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邪恶对话:国际舞台上的原则性谈判与调停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与邪恶对话:国际舞台上的原则性谈判与调停
ISBN: 978-7-5620-5634-8
条码:
作者:
[美]保罗·J.茨威尔 著 张德美 译
相关图书
装订: 平装
印次: 1-1
开本: 16开
定价:
¥49.00
折扣价:¥44.10
折扣:0.90
节省了4.9元
字数:
390千字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页数:
360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5-07-01
内容简介:
巴以冲突、朝核问题、玻利维亚与邻国长达一个世纪的争端;乌干达的残酷统治,肯尼亚的选后暴力,利比里亚被忽视了的妇女人权……在经过二战这样对人性、生命和自由问题的严肃拷问之后,“邪恶”似乎已经是“恐怖”的代名词。如何与邪恶对话?“治大国”是否真能如“烹小鲜”? 作者先后考察了中东、朝鲜半岛、南美以及非洲乌干达、苏丹、肯尼亚、利比里亚等地区争端的历史和现状,讲述了争端当事人背后的故事,分析了饱尝战争苦难的争端地区人民内心的目标和需要,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提出满足所有当事人愿望的创造性解决方案——在战争爆发之前阻止争吵,带到谈判桌上,中立调停谈判,施以讲原则的实用主义策略。作者将一段段生动的历史信手拈来,不断为国际争端的谈判与调停提供灵感,旨在把美国律师在解决国内争端中所使用的谈判与调解方法应用于国际舞台。 与邪恶对话,像是在利刃上起舞,让隆隆声归于寂静,丧钟不再敲响,保护无辜的人民免于死亡和毁灭。能表达正义的不一定是铁拳,有时也是对当事人心愿的洞察和拼尽全力的传达。本书跨越政治、法律、外交、历史与哲学等各个领域,以一个意想不到的视角,揭示了人类在减少或避免地区冲突、维护世界和平方面需要的政治智慧和强大勇气。
作者简介:
保罗·J.茨威尔 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法学教授、国际辩护与争议解决项目主任、前美国国家庭审辩论学会(National Institute for Trial Advocacy)公共教育主任。美国最杰出的辩护、谈判和调停技巧的培训教授之一,也是著述颇丰的学者。为许多非政府组织、律师事务所及其他国际组织做过专业报告并进行相关磋商。最近出版的著作有:《侵权行为:案例、问题与实践》[Torts: Cases, Problems, and Exercises,第4版,与韦弗(Weaver)合著,2012];《美国侵权法》(Mastering Torts,2009);《现代法律实践中的监督和领导技能》(Supervisory and Leadership Skills in the Modern Law Practice,2006);《法律策略》(Legal Strategy,2006);《高级谈判与调停理论与实践》[Advanced Negotiation and Medi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与根西(Guernsey)合著,2005]。 张德美 1970年出生,河北抚宁人,法学博士,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主要代表作:《探索与抉择——晚清法律移植研究》《从公堂走向法庭——清末民初诉讼制度改革研究》。
章节目录:
致谢 1 语言和策略 我们是怎样逐渐称呼别国为邪恶的?可以不一样的政治 理解一个中立调停者的角色如何促进领导外交政策的 政治家的效能? 重新强调问题解决 有原则的实用主义在法律谈判与调解中的发展 律师、军方、商业的争端解决策略集于一点:原则性的务实策略 能够成为非政府组织调停者解决国际争端的基础吗? 一个有原则的调停者能够向争端方传授如何提出 一种双方都同意执行的实用主义策略吗? 结论 2 为什么孩子们争夺遗产?中东的家族世仇及解决问题的语言 胜利的重要性 调停是个人化的 理解性倾听 以色列人看问题的方式 巴勒斯坦人看问题的方式 留下来的巴勒斯坦人 安全诱发盗窃 加沙地带:没理由的让步——软弱还是强大? 巴勒斯坦人对入侵加沙的看法 需要回归基本面 从立场式谈判到问题解决 大步骤之前的小步骤 谁来代表当事人发言? 三大问题:耶路撒冷、定居点和两国解决方案 监控解决方案 终止负面行为 国际法的影子 国际人权法 选择及其后果 打破恶性循环:运用历史并结合立场式议价与问题解决 过去的让步是将来的起点 这个以前试过吗? 为什么沿这条路走下去? 结论 3 朝鲜与核武器:一个个人尊重的问题 美国能避免把作为国家元首的父亲的行为归咎于儿子吗? 从1994年及卡特身上学到的经验:同感第一 外交和宗教 卡特的例子 措辞强硬于事无补 美国的原则 使用非政府调停者的诱因是什么? 六方会谈 考虑选项:一场正义战争的分析 外交接触:开发有关东亚的政治政策 有原则的实用主义:朝鲜侵犯人权的行为 假两难推理与零和协商 从预防性外交到转化性外交 4 怎样在战争爆发前阻止争吵:玻利维亚、智利和秘鲁 法理问题 玻利维亚的看法 玻利维亚的边界和出海通道 独立后的智利和秘鲁 阿连德政权 皮诺切特政府 智利文官统治的恢复 各方之间边界争端谈判的历史 法律 智利秘鲁冲突的现状 折衷安排 认识问题的实质 三个解决问题的选项 走廊方案 领土割让或交换 当前环境下有原则的务实策略 结论 5 非洲要事第一:苏丹和乌干达 ——把当事人带到谈判桌旁 调停中面临的问题 全面和平协议:独立的前奏 对约瑟夫·科尼的指控 对巴希尔与科尼政策的比较 结论 6 2007年选后暴力之后肯尼亚法治的发展 科菲·安南与联合国 肯尼亚混合法庭? 采用一个检察官的视角 让国际刑事法院来处理 最好的选择是无所作为吗? 土地改革知识 让肯尼亚人自己解决 真相与和解选择 国务院外交与美国援助相结合 结论 7 利比里亚(和西非)妇女人权:把正式与非正式的法治改革 结合起来 引言 利比里亚简史 分析利比里亚性别暴力的成因 妇女人权的性质 当前的法理学 关于科学自然主义的认识论问题 保证妇女人权信念时的“宗教”体验 用宗教证明妇女人权 关于人性、自由民主和法治的干预原则 特殊的法治挑战 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与国际妇女人权 区别利比里亚习惯法与传统习俗 对于使用律师助理担任调解人的一些中肯的建议 结论 结论 索引
精彩片段:
译者序
这本书是我接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及中国政法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海外提升专项资助计划”的资助,在埃默里大学法学院访学期间翻译的我的合作教授保罗·J茨威尔(Paul JZwier)的作品。
书的原名是Talking with Evil,我把它译为《与邪恶对话》,它让我想起美国的一部影片《与狼共舞》。
书的内容同样引人入胜。作为在辩护、谈判、调停等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保罗教授旨在把美国律师在解决国内争端时所使用的谈判与调解方法应用于国际舞台。在长达七章的篇幅中,作者先后考察了中东、朝鲜半岛、南美以及非洲乌干达、苏丹、肯尼亚、利比里亚等地区争端的历史和现状,讲述了争端当事人背后的故事,分析了饱尝战争苦难的争端地区人民内心的目标和需要,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提出满足所有当事人愿望的创造性解决方案。这种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框架,与作者在第一章提到的解决一个橙子所引发的纠纷时所使用的方法如出一辙。在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ADR)的研究与应用方面,美国走在世界前列。作者将相关案例信手拈来,不断为国际争端的谈判与调停提供灵感。
在国际争端的当事人中,不乏美国政府所谓的“邪恶”国家与“邪恶”分子。对于美国政府将“邪恶”这个带有宗教意味的标签强加于人,并且拒绝与所谓“邪恶”对话的外交政策,保罗教授借书名给予了明确的否定。在检讨“二战”以后美国的外交政策时,书中不乏这样尖锐的反讽: “为什么每一次美国干预中南美洲的事务似乎都让事情变得更糟?为什么最终那些国家的公民视美国为问题的一部分而不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是因为出于自私的目的、增强自己实力的行为,使美国自己参与了邪恶吗?”(边码第10页)作者希望美国的政治家可以用一种有原则的实用主义为美国的外交政策确立方向,“美国一定不要做的是停止和当事人对话。美国倒不必直接与冲突方进行对话,但一定要与所有当事人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边码第435页)无论是面对所谓“邪恶轴心”之一的朝鲜,还是面对臭名昭著的约瑟夫·科尼,美国都“应该尽量进行调停,但不应该让事情恶化。它需要阻止种族灭绝,但如果别人认为它是企图增进其自身利益时,它就不应该介入。它应该在自身需要与长期发挥作用两方面考虑干预的代价。它应该把使用武力作为最后的手段,并不断意识到它的行为在以后会被诠释为首要促进自身利益的殖民主义者的力量”(边码第434页)。在这些谦卑务实的调停策略背后,是本书贯穿始终所强调的原则:和平优先,最低代价,最易执行,最小负面影响,最可持续的结果(参见边码第50页)。在一个可以坦然面对关于它实际奉行“强权即公理”的批评的国家,坚持以和平优先作为国际谈判与调停的首要原则,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在谈到可持续发展问题时,保罗教授认为,它应该建立在民主政治、一体化经济与法治基础之上,它可以帮助某些内乱中的国家打破萃取式体制与暴力的恶性循环。尽管强调政治可以容忍差异,但是对于剥削和压迫大多数人民以维护少数精英利益的萃取式体制,保罗教授不以为然。与很多对中国的人权状况持严厉批评态度的美国教授不同,作者认为:“对于中国来说,国家的经济与国际一体化被看作是社会政治改革的推动力。美国将会看到一个从经济权利到正当程序、再到全面人权保护的发展进程。虽然这并不容易,但在人们的生存不受到威胁的环境下才会更好地实现繁荣,这是合理的逻辑。”(边码第202页)在中国人迎合美国与美国人批评中国同样成为习惯的情况下,保罗教授着眼于中国的未来。
今天,世界许多地区的持续动荡依然威胁着公正和持久和平。保罗教授结合自己参与国际调停的亲身经历撰写的这部富含政治智慧的著作能否在外交实践中发挥作用,这是只有美国政治家才能回答的问题。在本书的结论部分,保罗教授列举了国际社会对于地区冲突当事人行为目的与动机的追问:“他们在理性地行动吗?他们会铤而走险吗?他们处于生存危机之中吗?他们是被拒绝放弃权力的动机所驱使吗?他们已经忘了他们的首要义务——保护无辜人民免于死亡和毁灭了吗?”(边码第434页)这大概也是那些国际争端的当事方应该追问自己的问题。
把这部数十万字的著作译成中文并非易事,特别是这本书跨越法律、政治、外交、历史、哲学各个领域,翻译起来倍感艰辛。译者的目标是在准确表达本书原义的基础上做到文字通畅,起码能让中国的读者看得懂,至于能否达到这个目的,将来读者会给出答案。
所幸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直接向原作者请教。保罗教授也总能不厌其烦地回答我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其中有些必要的名词解释也已在译文中标明。对于保罗教授的耐心与细心,在这里表示真诚的感谢。同时,感谢我的导师朱勇教授,他对于本书的翻译和出版,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另外,本书在翻译过程中,还得到了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2012级国际经济法专业硕士生王晓通同学的帮助,对于她的热心,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照例要感谢我的妻子杨兰女士,在长逾半年的翻译工作中,她承担了大部分家务,还要照顾刚刚两岁的儿子。在美国为期一年的访学生活中,可以享受其自然风光之美,同时也感受到异域漂泊的艰难,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远在家乡的父母。在这样的辛苦生活中,幸有妻子和儿子相伴,特别是每天看到我儿雨杨的成长,更是难得的天伦之乐。
最后,特别感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彭江先生及编辑于函玉女士,他们的敬业精神与严谨求实的作风,使本人在校订此书过程中受益良多。
当然,由于译者水平有限,本书讹误之处在所难免,其责任均由译者本人承担。
张德美
2014年7月2日初稿于美国佐治亚州迪凯特
2015年1月18日改定于北京
书 评:
其 它: