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海子与法大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海子与法大
ISBN:978-7-5620-5761-1 条码:
作者: 熊继宁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55.00  折扣价:¥49.50
折扣:0.90 节省了5.5元
字数: 403千字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页数: 350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5-03-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海子与法大》作为纪念海子逝世25周年的纪念课题,试图“完型”海子,为理解海子及其诗歌研究提供了一个特定视角和重要背景。本书分为七个部分,分别为:我们认识的“海子”——查海生、海子研究、海子遗文、海子简历材料、关于海子纪念活动及其报道、《海子与法大》和《朝霞》诗歌选登及补记。内容包括海子在法大工作期间的同事对其的回忆录,海子诗歌、散文、法学论文、遗书,后人对海子的纪念诗歌等。

作者简介:
熊继宁,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研究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中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法大学系统法学与系统科学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太极文化与太极拳协会会长。研究领域:系统法学、法理学、法社会学、法哲学与法社会学等。主要著作有:《组织与环境的互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法律环境的考察与分析》、《差异、变化与耦合——香港、澳门公务员系统与国家公务员系统比较分析》(专著)、《香港公务员制度研究》、《法制系统科学研究》、《系统科学论著选》等。

章节目录:
第一部分我们认识的“海子”——查海生
第二部分海子研究
第三部分海子遗文
第四部分海子法大—北大—中学档案信息
第五部分关于海子纪念活动及其报道
第六部分首届法大《朝霞》诗坛诗歌征文选登
第七部分补记
后记

精彩片段:
海子可“完型”不可“还原”
——代序言

今年是海子逝世25周年(1989年~2014年)。
选择“海子与法大”这一课题是因为在1983年~1989年期间海子曾经在法大工作和生活过,他的二百多万字诗歌文学作品几乎都是在法大完成的。法大是海子青春生命燃烧的最重要阶段,是海子的创作环境,是海子的最后一站。法大有海子的领导、海子的同事、海子的学生、海子的恋人……海子的欢乐与悲伤、成功与辉煌都与法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生命的最后告别与送葬都是由法大人完成的。“海子与法大”的回忆将为理解海子及其诗歌研究提供一个特定的视角和重要的背景。
“海子与法大”选题的初始目标是:还原一个真实的海子,以消除二十多年来诗歌界及社会对海子的“神化”或“魔化”。本项目临近截稿时,主持者的唯一感觉就是:海子可“完型”,但是不可以“还原”。
所谓“完型”,是指具有特定认知结构的主体,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根据关于对象的有限、破碎、散乱的信息对其进行完全、整体、统一性的勾画、描摹、认知的系统化过程和结果。海子,作为一个逝世前什么也不是——不是神、不是气功大师、不是普希金、不是尼采……甚至连所谓著名诗人也不是的平常青年,死了以后,什么都是或者可能是,为什么呢?因为同样什么也不是的活着的人将其完型为什么都是。他们希望死去了的“他”是,因为活着的自己不是,也不可能是。迄今为止的所有关于海子的完型,都不过是公众的不确定性认知和个人没有实现但幻想实现的期望的对象化。这种关于海子的“完型”具有不确定性,既可能“真真”,又可能“似真”,也可能“非真”。
所谓“还原”,是指具有特定认知结构的主体,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根据关于对象的有限、破碎、散乱的信息对其进行完全、整体、统一性的勾画、描摹、认知的系统化过程和结果,被当作确定性的过程和结果,即认为其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真实性”——“真真”。
为什么“海子”不可“还原”呢?所谓海子不可“还原”主要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不可能被还原;二是不可以被还原。
仅就海子“不可能被还原”的意思来说,至少涉及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个人认知者,即便不存在任何记忆或表述方面的误差,但由于受到其自身认知结构的制约,当时对特定状态下海子信息的采集、储存、处理、传输也不可能做到“真真”。二是作为综合信息处理者,即便不具有任何“弄虚作假”的意识,但由于其认知结构的限制,当面对个人认知的不确定信息进行总体化信息处理时,也可能导致对海子认知图像的“失真化”。
第二层次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海子本人面对当时的认知者(家人、朋友、同事、恋人、情人、诗友、学生、领导、老师以及其他社会人士)时,可能对自己的行为信息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化(过滤、隐瞒、彰显、游戏、作弄、迎合、抵制、对抗、夸张、缩减等)输出。海子本人所做的这种选择化输出的信息,可能会误导认知者,从而造成对海子本人认知图像的“失真化”。二是个人认知者,即便当时认知确切,以后也会发生记忆衰减、记忆丧失或表述误差,从而造成关于海子认知信息的丢失或扭曲。三是信息综合发布者可能对信息进行选择化(过滤、隐瞒、彰显、游戏、作弄、迎合、抵制、对抗、夸张、缩减等)处理,从而误导认知者,造成对海子本人认知图像的“失真化”。
第三层次也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时代科技和其他知识水平对人们认知结构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二是总体信息不全,其中包括当时采集不全以及时空变化造成的信息灭失,例如:当事人的衰老和逝去,相关建筑、设施或物件的灭失,加上当事人情感态度的变化等可能造成的信息灭失,使信息不全的问题更加雪上加霜。
海子“不可以被还原”是指可能知道海子相关的真实信息,但是,由于种种担心、忧虑或恐惧所造成的海子“不可以被还原”。其中也至少涉及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指莫名相关性不可以。海子死了,与海子相关的人大多认为与自己不无关系。也许由于善良的人们过高的道德负重感,面对死者,生者或多或少都觉得有些愧疚,有点未尽到责,有点“亏心”,甚至莫名其妙地觉得是自己把海子逼上了绝路。因此,涉及海子的事,相关人一般都不愿说或不愿公开说。
第二层次是指有因相关性不可以。一些海子的利害关系人或被误会的利害关系人,如海子的亲属、朋友、恋人或情人,海子工作中的同事、领导,海子后事或善后工作的处理人,海子的气功功友或师父,诗歌界和社会其他相关人,被海子指控的“敌人”、“迫害者”,等等,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误解或可能的责任,一般都缄口不言或谨慎表述,也许甚至会有散布或制造干扰性信息的特例。例如海子的弟弟来稿时,就担心同有关方面的关系问题,反复要求加以“润色”。海子曾经的一位“情人”在看到关于海子的音画诗剧《面朝大海》时,就评价“剧本差、演员差、服装背景差、演出效果差”,造成上述“四差”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少真实性”。可是,无论如何,她也不愿做一个关于“真实”的海子的公开性陈述。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总算找到海子曾经的“恋人”的联系地址,但是千呼万唤也无回音。处理海子问题的一些直接相关人都仅仅作了“谨慎”表述,甚至“不”表述。就连项目主持者本人也不愿意做一个“传闻证明人”,虽然耳闻了许多关于海子的隐秘的、私密的故事,也不能以正式的表述来表达。
第三层次是指限制性不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抽象性限制不可以,如意识形态、宗教信仰、道德舆论和统治价值观等;二是具体性限制不可以,如公共安全和维稳需要、部门利益和声誉的限制等。
上述两个方面包括能力不确定性和限制不确定性,使得貌似简单的“还原一个真实的海子”的命题变成了一个涌现复杂性的问题,即总体认知涌现出关于海子认知图景的严重失真变形。因此,项目主持者感觉追求一个社会总体认知一致性的“还原海子”的命题犹如“痴人说梦”。
海子不可“还原”,但是毕竟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认知的“真实的海子”,法大人眼中和心中也有法大人记忆中的海子。尽管犹如“瞎子摸象”,但是相关法大人心底都隐藏着一个自己的“真实的海子”,他们表述了一个“可以”说出来的海子。因此,关于海子的“完型”是不成问题的。
该项目对于征文对象有较为严格的限制,本书作者都是中国政法大学中亲眼“见过”或亲自“接触过”海子及其事件的人。其中包括海子的领导、同事和朋友,当时在校的学生,海子案件或后事的处理人等。他们对海子的回忆和认知,也许读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虽然不能把这些信息当作“真真”的信息,但是它们肯定能够给读者对海子的“完型”增加一些新的参考性和激发性的信息。
另外,本书中还收集整理了海子的一些未曾公开发表的诗歌、散文、学术论文、个人简历方面的材料以及相关研究的初步成果。这些信息肯定都能激发或者改变你对海子认知的可能性空间。
尽管我们知道“海子不可还原”,但是,我们还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地进行了相关信息的采集。本课题的作者们也仍然是真诚地在描述他们的“真真”,即他们所认知的海子。从信息源来说,本研究的信息源是直接信息源,作者讲述的都是第一手资料。因此,本课题的内容对于扩展或深化海子研究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价值”的。而且这一研究方向还将继续进行下去,它将继续综合集成关于海子的“真真”或“似真”的信息,当然也可能掺杂着一些“非真”的信息。
我们还设想把《海子与法大》的信息集成项目扩展为《海子与我们》。《海子与我们》将是一个海子研究的信息库,它将跳出“法大”圈,从海子的亲人、乡亲、老师和同学,到北京大学的师生校友、中国政法大学的师生校友、诗歌界以及其他各界接触过海子的相关人士,以及山海关处理海子事件以及相关医院等处理过海子事件的其他相关人士等,都可以从自己的视角关心、关注“完型海子——我认识的海子”。《海子与我们》初步分为若干栏目:①海子家人;②海子乡亲;③海子大学前师生校友;④海子北京大学师生校友;⑤海子中国政法大学师生校友;⑥诗歌界朋友;⑦山海关海子事件处理者;⑧社会其他各界认识或接触过海子的人。我们将陆续选编他们关于海子的回忆,为海子研究提供背景资料。
作为对海子的另类纪念,我们举行了《朝霞》诗歌征文活动。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如此功利实用主义的当代,在沉重的就业和生存压力下,在海子曾经生离死别的小月河畔、军都山下,仍然有诗歌。征集的诗歌选编并入了本纪念文集。



编者
2014年8月1日
《海子与我们》征文信箱:haiziyuwomen@163com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