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公共课教程 - 21世纪全国高师音乐系列教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和声公共课教程
21世纪全国高师音乐系列教材
|
ISBN: | 978-7-5621-1875-6 |
条码: | |
作者: |
王进 谢秉元 张宝华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39.00
折扣价:¥37.05
折扣:0.95
节省了1.95元
|
字数: |
570千字
|
出版社: |
西南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350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5-04-01 |
|
内容简介: |
本教程主编王进教授在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从事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和声专业课教学多年,有一套独特、完整、严谨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深得学生们好评。作为他教学的阶段性总结,本教程从和声学的一般知识讲起,紧密结合高等学校音乐专业课程和课时的设置,循序渐进的对传统和声、调式和声与和声分析方法进行系统、全面且有一定选择余地的讲解。书中理论阐述准确简明,概念清楚。适用于高等专业音乐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教学,对于培养专业性人才和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都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
作者简介: |
沈阳音乐学院《乐府新声》编辑部主任,作曲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从事和声教学,总结出一套独特而有效的和声教学方法。
|
章节目录: |
第一课有关和声学的一般知识…………………………………………………1 第二课四部和声写作与和弦排列法……………………………………………8 第三课正三和弦的功能逻辑与和弦连接法……………………………………15 第四课用正三和弦为旋律配和声………………………………………………30 第五课和弦转换与三音跳进……………………………………………………40 第六课为低音配和声与和声中的织体形态……………………………………47 第七课终止与终止四六和弦……………………………………………………59 第八课正三和弦的六和弦………………………………………………………75 第九课经过的与辅助的四六和弦………………………………………………86 第十课原位的属七和弦…………………………………………………………96 第十一课属七和弦的转位………………………………………………………106 第十二课SII6、SII原位和弦与和声大调………………………………………120 第十三课VI级三和弦……………………………………………………………137 第十四课SII7和弦及其转位……………………………………………………153 第十五课导七和弦及其转位……………………………………………………170 第十六课其他属功能组和弦……………………………………………………185 第十七课调内其他和弦…………………………………………………………203 第十八课离调的概述……………………………………………………………215 第十九课离调的运用(之一)——向属和弦离调……………………………222 第二十课离调的运用(之二)——向其他和弦离调…………………………239 第二十一课模进…………………………………………………………………258 第二十二课属变音和弦…………………………………………………………277 第二十三课下属变音和弦………………………………………………………293 第二十四课向一级关系调转调…………………………………………………310
|
精彩片段: |
第一课
有关和声学的一般知识
一、和声与和声学的概念
和声(Harmony)是由若干音有机地构成不同结构(包括相同结构)、不同位置或不同属性的和弦(Chord)或和音(Simultaneity)这些和弦或和音连续运动而产生的多声部现象,即为和声。
和声学(Harmonielehre)是研究和,弦的构造、序进和运用、它们的风格特征以及和声在构成曲式和表现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的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
在和声学的领域中,我们必须要掌握或至少要掌握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和声写作或作曲家在作品中所运用的和声素材是什么?第二,怎样运用这些素材的?
和声学与其他理论一样,理论是产生在实践之后的,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和声学是以欧洲18世纪—19世纪以来,古典主义(Classicalism)以及浪漫主义(Romanticism)乐派为主体的多声部创作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也产生于18—19世纪以来音乐大师们经典的音乐作品。和声学虽然是一门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但它更应是了解和掌握西方多声部音乐文化的必修课程。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西方古典主义时期以及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是怎样运用和声的。同时,也能以通过这门学说作为理论根基,去评鉴和研究过去甚至现在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因此,和声学是从事各种音乐活动的音乐家必须熟练掌握且不可缺少的理论课程之一。
二、和弦结构
和声写作或作曲家在音乐作品中所运用的和声素材的主要成分即“和弦”。尤其在18—19世纪欧洲音乐家所运用的和弦几乎都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按照三度叠置的方法构成的。这也是大、小调体系(Systemofmajor-minorkey)和声中和弦结构的基本形式,这种形式具有一定的物理属性。
一个发音体受到外力作用而振动时就产生了声音。除了发音体整体振动而产生的基音外,其他各部分也同时在振动,从而在基音上产生一系列排列规律的泛音,我们称之为“泛音列”(Overtoneseries)。
下面是以C音为基音的泛音列:例1-1
由于泛音的共振,使基音发出的声音协和、悦耳。而泛音列的排列方式,从基音到第六泛
音来看,它们正是一个分解了的大三和弦(Majortriad)。从基音到第八泛音来看,它们也正是一
个分解了的大小七和弦,即某调性的属七和弦(Dominantseventhchord)。此外,小三和弦(Mi.
nortriad)和其他结构的一些和弦,也隐含在泛音列之中。由此可见,和弦结构的三度叠置原则
符合调式、音响学的客观规律,以及在和声运用时和弦排列的上密下疏原则,等等。因此,三度
叠置的和弦结构时至今日仍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按照和弦结构音数量的多少分类,和弦可以分为三和弦(Triad)、七和弦(Chordofthesev.
enth)、九和弦(Chordoftheninth)等几种类型,它们分别是由连续三度叠置的三个音、四个音和
五个音构成的。按三度叠置的顺序和弦的最低音为根音(Root),依次向上排列是和弦的三音(Third)、五音(Fifth)、七音(Seventh)和九音(Ninth)等。
例1-2
三和弦最主要的类型是:
1. 大三和弦——由根音向上大三度加小三度构成。
2. 小三和弦——由根音向上小三度加大三度构成。
3. 减三和弦——由根音向上小三度加小三度构成。
4. 增三和弦——由根音向上大三度加大三度构成。
以上四类三和弦,大三和弦与小三和弦均为协和和弦(Concord);减三和弦(Diminishedtri.ad)与增三和弦(Augmentedtriad)均为不协和和弦(Discord)。
例1-3
七和弦常运用的类型是:
1.大小七和弦(Major-minorseventhchord)——由大三和弦叠上小三度构成,根音至七音为小七度。
2.小七和弦(Minorseventhchord)——由小三和弦叠上小三度构成,根音至七音为小七度。
3.半减七和弦(Half-diminishedseventhchord)——由减三和弦叠上大三度构成,根音至七音为小七度。
4.减七和弦(Diminishedseventhchord)——由减三和弦叠上小三度构成,根音至七音为减七度。另外,还包括大七和弦、小大七和弦、增大七和弦等。所有的七和弦都属于不协和和弦,只
是它们之间的不协和程度不同而已。例1-4
九和弦(Chordoftheninth)常见的类型是如下类型:例1-5
和弦结构中处于最低位置的音称之为和弦的低音(Bassposition)。和弦的根音为低音的是原位和弦(Fundamentalform);三音、五音或七音等为低音的是转位和弦(Chord-inversion)。三和弦有两种转位,三音为低音的称为六和弦(Sixchord);五音为低音的称为四六和弦
(Six-fourchord)。
例1-6
七和弦有三种转位,三音为低音的称为五六和弦(Chordofthesix-five);五音为低音的称为三四和弦(Chordofthefour-three);七音为低音的称为二和弦(Chordofthesecond)。
例1-7
九和弦通常使用的是原位形式,转位形式很少见,所以也没有九和弦转位固定的称谓和标记。
三、和弦外音
在和声进行过程中,各声部(尤其在旋律声部)经常出现一些不属于和弦结构之内的音,这些非和弦结构内的音总称为和弦外音(Non-harmonictone)。这些和弦外音在与和弦结构音同时或先后发响时,必然造成音响上的冲突和矛盾。正因为如此,和弦外音不仅能丰富旋律以及增强旋律或其他声部的流动性和音乐性,使声部进行更加流畅,更带来了和声上紧张度的变化。和弦外音的运用在音乐作品中无疑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和弦外音的种类主要包括:经过音、辅助音、换音、先现音、延留音和倚音等等。
(一)经过音(passing-tone)
介于两个不同音高的和弦音之间作音阶式级进的和弦外音,为经过音。经过音一般在音节位置上要弱于它之前的和弦音。经过音可以是在自然音上构成的,为自然经过音;也可以有变化音参与构成的,为半音经过音(经过音的标记为:)。
“p”
例1-8
(二)辅助音(Auxiliarytone)
介于两个相同音高的和弦音之间的上、下二度关系的和弦外音,为辅助音。辅助音一般也
在音节位置上要弱于它之前的和弦音。先上二度的称为“上助音”;先下二度的称为“下助音”;
也可遇到上下或下上二度环绕式的助音,称为“上下助音”。辅助音也可分为“自然辅助音”与“半音辅助音”两大类“Aux”
(辅助音的标记为:)。
例1-9
(三)换音(Changingtone)
介于两个不同音高的和弦音之间,并与其中一音构成级进关系;而与另一音构成跳进关系的和弦外音。换音一般在音节位置上要弱于它之前的和弦音。它可以是级进接跳进解决(先级后跳);也可以是跳进接级进解决(先跳后级)。换音也可分为“自然音换音”与“变化音换音”两大类(换音的标记为:)。
“C”
例1-10
(四)先现音(Anticipation)
后一和弦的和弦音在前一和弦的同一声部中提前出现的,构成前一和弦的和弦外音,为先现音。先现音也要弱于它前后的和弦音,通常时值也短于或等于和弦音(先现音的标记为“Ant”)。
例1-11
(五)延留音(Suspension)
由前一个和弦的和弦音在同一声部延留到下一个和弦中去,构成和弦外音,随即级进解决至和弦音中去,这类和弦外音,为延留音。延留音是一个强音节的和弦外音,通常在音节位置上要强于它的解决音(延留音的标记为“S”)。
例1-12
(六)倚音(Appoggiatura)
与和弦音同时发响并随即级进解决到和弦音的和弦外音,为倚音。倚音也是一个强音节的和弦外音,也要比解决音的音节位置强。倚音也可分为“自然的”与“变化的”两大类(倚音的标记为“A”)。
例1-13
和弦外音不仅是和声中的一种现象,也是和声写作中构建材料形成张力的手段之一,还是作曲技术手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关于和弦外音的具体运用的形态、各种复杂的现象以及构成音乐语言特征的技巧,在以后章节中还会进行详细的论述。这里仅讲述了它的基本概念,以便在和声分析习题中,能够加以确认。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