段:
  1. 那个改变庐山历史的人——英国基督教美以美会的教士李德立——就在这样的岁月里,顶着朔风上山来了。没有人记住他上山的日期,只知道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也没有人描绘过他长什么样子,是金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还是黄色的头发褐色的眼睛;更没有人提到他是披着大氅还是穿着皮服,是背着行囊还是空着两手;没人知道。人们知道的只是这个从英格兰肯特郡走出来的传教士,很年轻很年轻,年轻得只有22岁,还知道他此时来到中国还不到一年。
  2. 设想李德立在寒冬之日爬山的姿态,我很难猜测他是怀着怎样的野心和壮志,要到这座几无人迹的山顶上开辟和创造他理想中的清凉世界;很难判断是拥有怎样的思想和力量,驱动他不辞千辛万苦匹马单枪地去做这件从来也没有人做过的事情。盘行在这条弯道上的李德立多半也没有想到,他此行的结局比他有过的梦想还要惊人。因为庐山有今天,实在是绕不过李德立这个人。
  3. 如此建成的别墅,带着强烈的民间的自由姿态,立在庐山之巅。它们富于生气的尖顶,它们敞开或封闭的回廊,它们精致的老虎窗和烟囱,它们粗犷而厚重的石头墙面,它们红色的铁皮瓦屋顶,它们灰色的鱼鳞板,它们高耸的驳坎和低矮的短墙,一切一切的它们,带着鲜明的全然与中国风格不同的异域情调,使用着与中国建筑全然不同的语言符号,以一种几乎全盘西化的派头出现。纵然它们在中国的土地上显得十分另类,但它们却被有着深厚而悠久中国古典文化的庐山所接受所包容。原本就有着佛教和道教传统的庐山,从此又有了另一种文化——西方教会文化的融入。它由此而变得更加意味深长起来。
  4. 这个地方就成了中国近代最美丽的花园城市,这里的别墅也成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世界近代建筑博物馆。用大学者胡适的话说:“牯岭,代表着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5. 牯牛岭脊南,松林蓊郁。李德立当年的别墅距此不远。传说李德立曾经在他的房子附近种下万株松树,不知这一片松林是不是他当年手植。在夜晚,松涛声有如庐山的歌声,风轻是吟,风狂是啸。每当月光如水的日子,松林便如仙境,不存一丝杂芜,清静幽雅令人陶醉。因为这个,它成为庐山上一道著名的风景:月照松林。
  6. 散原老人的“松门别墅”在“月照松林”一侧。和那些传教士的别墅相比,它在外表上倒没有显示出特别的艺术个性。红色的雨淋板虽然醒目,但山上别墅用这种色彩的雨淋板为数不少;半敞开的外廊仿佛欲将山色收入屋里,可类似这样的走廊在山上别墅中也随处可见。如此这般,松门别墅从建筑角度看,也就没有什么特别稀罕之处了。说来也只是一幢给人居住的普通别墅而已。但是,一座普通的屋子住着一个什么样的人,常常显得比房子本身要重要得多。于是,这个人,也就是陈三立,我们的散原老人,注定了一幢普通别墅的流芳百世。
  7. 行到瀑下,见瀑布忽而烟霏雪翻,忽而滚珠泻玉,实在是风景绝胜之地。吴宗慈一行人,枕石濯足,拾松煮酒,陈三立一旁看得大为开心,顾而乐之后,立即题上“洗龙碧海”四字,又为潭题名为“碧龙潭”。后来这四字被刻在双瀑侧潭大石头上。果然与瀑与潭一起,成为一道风景。用吴宗慈的话说:“一时同游者逸兴遄飞,泉石亦为之展颜吐气。”陈三立观瀑至此,又写了《王家坡观瀑》一诗,似乎仍然意犹未尽,想到前来观瀑,路却难行,他便又发起募款修路。路修罢,又建亭,谓之“观瀑亭”。有亭须得有记才雅,于是又挥就一篇《听瀑亭记》。此记刻在石碑上,石碑立于观瀑亭旁。文人雅士读之诗,阅之记,登上庐山,个个都盼得能够一见王家坡双瀑。看过后,也写诗也写记。王家坡双瀑就这样在文人们的击节赞叹声中,一天一天地有文化意味起来,于是它也就一天一天地变得更加美丽。文人一动笔,风景立即就有了文化。它就不只是单纯的风景,而被注入了人文的内涵。游人们也慕名而至,王家坡双瀑到底成了庐山上著名的风景点。
  8. 传教士们对上帝的信仰以及他们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宣传他们的宗教,有时真不能不让人心生钦佩。他们往往能走到最偏远最穷困最封闭的乡下,对那里一些与世界几乎完全隔绝、生生世世都过着懵懂生活的农民宣讲他们的教义。他们能够抛家离子,在凄风苦雨中跋山涉水。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他们是把真理和信仰带给那些最需要这些的中国人。1868年,杨格非在他的一篇文章里写道:“我现在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长江与汉水的各地,已经归在基督的名下;至于那些散居在这两条壮丽江河岸边数以百万宝贵的灵魂,我愿为之生,为之死。”
  9. 杨格非在他逝世的前几年,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上帝再给我五十年,我仍将都给中国。”
  10. 终于说到宋美龄了。提起庐山,几乎没有人不提到她曾经住过的那幢漂亮的房子:美庐。它被每一个上庐山的人津津乐道,仿佛美庐是庐山的一个兴奋点,仿佛不谈美庐,庐山就无法让人尽兴似的。世人们的趣味真的是很俗。他们大肆地宣扬着美庐,只不过是因为这个房子的女主人曾经是中国位高权重的第一夫人,她是那样的美丽年轻,富于才华,而她的丈夫却有过几次婚姻且比她年长得多。他们老夫少妻之间的爱情故事一直是人们永远不减兴致的谈资。
  11. 在庐山过夏天的日子,真的令宋美龄十分惬意。她常常是乘坐着军舰来,有时也乘坐她的专机。她和老蒋都颇喜欢游山,山上所有的佳景几乎被他们游遍。有些地方去过几次仍不厌烦。或许每次去的心境不一样,景色就会不一样吧。山上的石鱼石耳竹笋都十分清淡可口,对于吃素的蒋介石来说,这些就是山珍了。在山上,宋美龄的朋友似乎也比山下时多。她与那些传教士多有往来。与他们聊聊天,那熟悉的语言和气息,使她偶尔间也会怅惘想起许多往事,想起她和她最亲密的二姐间的分分合合。山上是清静的,可是山上的家里却并不清静,几乎每天都有人前来汇报或是谈什么要事。当然也会有一些只是前来闲谈一番的人。但凡来了客人,讲究礼仪的宋美龄都会拿出糕点来招待他们。九江有个老字号糕点作坊叫“梁义隆”,宋美龄常常点名要买这里的糕点。“梁义隆”还生产一种酥糖,香脆味甜,落口酥香,吃过让人回味不已。这种酥糖更是宋美龄嗜吃之物。每年夏天,宋美龄一来庐山就要派专人去到山下订做好,再送上山来。
  12. 1992年,庐山上有人策划变卖那些老别墅,打出口号是:“蒋介石失去的,毛泽东得到的,全都卖给你!”一时引起轰动。远在美国的宋美龄也很焦急,特意找了蒋纬国前来商量如何处理这事。她离开庐山已经很久很久了,可她的心仍然牵挂着她的“美庐”。后来,因政府干涉,这个策划方才流产。
  13. 横过来竖过去细看一番,汪精卫的一生至少有半生是在与蒋介石争斗。他们分分合合,明合暗分,相互倾轧,又相互勾结。在汪精卫倒向日本人之前,国民党的这台大戏,主要是蒋汪二人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地轮转着表演,别的人都不过是跑跑龙套客串一二匪兵甲群众乙看客丙而已。
  其实汪精卫一定是很想不通的。他看上去比蒋介石有文化有教养得多,诗文也作得漂亮,走出门去,风度翩翩。与人交际,其能力也游刃有余。可在与老蒋争风时,他总是要输上一招半式。对于汪精卫想不通的事情,旁的人可是一清二楚。一个从政的人,会写诗有什么用?风雅这东西在风花雪月的场合可能会风头十足,会招致人们钦佩的目光,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这些却跟垃圾一样。像汪精卫这样的人,根本就是选错了行当。以他这种性格,优柔寡断,敏感脆弱,疑虑重重,有几分摇摆有几分胆怯,当个清流名士,文人骚客,赏月吟诗,饮酒作乐,过上有闲阶级享受的人生就足够好了,还动什么脑筋要做官呢?一件本不适合你做的事情,你偏要去做,拗着自己命运走,一个念头有岔,立马就错过一生。
  14. 在庐山的“夏都”岁月中,蒋介石总共在山上召开了十一次重要会议,史称“庐山会议”。会议涉及外交、财政、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其中有一次是商讨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事宜。有一本关于庐山的书上说:这个协定的签订,令庐山羞愧难当。其实这哪里好怪庐山,怪只怪那些人怎么把这种烂事也弄到庐山上来做。
  在1937年狼烟四起的日子里,庐山结束了它热闹而丰富的夏都时光。高官们都弃屋而去,富商们也都不知所往,传教士们走了许多,满山剩下的只有老百姓和一支试图守山的孤军。
  ……
书  评:
 方方的散文集《当代名家散文随笔系列——雅兴》、《阅读武汉》、《到庐山看老别墅》、《汉口的沧桑往事》、《我在德累斯顿》等,注重历史感和哲思性,力求在历史散文中找寻史与文的统一。
  ——梁艳萍等《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散文研究》

  以前对这种名人轶事不感兴趣,现在重拾却看得津津有味。结合老房子来阐述那些旧事,别有一番味道。
  ——作家云敖

  有机会我再去庐山,一定去读读那些老别墅———带着这本书,因为它们如同历史的标本。
  ——唐镇《中国青年报》

  《到庐山看老别墅》是一本满足我窥视欲的好书。作家方方再现了一些人“上庐山”的隐晦目的──轻松自如地把庐山的陈年旧事翻检出来,晾晒。这个“行为艺术”很大程度上因为职业才能的到位,完成得相当完美。
  ——作家陈纸

  我的今日推荐:看了方方的《到庐山看老别墅》,觉得自己真是孤陋寡闻,原来还有这一片又适合摄影拍拖干嘛嘛好的地儿~,几百栋别墅,承载历史,波澜不惊,散布这片叫牯岭(cooling)的山野,虽说是洋人给开的头,这故事也是很多点线面的铺设,有闲人有情人去走走吧。
  ——新浪微博网友@九月和四月

  看书有感:方方旧著《到庐山看老别墅》是本下了功夫的游记,给我们展示出风雨云雾之中庐山的另一道风景线。
  ——新浪微博网友@禹安

  开心的事与大家分享:前天晚上下单订书,现在就送到了。其中的《到庐山看老别墅》是我买的第三本了,前两本都送人了,自己喜欢就认为别人也喜欢。
  ——新浪微博网友@共饮芬芳午后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