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2016年考研政治专题经典教程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相关类别图书
作 者:蔡桂娟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用 途:考研用书
中 图:政治、法律
专 业:政治法律
制 品:图书
读 者:
最新可供书目

战争与文明:从路易十四到拿破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本书读懂30部管理学经典

清华大学出版社


算法传播十讲

苏州大学出版社


人文职场英语(第2版)学生用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数字时代的银龄行动——亚太地区老年人数字素养与技能现状调研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书名: 2016年考研政治专题经典教程
ISBN:978-7-300-20733-9 条码:
作者: 蔡桂娟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36.00  折扣价:¥32.40
折扣:0.90 节省了3.6元
字数: 412千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207339 每包册数: 10
出版日期: 2015-02-09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相关评论

内容简介:
附赠:精题精练&全真模拟
划定专题,准确定位
科学掌握,冲击高分
践行“知识树”理论体系
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以教会考生如何学习为目标,从专题的设计,到知识的逻辑,一直到要点的安排全部都是从宏观到微观,非常利于学习。本书体例包括: 1【考点图解】每个专题或模块的前边都有考点框架图,使考生能够对这部分的内容一目了然,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2【考点新解】对考研政治大纲要求的所有知识点进行凝练的解析。此部分打乱原有教材的章节设置,根据内容的逻辑性对各个章节进行整合与调整,突出专题性和模块化,更符合考生的学习习惯。 3【大题预测】在每部分内容的最后,对本部分容易出到分析题的知识点做了总结,希望给考生以参考。 4【真题索引】在“考点新解”部分,对已经考过的知识点都做了真题标注

作者简介:
蔡桂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全程资深规划师,考研政治辅导专家。独创考研政治“知识树教学体系”,具有多年辅导经验,对考研政治有着独到见解。教学注重高屋建瓴,逻辑清晰,思路敏捷,对重难点与考试要点把握精准,能够一针见血。历年辅导效果明显,誉满天下。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蔡桂娟考研政治实用系列丛书”主编。著有《考研政治专题经典教程》、《考研政治20年真题大讲评》、《考研政治考前30天一练一背》、《考研政治速背15天》等书。
微信:caiguijuan2013

章节目录: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专题一唯物论
专题二辩证法
专题三认识论
专题四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专题一资本主义形成及商品经济理论
专题二资本主义的本质
专题三资本主义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
专题一社会主义社会
专题二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绪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
专题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专题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专题三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专题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任务、总布局
专题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专题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条件

第三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上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鸦片战争
主线一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主线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中篇: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综述国内外大背景及选择
阶段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国民革命战争时期(1919—1927)
阶段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
阶段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阶段四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下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至今)
综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阶段一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1956)
阶段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76)
阶段三改革开放时期(1978至今)
第四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专题一理想信念教育——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专题二爱国主义教育——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
专题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专题一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
专题二三大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专题一三大生活领域的法律规范
专题二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
专题三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第五部分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形势与政策
专题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专题二2015年1月—2015年12月国内、国际重大时事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专题一世界局势
专题二世界焦点
专题三发展中国家
专题四中国的政策

精彩片段: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一)不同角度的回答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各个时代和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再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

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其固有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

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实践基础: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举行了两次起义,1838年英国爆发了延续十余年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法、英、德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这几次工人运动均遭失败,这就迫切需要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1847年《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此后,他们又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

其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事物,并透过现象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其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两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再次,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再次,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2013年第17题)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

第一,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

第二,是取得革命胜利和建设成就的重要保障;

第三,是把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主旋律,抵御错误思潮的基础。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

第一,在掌握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上下工夫;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专题一唯物论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成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派别的依据。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自然界、物质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物质是精神、意识、思维的派生物或表现。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类型。

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类型。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视为独立自成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成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主要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同时,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在内的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一、唯物论的三个观点

(一)物质观▲

1.物质观的内容

(1)物质的含义

①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这表明,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②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把握物质▲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和运动

①运动的含义

恩格斯指出: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②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

第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第二,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

运动和物质一样,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反对脱离运动谈物质,或者把运动归结为只有机械运动一种形式的形而上学观点,同时要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3)运动和静止(2015年第18题、2013年第1题)

①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一是指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相互渗透的关系。

第一,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第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变化,是运动过程中的某种稳定状态。

第三,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第四,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我们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统一的观点,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也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观点。

③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一,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在相对静止状态的量变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第二,承认相对静止,是区分事物的必要条件,不承认,就看不到事物的确定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界限。

第三,承认相对静止,可以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4)物质运动和时空(2014年第17题)

①时空的含义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或不可逆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②时空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因为物质运动是客观的,所以时空也是客观的。

③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的客观性,物质运动与时空的不可分离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具体时空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时空的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的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④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时空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在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时空的有限性是指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存在时间上是有始有终、空间上有边有际。

我们要坚持相对论时空观,反对片面的绝对论时空观。绝对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的存在及物质的运动状态是没有联系的,时间和空间也是互不相关的。而相对论时空观指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与物质的运动状态有关,与物质本身的分布也有关,并且时间和空间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的。

2.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实践观▲

1.实践观的内容

(1)实践与人的存在

①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物质性的客观活动。

②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其次,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总之,实践使人类超越动物界,规定和创造了人的一切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①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 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 即实践的主体、 对象、 手段是客观的; 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实践的水平与发展都受到客观手段和规律的支配。

第二,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实践是受意识指导的,不同于动物的无目的、无思想的本能活动。

第三,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任何实践活动都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要受到社会的制约。

第四,直接现实性。这是实践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也是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的本质区别。

②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一,物质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二,社会政治实践。

第三,科学文化实践。

2.实践的作用

(1)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这里说的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它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人类社会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因此,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

①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②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③人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3)社会的实践本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源。

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意识观(2010年第17题、2012年第1题)
书  评:
 
其  它: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

总访问量:5031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